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价值指向、时代内涵与基本遵循
作者: 马宁 符刚[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职院校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同时,理应思考如何落实“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推动学生精神成人与技能成才的有机融合,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掌握现代化技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以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为起点,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辩证统一、坚持技能成才与精神成人相辅相成、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同向而行、坚持价值引领与精神完满融合共进,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精神文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帮助他们充盈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动能。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高职学生;精神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2-0043-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2.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重大理论,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本文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梳理高职学生精神成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赋予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丰富内涵,观照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定位和高职学生的基本学情,把握新时代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基本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充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撑。
一、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价值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为高职学生精神成人赋能引路,高职学生精神成人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因此,要厘清高职学生精神成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探讨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规律,必须首先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价值指向。
(一)高职学生精神成人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坚持“突出就业导向,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2],并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标,每年和中职院校一起为不同产业和不同领域输送超过1 000万名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但是在全国上下“拼经济”“拼发展”的外部压力下,部分高职院校过分注重经济、市场、技术的现实需要,忽视了教育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3]的基础性、天然性目标,忘记了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使人“各方面都得到完全的自由”[4]的宗旨,逐渐将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窄化为单向度的技术培训,遮蔽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和根本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注重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化,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世界的同步丰富。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观照人、发展人、成就人,应厘清“职业性”“教育性”“高等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坚决摒弃职业教育“工具性”“单向度”的畸形发展路径,梳理高职学生“技能成才”与“精神成人”两条成长线路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技能成才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家国情怀、审美能力、道德追求、人格健全等教育目标,推动学生精神成人与技能成才的有机融合,使其拥有充盈而美好的精神世界,真正成长为掌握现代化技术、具备现代性思维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二)高职学生精神成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5]。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和急需人才,需要建设一支技能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在高职院校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高职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本领过硬,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劳动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如缺乏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等,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难以承担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任。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仅仅以技术和技能武装新时代青年是远远不够的,思维的变革和观念的转变才是适应和推动现代技术更新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应主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需求,推动青年经由教育实现人才支撑的现代化。这种人才支撑的现代化具体表现在高职学生的技能成才与精神成人两个方面,他们既要具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储备和技术操作能力,还要在精神层面具有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自找苦吃”的奋斗精神,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高职学生精神成人是提升职教吸引力的重要依托
我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文化传统。随着人均GDP迈过1.2万美元大关,人民对教育的美好向往已经由过去的“有学上”变成了“上好学”,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扶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6],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范式和基本遵循,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进入新时代,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评价仍然不高,对职业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认可度不强,说明职业教育仍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向往,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奋斗目标仍有差距。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待,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技能成才和精神成人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体两面,在培养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显性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完美品性和精神世界,推动职业教育从适应社会、适应产业的生存性适应逐步向适应人、丰富人、成就人的发展性适应转变,将职业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时代号召落实为“人人皆能成才”的生动实践,并赋予“成才”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提升职业教育对家庭和社会的吸引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7]。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创造的过程,其投射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理应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逻辑契合,对应在高职学生中则体现为技能成才与精神成人的有机融合。在精神成人的世界,高职学生应该在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基础上,具备时代底色赋予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教育底色熏陶的求真尚美和道德至善、职业底色塑造的工匠精神,成长为现代化意义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一)理想信念是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8]。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独立个体精神世界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激发个人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动力源泉。高职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树立成熟坚定的价值取向,其抵御思想和心理干扰的能力仍不够强大,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价值判断失准和思想滑坡的问题,对其成长成才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将理想信念作为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动力源泉,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为学生及时补足精神之“钙”,对高职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栋梁之才大有裨益。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应该包含国家层面的家国情怀、社会层面的责任担当、个人层面的积极进取3个方面。在国家层面,高职学生应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拥护党的领导,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层面,高职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参加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个人层面,高职学生应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清晰的个人发展规划,具有个人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和内生动力,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吃苦、肯奋斗,积极开展实际行动达成奋斗目标。此外,高职学生的精神成人还表现在能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成才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彰显个人价值。
(二)真善美是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内在品质
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教育的终极目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哲们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而是培养人的品德、伦理和善的精神,通过陶冶情操、修炼心性来实现精神成人。无独有偶,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具体的行动和职业活动都是在追求某种目的,是在实现某种具体的善和幸福。爱因斯坦也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9]。由此可见,在全人类公认的价值体系中,真善美成为人类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和终极目标,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也理应成为新时代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核心价值所在,为未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打下温润贤良的精神底色。
在高职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成人过程中,求真的重点在于具有科学理性的精神和探索未知的渴望,唯真唯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科学真理。求善的重点在于具有利他倾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推动他人、集体、社会,使其变得更加美好,并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悲悯之心,能够换位思考,善待他人和世界。求美的重点在于学会欣赏,更好地把握“度”,追求事物与人的外在状态和内在品质之间的适度和完善,使内心感到愉悦,从而激发人类不断完善主观能力和客观世界的审美追求。综上,理性上求真,情感上向善,价值上逐美,三者互为一体,都从不同视角刻画了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为高职学生精神成人提供了核心的内容参照。
(三)人格健全是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基础
人格的健全与否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精神成人追求的就是能够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格。中国传统教育观历来主张“成才先成人”,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从而达到人格发展统一以及精神境界提升。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博雅教育”,认为真正的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止步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他的心理是丰富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个体的思维意识和心理倾向性是和谐统一的。由此可见,人格健全的个体应该具有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直面挫折的勇气、健康的情趣爱好、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和正确认识自我等基本素养。
高职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心理发育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出现人格心理问题的比率逐年攀升,主要表现为思想偏激、行为冲动、自律不足,个性发展不完善,自我认识不全面。因此,在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撑,强化人格教育,重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因素,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认识自身和周围事物,积极融入集体和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格、磨练意志,培育其作为独立个体的乐观、积极、自由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为高职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人格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