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代的双线混融教学:形成渊源、具体表征与路径设计
作者: 户艳茹[摘 要]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时代,双线混融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应运而生。其不仅突破了技术中心主义和现实封闭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也实现了对混合式教学的拓展与深化。作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双线混融教学具体表征为以教学本质回归人的主体性、教学系统发生灵活性重组、育人团队形成社会化分工、学习样态实现多维度创新。为了驱动双线混融教学的有效实现,有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空间、师生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路径设计。
[关键词] 智慧时代;在线教学;线下教学;双线混融教学;高质量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129-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20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类迅速从信息时代步入了智慧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序幕、前奏,智慧时代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特征的崭新时代。”[1]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为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原副部长宋德民指出,“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3]。由此可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智慧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在线教学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最主要的教学形态。这不仅使在线教学从教育“边缘”地位升级为“主流”身份,同时也倒逼线下教学逐步“让位”。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率先提出“双线混融教学”的全新理念,他认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4]将是后疫情时代和未来教学的全新体系与模式。“双线混融教学”概念是基于智慧时代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和“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提出的,可以预见,它将会成为智慧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混融共生的新常态。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成历史、具体表征、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并回答,以期实现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
一、双线混融教学的形成渊源
关于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历程。正是在这一步步的争论过程中,人们逐步明晰了技术与人、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一)技术中心主义
近20多年来在线教学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新宠,许多在线教学的狂热者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宣称,在线教学会成为未来教学发展的潮流,它能改变学习样态,代替教师工作,取代学校职能,甚至颠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但从本质上看,在线教学只是原先远程教学发展的最新形态与成果,所谓的“在线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也只不过是“技术中心主义”或“技术决定论”的卷土重来。再加上众多商业公司、教育机构的推波助澜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以在线教学为代表的技术中心主义“重新抬头”,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无论人们预言教学机器最终将取代教师,还是人们期待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会使学校消失,抑或MOOC声称要拯救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村社会,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虽然技术一直在进步,但其背后蕴含的逻辑思想是存在共性的——一直在试图用技术这个单一要素来提高教学效益,乃至改变整个教学生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为自己可以借助技术来征服自然,反映到教育领域中便是企图通过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利润最大化。技术确实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益,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丢失传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质量。在线教学中广受诟病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就是此问题的一个明显例证。进行深入探究便可发现,技术中心主义背后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世界观和工程主义技术哲学,这些理论大多对技术持乐观主义态度,认为成功是可以量化的,技术的作用大于教学方法,所以越是先进的技术越能将更多内容传递给学生,这当然有利于机械记忆与低层次知识理解。但教学系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生成性、复杂性,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内含多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相互关系,这绝不是借助某种技术工具就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简单。
(二)现实封闭主义
班级授课制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由于教学程序的可操作性强、学生方便获得科学系统的知识等优势,虽历经几个世纪的洗礼,其依然是目前教育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现状的惯性影响下,许多人对在线教学这个“后来居上”者表现出了各种批判、质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形成了“现实封闭主义”。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关注的是机器对人劳动的异化,信息时代讨论的是技术对具体教学程序的控制,那么智慧时代聚焦的则是人类的终极命运,即现代技术使人的生存受到了根本威胁。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开展的在线教学为例,有学者明确指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实验结果令人失望”[5],甚至有人由在线教学对教师职业的威胁延伸到思考智能科技对人类存亡的恐惧,认为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6]。通过反思在线教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现实封闭主义”主张教学应该从现代技术的压制与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传统的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从思想根源上看,“现实封闭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哲学立场的“去技术化”的观点,其立足于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认为技术的介入是对人的压抑与奴役,在线教学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与毁灭。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观点对于引起人们关注在线教学弱化师生情感交流、教学过程被技术裹挟等弊端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对技术所持观点和观察角度还是太过单一、片面。技术天生就带有一种目的性价值倾向,即每种技术都具有自己的意向结构和价值负荷。技术的本质是帮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是自然性的,由此有学者用人的存在方式来定义技术[7]。人从产生之初就伴随工具的使用,正是通过技术与工具不断发展,人类才实现了世代进化。具体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价值倾向就是更好地服务教学,帮助进行人性塑造。如果能准确理解并合理利用教育技术这一意向结构,那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将会逐步达到深度交融的状态;而如果像“现实封闭主义”那样只将在线教学视为“洪水猛兽”,教育教学只能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阶段,人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合理中间地带
