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理论反思与路径重构

作者: 葛通 刘洋

[收稿日期]2024-04-01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以智慧思政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ZSS012)。

[作者简介]葛通(2000-),男,江苏宿迁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数智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刘洋(1988-),男,安徽芜湖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摘  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性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由于思政课本身的特殊作用和关键地位,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包含“教师主体性”这一概念的同时具备特有内容。思政课教师主体性主要包括目的性、主导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5个方面,并均具有丰富内涵。然而,结合数智时代的现实科技图景,人工智能、虚拟实践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教研创新提供驱动力的同时,也对实现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5个方面造成了掣肘与侵蚀。在智能化时代,思政课教师亟须通过灵活实现知行合一课程形式、研究把握受教育者发展背景、整体建构思政话语自主体系、辩证看待人技间对象性关系、立体培养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等,重构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实现路径,使科技发展真正转化为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数智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话语自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4-005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09

当今时代“数字化(Digitization)”正在朝着“数智化(Digital intelligence)”的方向发展,使数字化人造物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始对人类的生产形态和劳动岗位产生了冲击。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岗位同样也面临着挑战。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使命,“在广大的教师群体中,思政课教师因其所肩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基本职责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其主体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理论探赜

20世纪80年代,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重要观点,学界由此形成了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3]。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却遭到了忽视与遮蔽——教师在时代变迁中愈加难以自为发展。鉴于思政课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这一问题在思政课教师身上尤为突出。对于思政课来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性,不仅如此,教师主体性更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是学生得以学之有益而心悦诚服的基础。因此,要保持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首先需要明确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概念内涵,从理论基础上超越教师“被发展”的“工具化”状态[4]。

(一)教师主体性的研究脉络

“思政课教师主体性”这一概念是“教师主体性”概念的延伸,其内涵包含“教师主体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厘清“教师主体性”的研究脉络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政课教师主体性”概念的内涵。根据对权威期刊相关文献文本的研读与分类,可以归纳总结出“教师主体性”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

第一,“主客二元”思维下的教师主体性遮蔽阶段。由于我国的主体性教育运动的初期秉持着师生“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使得教育主体性的“结构性换位”存在着一定的“矫枉过正”,导致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主体性遭到了遮蔽。在此背景之下,有学者提出双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主导主体说、动态主客体说、超越主客体说等观点。其中,有学者指出了这种“主客二元”视角的弊端,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性存在”的观点来理解教育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对象化活动,需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5]“按照马克思‘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的观点,对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其主体当然就是现实地活动着的发出教和学行为的教师和学生。”[6]不过,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关于教师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极大让位于学生主体性的,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为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二,教师主体性初步探索阶段。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随着我国专业学科制度和师范生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主体性的研究也得到了初步推进。朱旭东认为,主体性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关注[7]。在此阶段,不同学者对教师主体性的概念、特征、价值以及相应的实践策略做出了理论努力。刘凯认为,在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种因素中主体性的觉醒是其内在因素[8]。赵双玉、王升认为,教师主体性有自给性、自为性、创造性的特点,同时,教学艺术形成自觉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表现[9]。薛正斌认为,教师自主发展是反思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动力[10]。胡芳则从知识观转型的角度对教师的主体性回归作了阐释[11]。然而,从教师主体性的“被遮蔽”到“去蔽”的过程中,不同学者之间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新的时代环境催生新的教育理念,如何从理论基础建构的角度阐发教师主体性以应对教育实践中的新变化、新矛盾已成为一个亟需讨论的关键问题。

第三,教师主体性复归阶段。教师主体性的复归是主体性教育实践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同学生主体性发展一样,教师主体性发展也应是主体教育的重要主题。如今这一主题的实现困境重重,必要的关注和探索并不充足”[12]。问题的生发带动研究的进步,在教师主体性复归阶段,研究的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展现出4个趋势:一是教师主体性的塑造进一步向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方向转进;二是强调教师主体性应当从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从教学实践得出具体结论;三是从单纯地“群体式”教师主体性研究深化为“个体式”教师主体性研究;四是从科技融合、主体间性、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角度对教师主体性的范畴进行拓展。

