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杨晓莹 黄郑亮

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与实践路径研究0

[摘 要] 管理的扁平化、教育模式的灵活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以及学校空间的开放化等特征决定了未来学校建设的前瞻性与挑战性。基于这些治理特征,我国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主体的角色嬗变、制度的优化与完善、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以及技术的更迭与完善等方面。推动未来学校建设人人有责,应从提升多主体治理能力、增强多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完善未来学校制度建设以及探讨未来学校治理标准等方面予以展开。

[关键词] 未来学校;治理特征;治理能力;主体交流;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008-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02

开展未来学校治理研究,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下问题:一是“未来学校”中的“未来”如何定义?未来是一个相对概念,本研究中的“未来”特指通过我们的努力而造就的未来,亦指因技术变革的加速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未来。可以说,未来学校既是我们所能创造的,也是具有一定不可测性与未知性的。二是未来“学校治理”究竟治理什么?根据学校治理的定义以及本研究的立意,未来学校治理是指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利益者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参与学校各项事务与决策的过程[1]。教育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主体。因此,未来学校治理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笔者基于传统与当下我国学校现代化的进程以及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探析未来学校治理的特点,从现实出发提出未来学校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治理视角下未来学校的特征

探讨未来学校治理,有必要明确教育治理视角下未来学校的本质特征。对于未来学校特征的探讨,我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以及当前学校办学的基本现实出发探测未来学校的根本特征,主要是从学校管理、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学校空间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与描述未来学校的特征。通过与传统学校办学模式的比较,笔者总结出未来学校治理可能出现的特征(见表1)。

(一)学校管理扁平化:从层级管理到多元共治

学校治理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我国教育领域内,不仅开展了许多关于学校治理的理论研究,亦有众多的学校开展了学校治理实践,形成了不可胜数的鲜活学校治理案例。有学者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应逐渐走向学校治理,改变传统学校管理中线性的由上至下的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共治的局面。迈向未来的学校是学校治理的结果,要体现出学校治理的特征与意味。然而,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首要的是学校管理的扁平化。当前传统的由上至下的线性管理方式已然不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要求,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未来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体必然是多样且高效的,而多样且高效的前提在于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能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学校办学当中来,进而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缩小办学成本。因此,未来学校治理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处理学校管理事务需要上级领导的层层批示与批准,而将是多元共治的样态——不同主体都能就某些具体事件与决定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也意味着学校管理者应进一步下放权力,赋予并创造教师、学生等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力与条件等,逐步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二)教育模式灵活化:从固定统一到灵活便捷

教育治理强调效率,而为了达成这个效率,学校需作出一系列变革。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其治理涉及、涵盖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方式、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等。未来学校的教育模式将呈现出从固定统一转向灵活便捷的特征。当前的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按照统一的年龄入学,学习统一的课本知识,教师也被要求讲授统一的课程与教材等。关于未来学习和未来课程,朱永新教授提出“未来学习中心”的概念,认为未来的学习中心会取代今天的学校。在这个未来学习中心展开的学习没有固定教室,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未来的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和上课时间,也没有固定的课程[2]。

未来学习的方式是个性化的学习、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这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均具有个性化与灵活性的特征。未来学校是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这为未来学校教育模式的灵活变动提供了可能。学校教育模式的灵活化意味着未来学习不需要发生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段;未来的“教”未必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展开的,也不必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与阶段,而是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灵活变更的。并且,未来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教室等都没有严格的区分,只要有学习行为发生的条件就可据其实现学习。搜集资料与阅读书籍也不必去图书馆,可以随手就能“找到”一本可用的书,抑或可以使用VR/AR技术探索更加梦幻与丰富的知识世界,充分实现“就地取用”的方便性。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未来教育模式变革走向多元化、便捷化。

(三)人才培养个性化:从统一灌输到专属定制

“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协同各类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3]学校治理是教育治理的落脚点,也是核心阵地,学校治理应聚焦在培养未来人才上。学校教育始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的重任。从现实看未来,已有学者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泯灭了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施行的是统一灌输的方式,所有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都是统一的,如传统学校有固定的课程与教材、有固定的教学时间等。也有人分析解读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我们当前正处于学校教育发展的4.0阶段,未来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体制等都将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发生变革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未来人才的培养将是专属定制的极具个性色彩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被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追踪,进而基于学生的数字化画像,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偏好以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每位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方案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也是专属于其自身的方案。这能有效地破除传统学校中千篇一律的统一育人方式,每位学生的学习特长与天赋都更易于被发现,并且也更能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与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培养更具精准性与个性化,能够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四)学校空间开放化:从相对封闭到开放融通

