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影子教育的缺位、定位与补位

作者: 潘中祥

[收稿日期]2024-04-04

[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资助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086);浙江科技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JG27)。

[作者简介]潘中祥(1985-),男,安徽舒城人,博士,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德育、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的影子教育已发展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教育以“资本逻辑”为底色与立德树人的“育人逻辑”相矛盾,被视为立德树人的阻碍者、应试教育的助推者、教育改革的逃避者、学生成长的限制者。需要深刻剖析影子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缺位,准确定位影子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优势与可能贡献,打通“育人逻辑”在影子教育中的断头路。由此提出家庭、机构、政府、行业、社区等影子教育场域中的关涉方参与立德树人的可能路径,补正原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的单一维度,延展立德树人的覆盖面,以期为影子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助推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影子教育;立德树人;资本逻辑;育人逻辑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4-0016-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03

在教育政策制定者视角来看,“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1]。学术界一般把这种伴随着主流学校教育系统而存在的具有辅助性、补充性的校外辅导教育称之为“影子教育”。伴随着影子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已不满足于“补充”地位,所引发的教育内卷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以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双减”政策)的发布为标志,我国对影子教育的治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世纪以来,影子教育的治理实践愈加强调“校外活动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2],似在匡补原有影子教育治理的不足。目前,影子教育陷入了资本逻辑与育人逻辑的矛盾交织之中,市场价值与德育价值摩擦对立,阻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影子教育场域内的完成。影子教育要回归立德树人,需要规制影子教育的资本逻辑与应试逻辑,对影子教育再定位、教学目标再厘定,重新确立影子教育的育人逻辑和澄明影子教育的德育范式。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影子教育的缺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在教育的各阶段、全领域,理应也要做到对影子教育不留死角、全覆盖。现有的德育活动大多见诸标准化、建制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之内。以升学考试为核心的影子教育,往往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升级版,对立德树人造成了侵越与干扰。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力量,影子教育应主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期补齐育人短板。

(一)教育内容的应试化:失德

影子教育以应试为导向,教育评价以“分数至上”为目标,摒弃一切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学习,将应试极端化、焦虑化。为了将应试正当化,人为制造各种教育符号,发挥其象征功能来对场域内的参与者进行规训。如对名校名师的宣传、对升学率的追求、对状元学霸的询唤、对中、高考考试神话的传颂,以此来制造“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长假”等焦虑型教育场域。育人应当是影子教育的本体功能,但在应试导向之下,现有影子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仍聚焦于“形而下”的知识学习与考试技能层面,对“形而上”的人格、审美、道德教育等高阶目标却选择性忽视与虚化。

从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来看,影子教育以名师自编校本教材及独家秘籍式的辅导资料为噱头,强调“考试干货”“考试宝典”“提分效率”,完全抽离与立德树人等价值理念不相干的德育目标。在应试目标导向下,聚焦于学科知识与做题能力,以育人为核心的高阶目标被漠视、阉割。教学、应试等固定化的机械重复,阻遏了德育的生发理路,扼杀了立德树人的主体性与内源性。学校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升旗仪式、班级文化建设、班团建设、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时代最美者等德育意涵活动在影子教育之下往往被遮蔽。一项“为人”的事业,被“人为”的虚化和忽视。在此过程中,辅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喜怒哀乐都维系在分数之上,德育含量稀薄,难以实现德育转向。加之立德树人难以量化与测评,充满了不确定性与疏离感,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影子教育的宰制性力量。影子教育对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功能替代和价值干扰,是对育人精神的隐匿与消解,是对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的抽离与解构。任何淡化、虚化、异化育人功能的影子教育,都不符合教书育人的本质意义,也有悖于立德树人的育人逻辑,终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活动。

