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的典型经验与创新路径
作者: 王慧斌 赵美玲[收稿日期]2024-03-11
[基金项目]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微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的典型经验与创新路径”(项目编号:23SXSZ0095)。
[作者简介]王慧斌(1986-),男,山西晋城人,博士,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基层治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赵美玲(2000-),女,山西晋中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思政教育旨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等工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存在学业与生活双重压力,具有科研任务多、在校时间短与思政课程少的特点,亟须创新和优化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丰富教育形式。“微时代”以“微工具”为传播媒介,以“小内容、大传播”为特点,强调教育双方实现平等、多元、快捷的“微交流”“微合作”。基于此,在“微时代”背景下,创新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就要求转变教育模式、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沟通机制,以“微工具”“微交流”“微合作”实现“微教育”,进而提升研究生思政工作效能。
[关键词]微时代;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新媒体工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4-007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11
在网络“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研究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收集时政热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微时代”不仅克服了传统思政教育抽象、单调、单向性的弊端,也丰富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知乎等即时交流、视频和音频相结合的形象快捷的“微工具”创新教育方式,有利于形成双向、平等、互动、快捷、形象的沟通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和互动性,也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进而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效能。
一、“微时代”与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
“微时代”以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等“微工具”为传播媒介,以“小内容、快节奏、大传播”为特征,使多重复杂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的受众面更广。研究生具有学业科研任务重、生活压力大、在校时间短、思政课程少的特点,导致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与社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需求提升之间脱节的矛盾。因此,亟须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尤其在“微时代”背景下,要转变教育模式、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沟通机制,以“微工具”“微交流”“微合作”实现“微教育”。
(一)“微时代”下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
网络思政教育是以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1],或者说网络思政教育是特定的组织或团体通过网络形式向受众传播具有计划和目的的观念、观点等,使受众在该观念的影响下按照特定组织的计划和目的进行的实践活动[2]。总之,网络思政教育主要就是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尤其是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新媒体等工具,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的活动。
1.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多样性增强。网络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每个主体既可成为资源的分享者也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网络平等地对待每个主体。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和发展,“微工具”成为研究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思政也随之逐渐兴起。网络思政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教育方式多样化、互动模式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研究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逐渐上升。因此,网络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其信息接收渠道的拓宽、传授内容的多样性,促进主体更加系统全面、实时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从而促使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多样性增强。
2.网络思政教育环境虚拟性增强。网络是基于数字技术建设了虚拟化空间,社会群体间的交流与情感表达借助符号进行传播,所有事物均可转变为数字虚拟化的形式存在[3]。网络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其以虚拟网名代替实名,给予主体隐私的保护从而增强了学生话题的参与度。因此在教育场景虚拟性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大胆、自主地发表观点,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3.网络思政教育主体平等性增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平等性的特点,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要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到教学共长模式的转变。教育者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双方的地位趋于平等[4],同时,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性不断增强,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的特点,逐渐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微时代”以新媒体等“微工具”为传播媒介,以“小内容、快节奏、大传播”为传播特征,并且“微时代”下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学生信息来源多样性和价值观念冲击的矛盾之间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变,让研究生的自主意识朝着正确价值观方向发展。
(二)“微时代”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要求
微博、微信、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知乎以及各种网络社交媒介等新媒体自媒体“微工具”的使用,使得“微表达”“自表达”成为时尚,其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且幽默诙谐的表达,加之使用简洁、生动、快速、即时等网络流行语从而深受研究生的关注与喜爱。“微时代”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交流方式不仅改变了研究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必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微时代”要求创新沟通机制,实现“微交流”。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年龄较大、生活经验较丰富,加之专业知识体系较为全面等因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意识,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更要加强交流沟通,促使其自主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微时代”背景下,随着以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微工具”的广泛使用,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更具多样性、丰富化、形象化、快速化、便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使得研究生更容易形成极强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因此,对于创新和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则要求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由“权威”传授范式向“对话”交流范式转变,转变教育话语权表达特征,以“微交流”创新沟通机制,实现教育者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教育当中。