从本质上说,“技术中心主义”是一种技术自大,“现实封闭主义”是一种技术封闭[8],这两种观点对技术的理解都不全面,也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有学者曾通过元分析系统比较了多个实证研究中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实验结果,最终证明二者在教学效果上存在“无差别现象”[9]。所以,人们开始寻找一个“合理的中间地带”来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混合式教学便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下教学和在线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二者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益。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简单叠加的问题,即只是将混合式教学展现为“先线上、再线下”或“先线下、后线上”的历时性过程。这种典型的加法思维和线性思维,不仅不能实现技术与教学的双向赋能,反而使教学沦为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夹生饭”。“如果我们仅仅简单地将技术与教育叠加,而不从教育内部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那可能叠加力度越大越是强化、固化原有教育体系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让技术成为阻碍教育变革的帮凶。”[10]
为了破解混合式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尴尬境地,迫切需要以更复杂的思维方式和更长远的战略布局来思考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二者的关系,“双线混融教学”的提出便是对混合式教学的延伸、拓展与深化。其主要是指秉持技术与人互为根基、互动生成的立场,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深层交互、动态转换与融合共生。这种技术与教学从物理反应“混合”走向化学反应“融合”的演进逻辑,也会催生出全新的教学形态与人才培养方式。相比于以往的“混合式教学”,“双线混融教学”蕴含着一种从简单性、机械性向复杂性、融通性思维方式的转向,其不仅表现为混合式教学中的“双线交替”状态,即追求“1+1=2”的“历时性”混合,而且更加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状态,即“0.5+0.5﹥1”的“共时性”共融。它不再纠结于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二者的表层比较,也不再拘泥于混合式教学是技术加教学的形式产物,而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呈现出生命成长规律与教学发展规律的深度交融。
二、双线混融教学的具体表征
从根本上说,双线混融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进行双向耦合的产物,其意味着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深层互动、交融共生将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会使学校教学生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学本质回归人的主体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直面人、通过人和为了人”[11]的社会事业,所以教学活动应该将人作为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重视人的需要、尊严与生命。但是以往教学中去人化与非人化的倾向较为明显。线下教学十分注重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掌控,强调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学生成了被加工的对象或产品,毫无主体性和自主性可言。在线教学原本是想借助灵活性、多样性、智能性的技术为学生赋权,彰显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又滑向“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倾向,人逐渐成为技术的附庸与奴隶,甚至人的本质和主体地位都面临被技术所裹挟侵蚀的威胁。鉴于线下教学和在线教学存在严重的主体性流失现象,为了将“失落的人”找寻回来,双线混融教学重新树立以人为原点的教学本质,致力于创造一种真正尊重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在力、尊重人的生命活动、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教学形态。
一方面,尊重生命的自主性,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双线混融教学通过把在线教学中技术的广泛灵活性与线下教学中的情感观照性进行深度融合,致力于营造一个尊重、保护和引导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良好氛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作为一个自主体的地位和责任,通过主动而非被动的学习强烈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培育独立、创新的人格。另一方面,观照生命的独特性,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双线混融教学既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为学习者画像,在学习风格、认知偏好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借助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充满温情的话语发现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心理品质,进行因材施教。可以说,双线混融教学真正实现了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个性的方向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系统发生灵活性重组
教学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其蕴含着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等多元化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交互、动态创生,最终使教学系统呈现出数字化、智能性、跨时空、人性化等全新特征。在教学内容方面,双线混融教学能够将传统教学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完整性与在线教学中知识形式的短小精悍性相结合,虽以智趣问题或热点事件引人入胜,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其背后始终蕴含着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情境性与整合性、趣味性与完备性的双向融通。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有机融入教学中,使教师有机会也有能力自主探索更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具备全面搜集学生动态学习过程数据的强大功能,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了解某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和改变。在教学评价与反馈方面,双线混融教学增加了客观数据的支持,建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互动次数、成绩变化等基本信息,以及认知偏好、体质健康、心理情感等深层数据都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基于这些多模态资料,教师方便做出全面、个性化的评价和及时、可视化的反馈。在教学要素实现多模态创新与多形式呈现后,它们能够进一步突破以往客观条件的限制,实现形式上的灵活重组与实质上的深度交融,使教学系统完成多维度、深层次重塑,从而支持双线混融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比如,这种灵活重组、动态创生的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远端的教学名师、云端的教学资源、异地的学习情境,以全息影像、三维模型、高清视频等形式,逼真、自然地融入其当前所处的物理环境之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