(二)教育价值的市场化:失魂

目前,影子教育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特征。“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的和无止境的欲望”[3]是资本寻求无限增殖的最佳注解。影子教育虽以教育之名立世,但作为资本的重要投资领域,遵循着资本逻辑演绎的一般规律,追求无限增殖。资本逻辑与市场驱动为其行动底色,决定了其“盈利性”的原始冲动。在资本KPI的重压之下,“耗课率”“续课率”“扩科率”“成单率”“转介绍率”“流失率”“完课率”“课程满意度”等指标成为辅导教师头上的悬剑与心中的梦魇。资本逻辑之下,对超额利润的渴望与占有,会将学生补课的成绩(分数)作为考核员工(辅导教师)的最重要标尺,迫使辅导教师不断加大对学生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规制和支配。在资本的“招募”和驱使之下,辅导教师成为资本逐利的助手和工具,成为资本增殖的帮凶,加剧资本对立德树人的侵蚀与异化。

影子教育“将学习私事化,再以市场化的教育供给满足学习需求,这正是辅导机构获取更多商业利益的逻辑基础,而教育所负载的公共使命和伦理意涵则完全被掩盖”[4]。为了更加聚焦于应试,部分家境优渥的学生全托在培训机构,美其名曰安排“一对一”辅导的VIP教室,这在物理空间上就隔断了学生与学校教育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很难想象在逼仄狭小的补课空间里能教授出拥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伟大少年。资本逻辑在教育场域之下表现为资本力量对育人话语的宰制,立德树人任务终将被悬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工作。”[5]没有灵魂的教师,教不出有灵魂的学生。被资本抽离的辅导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干瘪的没有灵魂的躯壳。资本的增殖欲望是遮蔽育人逻辑的根源所在。教育的工具性被放大,教育的育人性被丢弃,难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育人需求。

(三)教育主体的客体化:失育

在影子教育场域,学生被视为“上帝”“顾客”,是辅导教师及辅导机构的“衣食父母”。辅导教师与学生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辅导机构要“为顾客服务”“围着学生转”。在育人逻辑之下,辅导教师与学生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培养与被培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影子教育披着古老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外衣,强调个性化量身定制式辅导、VIP独享名师亲授、一对一的点餐式教学。但受资本逻辑的宰制,有的辅导老师为了完成培训机构的KPI考核,不惜“以学生为本”迎合学生的不合理需求,对一些厌学或有不当行为的学生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严格要求,甚至在课堂上卖弄各种“花言巧语”来讨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左右课堂需求,“因材施教”被异化,“教育的公共性被遮蔽,教化的意义被抛弃,‘以学生为中心’被掺入了‘以顾客为上帝’的味道”[6],辅导教师逐渐丧失了应有的育人主导地位。任何教育都“应当具有‘育人’的意义向度,所谓‘围着学生转’的目的只在于主导和建构‘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情境,并不是要放弃作为教育者的主导责任和功能而让学生放任自流”[7]。影子教育在资本逻辑的钳制之下,将“‘工作对象’与‘工作中心’混为一谈,引发将‘以育人为中心’置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错位”[8],人为颠倒了教育方法手段与教育根本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故意放松乃至放弃对教育对象提出应有的育人目标要求。

立德树人的育人逻辑被扭曲,辅导教师育人主体地位丧失,是资本异化影子教育典型表现。“市场逻辑和资本逻辑没有得到规训,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的异化问题。”[9]影子教育下育人价值的窄化、异化,将导致教育育人生态环境的恶化。辅导教师从育人者转变成工具人,这种育人主体的客体化难以完成育人目标。影子教育的“个性化办学”转变成“随意化办学”。影子教育之下需要澄明“以学生为本”与“以育人为本”的根本区别,以纠正可能存在的育人歧途,防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影子教育中的“自我放飞”。

(四)教师队伍的粗陋化:失职

资本逻辑之下,师生关系的各种想象已异化为商品买卖关系,辅导教师作为资本的增殖工具,其队伍的粗陋化趋向开始成为影子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隐忧,表现在无证上岗与无德上岗。