2.“微时代”要求转变教育形式,实现“微合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更偏向于单向的知识与价值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特别是由于教育者本身带有较为明显的说教育人特征,简单目的性和对象针对性强导致学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微时代”的传播呈现出瞬时性、去中心化的特点,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呈现出双向结构、网状结构,这样,就需要通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合作改变传统的单向价值灌输。对于研究生来说,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是其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研究生也更重视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提升,单纯的思政教育不仅形式少,而且容易被忽略。因此,在“微时代”背景下,要积极转变教育形式,将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融入科研训练中去,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并积极使用新媒体等“微工具”强化导学合作、朋辈互助,实现学业科研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合作”。
3.“微时代”要求优化教育内容,实现“微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促使被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在保证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水平的同时,又提高其政治觉悟和修养,一直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难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思政教材的内容知识点讲授为主,实践中因学校考核制度、教师水平能力、学生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效果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的思政课程来说,往往内容较为单一,尤其是部分学校部分课程未充分结合时事政治、研究生学习生活特征进行内容创新,致使课堂互动氛围较弱、效果不佳。“微时代”背景下则要求丰富教育内容,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注重实效性、实时性、紧跟时事热点,并结合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微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的典型案例
(一)令德讲堂——充分展现导师作用的“微交流”
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政工作,要求导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和学生的空间感和距离感,通过言传身教,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拉近导学关系。例如,山西某高校推出的研究生导师“令德讲堂”演讲活动,充分利用“微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邀请该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27名研究生导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并采用演讲视频录制,借助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多种新媒体工具进行推送,充分实现导师与学生在成长成才方面的“微交流”,丰富了导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1.以导师成长交流拉近导学距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生对导师的认识主要是学术科研成就,很难接触导师的日常生活、人生阅历、成长感悟,导致研究生与导师存在较大的距离感,这样也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缺乏感染力、形象性。“令德讲堂”研究生导师演讲活动从内容上让导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生活经验、科研实践、心灵感悟等来进行演讲,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心育人,让研究生在近距离聆听导师的成长故事中了解和感悟导师的成长经历。这不仅拉近了导学距离,还充分发挥了“导学”互动的道德教育方式,促进研究生自觉成才。
2.以视频演讲方式丰富导师形象。从方式上,“令德讲堂”研究生导师演讲活动采取视频录制方式,通过研究生导师登台演讲,现身说法,改变传统思政课程理论说教形式,旨在让学生从小故事、第一视角中了解导师,启发研究生从导师身上汲取人生智慧和成长经验。比如,有的导师将个人的学术科研奋斗过程与时代机遇、国家战略、学校发展相融合,既展现出导师作为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孜孜不倦探寻求索的精神,更展示出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奋斗榜样;有的导师分享自己人生经验,特别是通过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自己的曲折求学历程,来全面展现国家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力量;有的导师结合学校的发展、校园的变化,来生动呈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美好”的追求;有的导师则分享自己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研的故事,倡导青年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3.以微信平台推送扩大思政影响。在传播与交流上,“令德讲堂”研究生导师演讲活动通过该校研究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官微视频号等平台同步推送,同时联合人民网、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等平台持续关注和推送,扩大了活动传播范围,不仅使在校的研究生得到了教育,更使许多已经走出校园的广大师生校友受到了启发。尤其是某高校联合校内校外数字平台联合推动“令德讲堂”网络思政课程,以扩大其思政课程的影响力,同时学生可以在视频号或者公众号中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和发表评论,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中,从而使导师用更全面、更精细、更深入的工作当好青年学子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研语”“研语悦读”——朋辈作用示范的“微表达”
“微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求导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微工具”与学生互动交流,发挥导师思政教育作用,更需要广大的研究生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资源,实现自我表达,自己交流,自我教育。音视频微文“研语”和“研语悦读”则是依托该校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的周播类音视频栏目,栏目话题立足校园而又紧跟社会热点,受众涵盖校内所有年级、所有专业研究生群体。栏目旨在打破以老师说教、课堂单向传授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让全校研究生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政教育自主性、趣味性,更好地发挥朋辈之间的自我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