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育人与灵性教育

作者: 麻海燕

[收稿日期]2024-04-22

[基金项目]贵州省理论创新联合课题“大学灵性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ZLCLH-2019-140)。

[作者简介]麻海燕(1997-),女,贵州松桃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摘  要]灵性的本意是指人的聪明智慧。一个有灵性的人不仅会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和较好的创造力,而且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使命会有清醒的意识,并努力去实现。因此灵性教育是一个“转识成智”、促进大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大学生生命觉醒、实现“精神成人”的过程。灵性教育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应该成为大学育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大学是提升人的灵性的最佳场所。

[关键词]灵性;灵性教育;转识成智;生命觉醒;精神成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4-002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04

一、灵性和灵性教育的含义

(一)灵性不仅仅是聪明有智慧

现代汉语词典对“灵性”的解释是“人具有的智慧、聪明才智或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能力”[1]。从这个解释来看,“灵性”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智慧状态或力量,体现为人的智力的复杂性和人的灵活变通能力。它是人们掌握技能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慧之源。

一个人有灵性,既聪明又有智慧,不仅会使他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和较好的创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聪明和智慧的作用下能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有清醒的意识,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与目标。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这时的灵性“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性’,它隐喻的是一种无限上升之路和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力图表明的是人性的内在发展存在着不可预知的无限可能”[2],使人总是试图通过自我努力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种灵性的作用下,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叩问着生活的意义,思考着自身人生的使命,产生对个人事业的信念和生命意义的渴求。“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有积极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才能引导和激励其用聪明和智慧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为实现人生目的而不断创新创造[3]。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仅需要“聪明”“智慧”这样的灵性,而且还要有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正确领悟和灵性把握。人们正是依靠这种灵性来引导自身朝着美好攀登的,它是一个人奋斗的源动力,是其创造力的内在源泉。一个人努力进取的意识不是来自他对自身以往的经历的总结或者对他人经验的学习,而是来自其自身内在良好的灵性素养。成就需求是有灵性素养者和一般人的最显著区别。马斯洛在其需求理论中也强调了自我超越的需求,从而修正了他的著名的需求层次论,在原来的顶层“自我实现的需求”之上增加了“超越性需求”,并将之界定为“灵性需求”[4]。没有灵性需求的人是无法进行创新创造的,正如罗素所说,“唯有具备超越性诉求的生活,才能真正激发我们内在持续的热情,唯有带着神圣色彩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生活的意义”[5]。

因此,一个人在人生意义上灵性觉悟的不同会导致他的努力程度以及最终命运的不同。这是因为对自身人生意义和使命具有高度灵性觉悟的人总是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当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时,他们具有强大的信心和信念支撑,从而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渡过任何难关,最终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正如尼采所说的,“知道‘为何’活着的人几乎能够忍受任何‘如何’”。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也说过,“人对意义的追求是他生命的首要动力,人具有为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的能力,并愿意为实现理想和价值而牺牲自己的生命”[6] 。

总之,灵性不仅体现为一个人有“大智慧”,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而且还体现在在这种“大智慧”的作用下对人生价值和使命有较高追求的“大人生”意识。灵性不仅使人勇于创新创造,而且能使人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是成功之源。

(二)灵性教育不仅是唤醒智慧而且要唤醒灵魂

开展灵性教育首先是要求通过教育使人产生智慧,从而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它要使学生从机械学习转变成灵性学习,要求改变过去对学生实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受到束缚和压抑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和唤醒学生的智慧,通过学习将知识转化成自身的内在力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水平。总之,教育就是要开启和激扬人的灵性,点亮人的智慧光芒,造就充满灵性、全面发展的人[7]。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科学地探察深藏在每个学生内在心灵中的各种潜能,让学生的潜能能够不断获得提升和完善[8]。因此,强调发展人的灵性是教育的本真价值选择,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唤醒人的内在力量是教育的本真和根本任务[9],“提升人的灵性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满足政治经济需要是教育的派生功能”[10]。