(二)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概念廓清

“思政课教师主体性”是在“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是由于思政课本身具有特殊作用和关键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3]。结合教师主体性的理论梳理与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可以得到“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5个主要方面,即目的性、主导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一,思政课教师主体性首先体现为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必须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指出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5方面目的,而贯穿其中的根本要求又可以概括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并推动他们的实践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的关键体现为主导性。所谓主导性,一方面是指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必须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另一方面是指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目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纵深演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仍占有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建构不仅具有全球化背景,也面对着数字媒介的裹挟。思政课教师对此有义务正确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其中的疑问,从而实现对学生发展方向与进步路径的指导与疏通,帮助受教育者建立思想基础,即形成正确、合理并与真善美价值目标相契合的理想信念、身份认同、道德指引。

第三,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为主动性。“主动性”是相较于“被动性”而言的,思政课教师不能成为“被动性”的教学工具等待问题的出现或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传输。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价值的传播者、理论的研究者、时代问题的回应者,承担着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秉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主动地去关注、研究时事焦点。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既要主动发现问题,更要有能力回应问题。所以,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效的思维方法,善于将前沿话题、民生热点、国际焦点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之中,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必须体现为积极性。积极性体现为一种由理论自信、学科自信、教学自信等复合而成的职业自信,是不经外力就能够自觉活动的职业状态。有学者指出,目前的思政课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泛化”“淡化”“矮化”“丑化”的倾向[14],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理论不自信与职业角色期待不足等问题[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16]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与不可替代性,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等条件下,思政课教师大有空间、大有前景展现自身精神风貌,实现理想信念。

第五,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同时体现为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自为性,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主动创造、自我生成的特质。思政课教师不能单纯地处于为他性状态,将既定的话语、方法、理论作为教条。不仅如此,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随着时代变迁带来的新问题,必须不断进行理论话语向现实话语的转换,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守正创新,从而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激活学生的灵感与思路,让学生能够在新知新解中“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17]。

二、数智时代下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困境与挑战

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科学技术主要对3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则又分为宏观的社会环境与微观的课堂环境)。在数智时代,以ChatGPT、机器学习和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以上3个方面从被动性作用转化为主动性作用,甚至达到了强势干预与全程塑造的地步,使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面临着困境与挑战。概言之,科技对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5个方面均造成了掣肘与侵蚀,使得思政课教师的目的性迷失、主导性弱化、主动性消解、积极性挫伤、创造性不足,深刻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成效。

(一)目的性迷失:教育形式的虚实转换浸没实践旨归

数智时代的科技革命在教学课堂中引起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将许多现实场景、实验过程具象化于可互动的电子设备之中,将教育教学转变为数字化、集约化、直观化的虚拟实践,具备场景广泛、方式灵活等优势。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师讲清理论、阐明问题创造了条件,但快速膨胀、急速更新的虚拟空间也反过来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能够运用虚拟空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那么它就成为思政课的推动力;反之,就会成为思政课的阻碍。这种矛盾性来自思政课宗旨与虚拟实践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思政课的内容根源于现实实践,其目的在于以知识理论介入实践过程;另一方面,虚拟空间的规律不仅不同于现实世界,而且要以现实为基础才能够存在,所以处于虚拟空间中的行为与效果并不能代替现实而作为思政课的目标。在今天,利用虚拟现实进行思政课教学已成为普遍手段,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和行为已然频繁往返于虚实两端。然而,思政课教师的目的性在其中却出现了迷失,表现为教师“流连于”虚拟空间而忘却思政课的实践旨归,片面强调虚拟实践而忽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课堂教学任务变成了单纯做幻灯片展示、课上观摩的视频与教学目标无关或与当下社会现实脱节等。长此以往,极易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迷失感和教条主义倾向,并削弱学生的现实感知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