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与哈工大工科课程结合的育人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庆辉 帅永 艾青
[收稿日期]2024-03-1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JGY2022003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碳中和背景下能动类热工课程模块化建设及综合改革探索”(项目编号:SJGY20210267)。
[作者简介]潘庆辉(198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帅永(1978-),男,湖南醴陵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能源技术。艾青(1980-),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能源技术。
[摘 要]
思政元素融入工科课程的新研究范式昭示着工科领域新教学法的必然性,这一现象关联着学科自身的充实和高校平台的更新,更与高校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家国情怀、学术素养等综合能力息息相关。从科技历史的维度思考,新工科教育是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不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诞生的适时选择。因此,思政教育的创新思维与其方法论需要结合时代宏观背景凝练出新的向度。“大思政课”视域下,工科课程的思政引领应当遵循以下方向:对学生主体与时代背景互动关系的重视,对立足学生动态、强化辩证思维、创新激发活力3个阶段的满足,以及对家国情怀、综合素养两个主观要素和思政课程原理、思政教育实践两个客观要素的融合。
[关键词]大思政课;新工科;教学法;辩证思维;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4-008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12
工科课程是教育融于科技、科技更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技报国志的良好实践平台,它推动着教学创新思维与方法论的产生。如果说作为传统教学法的讲授、问答、讨论、实践是奠基工程科学在大学传播的基石[1],那么近年来教育界探索的翻转课堂[2]、滴灌式教育[3]、隐性教育[4]等教学方法就是回应新工科理念的实践探索。两者互相融合,互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新材料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催生着教育变革性的发展[5],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点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等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举措[6],并作出了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7]。这对新时期工科教育教学范式的多元化提出了要求。如何以知识为中心,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思维、全球视野以及多元文化使第三代教学范式[8]更好地体现于工科课程中,是当代教师应当钻研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教学范式与教学创新思维为引入,以空间能源转换技术为工科课程代表案例,探索了适应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与工科课程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新工科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
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以来,“大思政”逐渐成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各领域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育人体系中,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是核心要素,讲中国故事、树端正学风、育时代新人是递进式目标。“大思政课”的提出为新工科教育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新工科教育也吸收着“大思政课”蕴含的多重要素,丰富着自身的发展内容。
(一)“大思政”育人体系为新工科教育指明方向
新工科概念顺应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启而提出,它旨在培养符合新时期经济发展与产业革新需求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它的提出推动着国内众多高校改革工科教育,天津大学[9]、华南理工大学[10]等高校相继提出了符合本校学科发展的教育方案。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11],主张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协同育人,初步构建了新工科教育的“哈工大方案”。“大思政”理念提出后,高校新工科被赋予了更为丰厚的成长土壤。由于新工科教育本身包含着更新传统教育范式的意涵,它对高校学生培养提出了综合性、人文性、高精专、高素质的一系列目标。在“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影响下,新工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被细化为如下方面: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学科人才,二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三是促进学生伦理和法律意识,四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五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新工科教育将“大思政”思想融会贯通
为了善用“大思政课”[12],充分发扬其中的要义与内涵,新工科教育应当充分践行前述5个发展方向,将思政要素融入工科课程之中。遵循“以理服人”和“事实结合雄辩”两项基本原则,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历史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应当揭示、剖析思政课原理,结合中国共产党生动发展历史,利用好富有现实意义的思政素材,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本质、升华境界,在实践中作出明理、从德的正确选择,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总结起来就是寓情于理、寓“道”于行,即在“讲道理”中表现情怀,在课程实践中揭示思政之“道”。此处,“道”指的是思政课在性质、地位、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内在特点,它是思政课的“本质论”命题[13]。具体而言,新时期思政要素融入工科课程面临着3个方面的向度。
二、新时期思政要素融入工科课程的三重向度
(一)二元关系的兼顾
思政要素融入工科课程,首先应当对学生主体与时代背景这一二元互动关系予以重视。大学生群体受时代背景与时局变化影响深刻,他们在时代剧变中迷茫,因多样化的过去与无规律的未来而难以定位自身。一部分学生选择主动回应,一部分学生选择“躺平”,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消极对待。于是,“脆皮大学生”[14]“佛系青年”[15]等映射青年阶段特征的流行性话语在媒体语境下宣传开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生在社会发展趋势、国际动荡局势、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背景下的个人态度。面对持有不同态度与主张的学生,教师应当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识、思考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未来观。只有深谙未来是现实的历史这一理论逻辑,方能明确自己向何处去,这也正是对习近平未来观的有力实践[16]。
(二)三阶段的衔接
如果说对二元关系的兼顾是从宏观视角切入,旨在为学生构建正确的未来观,奠定其接受思政课教育的基础,那么循序渐进地从立足学生动态、强化辩证思维、创新激发活力3个阶段着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就是采取措施应对青年学生认知相对碎片化、惯于消解传统意义的典型表现,从而分层次、系统性地加深学生对思政要素的吸收。