首先,无证上岗。目前,辅导机构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全职辅导机构教师、公立学校在职教师、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职业兼职辅导机构教师几大类。据有关调查显示,培训机构中“真”教师不足20%[10]。部分辅导教师流动大,从事教辅培训行业主要是为了赚取上课收入,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较弱。在资本增殖与教师增收的“共谋”之下,将“分数”基因植入学生日常,宣扬成绩至上,制造焦虑,侵蚀学生心灵,异化德育初心。其次,无德上岗。影子教育以市场化导向在体制之外寻求发展空间,思想环境较为宽松,外界的错误思潮极易渗透到影子教育内部。“与标准化、稳定、受到严格规范和密切监管、相对保守的学校教育相比,多元、善变、以市场为导向,且分工更细的影子教育往往更为粗放并敢于冒险。”[11]部分影子教育内的教师常以“自由教师”自诩,更有部分教师本身就是从体制内跳槽到影子教育,对体制嗤之以鼻。具体表现在以嘲弄体制、揭秘所谓“历史真相”、否定革命、歪曲历史、挖苦改革、丑化领袖、言必称西方如何如何等“呲必中国”为特征,以此在学生面前增强课堂新奇感、“吸睛度”与吸引力,美其名曰具有“批判精神”。“呲必中国”现象在影子教育的课堂上不在少数,如新东方某教师歪曲抗美援朝历史的错误言论就曾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12]。这是由于更多的影子教育是以私人性的一对一形式开展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私密性,同时也使类似“呲必中国”这种课堂乱象难以被发现与监督。商业资本的逐利性对“吸睛”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呲必中国”言论在影子教育内部的潜流。“批判精神”不能成为抹黑中国的遮羞布,影子教育尤其涉外影子教育机构决不能成为“呲必中国”的“租借地”,警惕其成为培养“第五纵队”的“势力范围”,让“慕洋犬”“恨国党”们在影子教育无处遁形。青年学生正是价值观养成之时,思维活跃、思想波动大,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德育教育,严防影子教育之下价值观乱象。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影子教育的定位

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之下,影子教育选择性遗忘德育目标是导致失德失魂等的重要原因。“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要让校外培训回归其本身的定位、功能,真正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13]对影子教育的治理要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去思考与贯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正确定位影子教育,关注其在提供公共教育产品方面的可能贡献,为立德树人补德立魂。

(一)宏观层面:找寻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做育人育德的推动者

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影子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将教书与育人相分离。“一方面,教书必然育人是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不管教师本人是否认可或意识到,教书都在起着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是由教育本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的。”[1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不仅要求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发展,还要求道德、价值观的成长与成熟,要发挥影子教育在道德养成、审美情趣培养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影子教育应主动接受立德树人这个高阶任务目标的指引与规训,“使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15]。目前,针对影子教育的治理,均未有针对影子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德育方面的融合路径探索。影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动发挥学校教育与影子教育各自的特长与优势,营造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育人生态,校正影子教育的育人缺位,遵循立德树人要求重新厘定影子教育中教书育人的方向。

2.坚持资本逻辑与育人逻辑相统合。校外辅导教育在育人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调适校外辅导教育的市场性与立德树人的国家性、社会性。政府可利用有形之手进行德育资源投入的逆周期调节,规制资本的极限扩展,烫平资本的逐利性,并明确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16],调适教育资源的公共性与影子教育的逐利性之间的张力。社会主义从制度层面超越了资本逻辑,克服了资本对教育的异化,以此保证教育的公共属性。比如,政府可以投入场地、资金扶持、税收减免、荣誉激励等引导校外辅导教育资源投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发展上,增强立德树人的资源支撑,使遵从市场逻辑的校外辅导教育从“唯利是图”模式转向商业利益与爱国情怀兼容的“名利双收”模式,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与兼顾。校外教育辅导机构要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管控好“盈利性”冲动,避免有收益没收获,将德育的社会属性嵌入校外辅导教育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中,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