从学校治理的角度而言,学校空间治理也是未来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未来学校空间如何变、变成什么样,都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探索。未来学校空间是开放的,是与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国内外对未来学校空间、未来学习空间展开了相当丰富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基本可以达成的共识是:未来学校空间必将发生改变——从当前封闭式割裂的学校空间转变为开放的、融通联结的学校空间。一方面,是打通学校与社会外界的隔绝状态,校园环境是开放的,是与社会紧密联结的空间;另一方面,未来学习空间将不再仅仅是现实的物理学习空间(学校的建筑,如教室、图书馆、咖啡馆等),也可以是虚拟的学习空间(由信息技术加持的若干个网络学习平台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组成的虚拟学习空间),未来学习空间不再仅仅是正式的学习空间,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两者是共存的,共同组成了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当前的学校空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联系较少,家长及社区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与平台有限,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对未来人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学校空间必然会由封闭转变为开放。这不仅仅是学校空间与外界空间上的联结,也是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与外界的融通与渗透。

(五)人际关系亲密化:从独立疏离到民主合作

从教育治理的内涵来看,教育治理的特点之一是民主。褚宏启教授提出以教育民主促进教育自由的主张,认为教育民主包括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是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度,是管理团队集体决策的制度,是相关教育管理信息广泛公开与监督的制度[4]。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决策制度、团队集团决策制度还是教育管理信息公开与监督制度,都要求有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主体的广泛参与,是体现在参与学校治理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上的民主。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精神时时刻刻地存在且贯穿于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建设的过程之中,即学校领导十分尊重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利益攸关方的意愿与想法,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同时治理各主体也可以通过教代会、班委会等多种途径自由表达想法与意见。

在传统学校管理中,存在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不多、程度不深以及参与平台有限、多主体间的互动缺失等问题,多主体间的关系较为疏离与陌生,尤其体现在不同学校、不同主体之间。因此,未来学校治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从“独立疏离”转变为“民主合作”是必然的,也是未来学校治理的客观要求。未来学校治理是民主的治理、自主的治理,是需要多主体基于相互理解与信任进行互动与合作达成的治理,这使未来学校治理中的人际关系逐渐走向亲密化。

未来学习方式与类型的变化也促使未来人际关系逐渐走向亲密化,更加注重多主体间的合作。未来学习是项目式学习,如有学者提出了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策略  ——在项目式学习中仅仅依赖教材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信任[5]。由此可见,促进项目式学习取得有效成果,需进一步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让项目式学习在多主体间的互动合作与配合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点

未来学校的治理需要不同治理主体的角色发生转变。未来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体不仅在数量上发生了改变,而且角色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未来学校治理过程中,治理制度的建设与优化也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无论是未来学校治理的课程治理还是管理治理,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因此“以人为本”是未来学校治理的根本特征与要点。未来学校治理始终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进行的,意味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也将是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点。

(一)角色嬗变:转变角色以顺应未来学校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学校治理情境,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与明确的是未来学校治理主体的多样化,关注治理主体角色的转变。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来看,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学校治理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学校、社区、教师等多主体的角色,管办评分离实际上转变的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而在未来学校治理中,政府的治理角色必将产生变化。有学者认为未来学校政府是裁判员和采购员,即认定合格的学习中心,采购培训机构的公共服务;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平台,采购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等[6]。从这个维度上来看,未来学校治理中政府是服务者的角色。

不仅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未来学校治理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朱永新教授认为,未来教师的选拔将是“能者为师”,体现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美好局面。教师不再是由当前的持教师资格证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来担任,而是只要有能力,甚至在某一些方面强于他人、值得他人借鉴与学习的人就能成为教师,破除了身份、层级、阶级等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元宇宙理念等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都迫使教师角色发生变革,即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素材的提供者。教师不再做一些重复机械的教学工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如何组织教材与安排教学过程上,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未来学校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取教师的传导与讲授,而是学习的主导者,善于根据自我需求自主地寻找学习资料,并加以理解与消化,即任何学习行为都是基于需求自主发生的,是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主导者。参与未来学校治理的主体,如政府、学校、社区以及家长、学生等都将在未来学校治理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与任务,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角色以顺应未来学校的变化与发展。

(二)制度优化:形成契约以规范、保障未来学校治理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学校从管理迈向治理需要不断地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同理,未来学校治理也同样需要不断地制订与完善相关治理制度。从教育治理的角度而言,学校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的目的在于规范与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范围,以便于规范地进行学校治理;为治理行为的规范性给出参考与借鉴,当治理主体不清楚自身的权责范围或不清楚该如何进行治理时,可参考相关政策制度。未来学校治理制度建设的作用较之于传统的学校治理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治理主体的角色与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治理的重心、侧重点、手段与方法等都随之产生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与不同,使得未来学校治理制度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不仅要为治理的多主体提供制度支撑,也要促进多治理主体间形成契约与默契,能在日常的学校治理过程中达成共识,进而提升治理效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