立足学生动态,即站在学生视角思考“讲故事”的可接受性,网络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学生提高了对思政要素的接受阈值。因此,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式叙事不可取,同质化高的授课内容难以被学生主动吸收,而通过趣味性拉近师生距离,通过思想性传播思政原理、通过学术性加强授课效度,是立足学生动态的有效举措。强化辩证思维为第二个阶段,在未提出“大思政”和“新工科教育”概念之前,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已经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命题被重点关注,但事实上大学生仍存在思辨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如今,强化辩证思维被视为思政课的主阵地[17],它能够避免学生思维片面化、直线化,正确认识国家、民族、历史的逻辑和方位。因此,在课程中进行唯物辩证法思想引导,加强案例教学,并将思政要素科学地融入工科课程之中,是高校教师应当遵循的教学思路。第三个阶段为创新思维,这一阶段与前述第二阶段紧密相连。重视思维方式与方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品格[18]。思维创新方可激发活力与动力,并引导人们立足现实,用实践的观点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鼓励学生跳出传统与经验,有助于他们从新的视角看待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爱国情怀等思政要素。
(三)四要素的融合
在对二元关系兼顾以及三阶段衔接的基础上,思政要素融入工科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前时期对新教学范式的要求。然而,若想全方面实现寓情于理、寓“道”于行的新工科教育思路,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家国情怀、综合素养两个主观要素和思政课程原理、思政教育实践两个客观要素相融合。高校教师需做到政治强、情怀深、素养全面,将工科课程中可能关联思政要素的知识点与学校背景、地域背景以及国家发展背景相结合,力求思政内容常讲常新、中国故事愈讲愈透。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思政元素融入工科课程的实践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紧密结合[19],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向,牢牢把握哈工大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龙江全面振兴中的战略定位。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承担国之重任,这为其他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见图1)。
三、实践出真知:“空间能源与转换技术”课程的思政创新设计
综上所述,当前背景下工科课程的思政融入是顺应国内国外局势发展以及教育学发展动态的适时之举。教师应当逐渐适应新一代教学范式,更新教学方法,回应教育改革。本节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能源与转换技术”课程为例,基于前述理论对该门课程进行思政创新设计,试图进一步印证“大思政课”建设与哈工大工科课程相结合的实践可行性,以及寓情于理、寓“道”于行这一理论观点的适用性。
(一)课程目标聚焦学科素养与辩证思维
空间能源是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与根本保障,载人登月、深空探测、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核能利用、太空电站、无线能源网项目和技术发展都离不开空间能源。该课程围绕空间飞行器类型及其能源需求、空间能源形式及转换、能源利用技术发展态势展开,旨在让学生宏观了解空间技术发展及其能源系统,掌握空间能源转换原理和技术特点,扎实基础,并形成知识链条。课程包含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9个目标领域。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能源科学与动力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当理顺学科与个人、学科与国家以及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各领域具体课程目标的设置,见表1。
(二)课程思路围绕校园文化与家国情怀
课程目标决定着思政内容的设计思路。该门课的理论知识支持了诸多大国核心技术。因此,宜从太阳能、核能、化学能理论的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课程应用等角度设计思政元素,并按照知识点的关联性深度融合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中。课程应当通过深度融入思政元素,突出新工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的内涵,实现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统一,强调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真理、钻研科学的责任感,坚定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思政融入的思路是:一方面,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筚路蓝缕的进步史,让学生沉浸于历史,憧憬于未来,与先辈伟人们共同感受国家复兴之路,从而增强学生对科技报国的代入感。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初衷具备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史与强国复兴路具有全面的了解,在思政融入过程中,宜以沟通、交流的互动方式使学生对个人与国家、学科与技术、历史与未来等关系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并灵活地在不同学科之间挖掘共通的思政元素。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的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成为新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课程教学上能够将关联学科串联起来,并以继承、创新和融合为理念,形塑出一条适宜学生接受并吸收的知识链条。基于这一知识链条,以家国情怀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学科发展为推动,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为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保驾护航。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案例见表2。
此外,由于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体系复杂,课程思政与新工科的融合还可以从“能源安全”的角度为出发点,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性。能源事关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能源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工作需求指明了方向。能源动力类课程思政建设应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能源革命重要论述、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等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理论教学中,增强开发利用新能源、节能减排的决心与勇气。在实践方面,引导学生调研我国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能源领域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国情的认识,开展“初心”与“使命”教育,使学生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自信和决心。在设定目标时,不仅应当考虑到新工科的宏观背景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引导,还应当考虑到后疫情的时代背景,因此,从目标层次上看,授课教师应当首先注重授课内容的传输路径畅通,即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现浸润式思政融入和学科间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