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的路径探究
作者: 姬世杰 田茂泉[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立德树人价值,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相融合是学校加强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不仅有助于培根铸魂,提振学生文化自信,还有助于丰富、完善历史教育的课程内容,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其中主要有教育实践趋于功利、融入方式枯燥单一和教师素养参差不齐这3大困境。要解决此困境,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基于教学内容,找准融合点;基于教学过程,注重情景创设;基于文化培育,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基于文化回应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体验。
[关键词] 历史教学;中学历史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文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144-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22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优质课程资源,还是历史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历史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成为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为进一步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本文尝试从融入价值、现实困境、融入路径3个维度予以探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立德树人智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教育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培根铸魂,提振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有利于丰富历史教育内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进一步转化与发展,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学生层面:培根铸魂,提振文化自信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愈发迫切。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纵观当今世界,无论贫富贵贱,人们大多身不安,心不定。究其原因,实与忽视民族文化经典,进而失去本心密切相关。因此,在新时期培育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还是树立国家观、民族观的应有之义。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加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国内外多元文化纷至沓来,极易影响学生三观的树立与发展。有鉴于此,学校作为文化输入的前哨阵地,更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性作用。通过研修、践习传统文化诸元素,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层次思考,有助于培育学生高尚的价值观念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振自身文化自信,更好地培其本根、育其心魂。
文化自信之本根在于历史自信。历史自信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还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由此,中学历史教育需在加强学生历史自信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历史文明发展的始终,由历史长河所孕育与滋养,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朝代的兴衰成败,故而可被视为培育历史自信的有力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还是新时代教育领域实现“培根铸魂”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历史课程深度融合不但可以丰富历史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的育人属性,还能确保中学生在面对“文化激荡”时,保持明辨是非的定力,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继而能够在道德实践中涵育自我,达成自我品格完善之目的。
(二)教学层面:丰富历史课程内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相融合,对于历史教学大有裨益。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历史课程内容的丰富——将历史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度开掘和提取,使之与历史教育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富有“传统文化味道”的历史课堂。同时,在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除了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外,教师还应具备大历史、大文化的教学意识。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质,使历史教育活动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哲学、医学等传统文化层面。同时,还要系统性地整理与讲授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即应基于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合理地编排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比如,以传统节日、诗词文学、历史典故等文化主题开展知识竞赛。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去切实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接受传统文化正能量的教育洗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思想,事实上囊括了诸多优秀的富含教育价值的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课程的内容,提升育人的水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各环节,使其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3]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滋润学生心灵。如在讲解“百家争鸣”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时,教师便可从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入手,选取两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学生施以历史文化思想之熏陶。具体而言,可从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开始,儒家对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主要以“六艺”为主,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六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尚需更进一步,让其体会儒家“六艺”之教的道德修养意蕴。儒家经典《论语》开篇所言“学而时习之”[4],即是在强调学习不应仅局限于认知上的所谓“学”,更需重视行为上的所谓“习”。只有将所得之知加以践行并在其中不断反省,才能将书面上的理论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德性养料,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所在。为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切忌流于形式的“走过场”活动。概言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中,将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历史课程的内容,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助于借此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文化层面:推动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历史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双向建构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能丰富历史课程之内容,还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者犹如鸟之双翼,相辅而行,相得益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使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诸要素的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转化和发展的过程。有学者精辟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既是传统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实践过程。”[6]事实上,若将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理解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嬗替过程的话,那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历史课程相融合便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演进的一种方式。例如历史教材中常常出现的道德教化理念,包括家庭伦理、忠孝仁爱、兄友弟恭等价值理念,都是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在社会瞬息万变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需要在谨慎甄别、筛选的同时,注重适宜的转化和发展,从而将教育效果落地落实。针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利己、厌学、躺平思潮时,应结合历史上具体而生动的人物事迹来实施思想教育,如中国古代史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中国近代史中邓世昌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中国现代史中夏明翰的《就义诗》所体现的坚定信念,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纠偏和道德育化的绝佳“桥段”。综而论之,唯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之间接续贯通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内化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化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文化使命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历史课程相融合的根本价值和要义所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程的现实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效融入中学历史课程,仍然面临一系列现实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教育实践的功利化、融入方式的单一化和教师素养问题是3大主要障碍。
(一)教育实践趋于功利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双基”发展为21世纪初的“三维”,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教育目标随着现实国情的演进和教育大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迭代更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民众总体知识水平较低,我国开始了新一波扫盲热潮,制定了“双基”的教育目标;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对国外教育思想的吸收和借鉴,我国又制定了以布鲁姆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三维”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各阶段的主导性目标。
但是,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功利思想导致了教育目标在真正实施时往往发生一定的“异化”或“扭曲”。近年来,“唯成绩论”常常被社会、学校、家庭作为评判人才的重要价值尺度,追求分数成为社会的“优良风气”——如此一来,便会导致教育实践上功利化倾向甚嚣尘上,这就与原先设定的教育目标渐行渐远,乃至产生背离。尽管新时期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在向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理念靠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内容仍常常被误解为科学知识的实践范式,历史课被理解为“背诵课”,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往往被硬性嫁接,而历史教材中原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却未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育实践过度的功利化诉求。这种做法,往往只注重学生分值的增加,而忽视了学生才能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进而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元素融入历史课堂,使得“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融入方式枯燥单一
当前,除了过度功利化的不良影响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中学历史课程,尚需克服融入方式枯燥、单一、生硬的问题。
历史课程的开展是师生围绕历史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互动,其中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交往意涵。在教育史上,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术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看似平平无奇,却都蕴含着与他人的文化交往因素,是一种“文化转移”,是文化育人功能得以舒展的有效手段。然而,笔者在实际调研后发现,不少学生反映历史课程枯燥、乏味。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与历史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有关——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观念仍然顽固地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历史教材的讲解多是依据PPT照本宣科,并未真正深挖教材,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也是简单地通过PPT上的图片、视频来一笔带过。这样“独白式”的授课模式造成历史课程讲解不够深入和透彻,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奇特魅力和浓重意蕴,最终导致历史学习滞留于简单的了解、认识阶段,而无法领悟到深度学习之趣味。而教师之所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与近代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不无关系——这一模式只是一味重视教学效率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往,使教师教学如同大水漫灌,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的教学质量却大打折扣。
(三)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无论一个民族国家具备怎样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教师对于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7]但目前我国各地的历史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却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况。追本溯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尚未树立文化入教学的理念,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单纯的史实讲授阶段,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够恰当;二是各地教育系统并未形成统一、完善的教师培育机制,在入职前后缺乏传统文化相关的培训,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三是在日常开展的系列历史学科教研活动中,过多注重课堂所授知识的多寡,而对教师之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的交流重视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程的本质、特点和路径认识不足,不能形成一致的“元认知”。申言之,若历史教师尚未具备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