但是,灵性教育不仅要唤醒学生的智慧、提升其力量,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在发展需求,帮助其寻找人生意义,使之实现精神成人。也就是说,使他们自觉探究生命的意义,努力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树立起自身的价值信仰和人生愿景,能尽力去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实现这个目标和愿景。事实上,很多时候影响大学生发展和成就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形成自身有效的价值观体系和人生承诺。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相应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的引领才能产生作用。正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的,“没有心灵去支使,知识又有何用途?”[11]只有使大学生形成关注个人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等方面的意识,才能使其借助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来成就自我。因此,对于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言,对他们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理想信念的塑造是更重要的。知识也好,技能也罢,“它们都只是灵性的工具而已,只有灵性才是最后的总设计者,是灵性引导着感性朝向美好而攀登,也是灵性引导着理性朝向伟大而奋进”[12]。

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灵性教育去促进大学生的生命觉醒,使他们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等自身的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认识到自身的生命蕴涵着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从而使他们能主动规划自己人生的梦想,并努力实现梦想。总之,灵性教育应该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是对大学生的精神塑造,是一种灵魂教育。

二、灵性教育是大学育人的必然价值追求

(一)灵性教育是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社会进步主要依靠变革和创新,而实现变革和创新的前提是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智慧型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任务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当前我国实施的“双一流”建设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13]。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4]。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自灵性,只有富有灵性、善于思考的人才敢于创新、勤于超越。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种提升人的灵性的教育。“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反映的是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了训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缺少主体性,失去了灵性,难以形成创新能力。事实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的积累并不能实现创新,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体系中,除了需要有知识、技能等显性因素外,还包括人的性格动机、思维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正如关于人才素质的“冰山模型”理论所提出的那样,一个人的素质结构就好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部分就相当于冰山显现于水面之上的那部分,水面之下隐藏起来的那部分是个人的价值观、个性特征、精神信仰等因素。这部分是难以观察的,但却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中最核心的部分。笔者所强调的灵性教育正是基于这些隐性因素来提升人的能力的。

(二)灵性教育是实现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的新思想新要求指出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德”,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了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为学”先要学会“做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意义上的才能增长,更是人的精神境界升华意义上的“学以成人”。大学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德性的培养,完善其道德和人格修养。要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和完善“人”的自身,以达到学以成人之目标[15]。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说过,学习不仅要“化理论为方法”,而且还要“化理论为德性”[16]。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成就一种技艺,更多的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注重的是对人的道德情感、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教化,注重的是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是以促进人的存在为己任的[17]。“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和未来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点执着的追求,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18]

灵性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自身的价值信仰和人生愿景,在头脑中包含着为他人为社会的“大格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智慧不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小聪明”“小工具”,而是将其化成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上的广阔胸怀,从而能够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正如冯友兰所说,“这种智慧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也正是在这种智慧的引导下,大学生从修身开始,并逐步实现齐家、治国,以至于最后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灵性教育不仅从思想上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而且在实践上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精神动因引领下践行道德。灵性不足才是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的原因。以前的学者多在社会关系层面对道德加以研究说明,但事实上道德在社会上的外在表现并不是它的全部。道德应该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内在的灵性品格,二是外在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外在的道德行为是由内在的灵性品质衍生出来的[19]。

(三)灵性教育是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灵性教育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人的心灵总是处于对意义和价值的渴求之中,追求意义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活着的动力与出发点,是一种基本的精神需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人的最高的心理需要。因此,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即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层次的发展[20]。落实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标,通过唤醒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内心的自我价值目标,并激励他们去实现这个价值目标。而灵性教育正是要求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意义有清醒的意识,着眼于自身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因此它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

传统的高等教育使大学生沦为了学习的机器,其个人的内在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而灵性教育的理念在于以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的,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潜能,使他们能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这正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一方面,灵性教育要摆脱过去大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受到束缚和压抑的状况,唤醒他们的内在潜能,促进他们能力的成长。从这个方面来讲,灵性教育促进大学生能力成长,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开展灵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大学生的人生觉悟,唤醒他们的灵魂,促使其实现自我价值。而这正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总之,灵性教育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实现人的价值这一“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最好阐释。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曾说过,高等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起源于人这种特殊生命的活力,高等教育是这种活力的进一步腾升和上扬[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