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在线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欧美经验及启示
作者: 王舒琦[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与欧美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节奏在起步、成长与成熟阶段基本协同,实践模式在组织形式、课程供给与学历认证方面呈现差异,目标导向在构建信息化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方面总体一致。欧美为在线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扩张主要采取了鼓励企业参与以带动国际知名度、优化课程供给以提高国际认可度、强化配套支持体系以增强国际发展驱动力、增进学历学位认证以扩大国际交流话语权等策略。对此,我国应创设国际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校企协同共建;构建世界一流的全球化课程质量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充分具备信息化专业素养的高校教师队伍;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增设国际教育认证项目。
[关键词]在线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话语权;全球化;国际知名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5-0149-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22
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使世界各国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了巨大冲击,高质高效的在线教育既是后疫情时代缓解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受创的有效方式,又是各国提高教育竞争力继而增强综合国力与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软武器”。2023年12月,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未来大学和教育重构”为主题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在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纷纷大力发展在线教育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亦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丰富中国慕课方案,加强国际交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现如今我国是世界上在线高等教育开放课程数量与学习人数最多的国家,然而与部分欧美国家在线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与认可度相比,我国在线高等教育隐约暴露出在线高等教育全球化视野不足、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问题。我国在线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急切诉求与自身尚需提升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后疫情时代下我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以全日制普通高校及相关在线教育平台所开展的课程与教学为在线高等教育的主要表征,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建设现状,同时对主要欧美国家在线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扩张策略抽丝剥茧,以期为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参考。
一、我国与欧美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
从发展时间的纵向维度来看,我国与欧美在线高等教育整体步调基本一致,近20年来发布了系列重要政策,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在线高等教育取得重大突破与进展,形成了一批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从实践模式的横向维度来看,与后者相比,我国在线高等教育尚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综合看来,目前国内外均旨在以在线高等教育的创新性突破与内涵式发展为契机来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发展节奏基本协同
21世纪初,受到“终身学习”“开放教育”“共享教育”等理念的深远影响,在线教育理念在国内外开始进入探索萌芽阶段。从关键时间节点和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基本同频。
首先,国内外在线教育具有相似的探索起步期。在线教育理念首次被国际上予以官方定义是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理念具象化为“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概念,即“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向非营利性对象提供可以自由参考、改编或使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1]。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我国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开始兴起。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次年即发布《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指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至2006年,教育部先后批准了包括普通高等院校在内的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其次,国内外在线教育呈现出一致的快速成长期。2008年,全球第一门整合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课程——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产生。所谓慕课,是指通过信息化数字技术,将教材内容、教学视频、课后测验等学习资源共同在平台上传共享的在线课程。2012年,美国迄今最享誉世界的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与edX相继产生,《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2]。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的在线教育发展重点也从现代远程教育进入到精品课程建设阶段。2003年,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要求“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3],高校精品课程信息化运动就此拉开帷幕;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发布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约1 800 门,“中央—省域—高校”三级精品课程组织体系开始形成;2012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爱课程”创立,近800所高校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上线近3 000门国家精品课程;随后由我国高校自主创办的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和“网易云课堂”亦相继推出。
最后,国内外在线教育实现了统一的成熟完善期。在慕课拉开序幕的影响下,英国开放大学率先开发了Future Learn在线教育平台,后法国教育管理部门出资创办了国家级公益性慕课平台FUN,接着西班牙的MiriadaX平台上线,意大利政府资金与政策支持的官方平台Edu Open也于2016年公开面世。2017年10月,这几大平台联合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欧洲慕课联盟”(European MOOCs Consortium,EMC)[4]。慕课在世界范围内席卷的共享课程资源风暴同样也在我国掀起了高潮。2013年,清华大学等4所中国高校加入了Edx,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则加盟了Cousera,后来上海交通大学又加入了Future Learn[5]。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于慕课的“建、学、管、用”做出了详细指导与规定。2019年,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成立。此后,一批跨学校、跨地区、跨国界、跨文化的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也扩大了中国慕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实践模式呈现差异
尽管有着较为协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基本国情与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与欧美在线高等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第一,组织形式的不同。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6],一般情况下,在线课程逐级参加评优遴选,教师根据学校发布的教学任务进行课程开设,学生则根据学业要求自主选课,这一过程倾向于在高校管理与主导下进行发展建设的“自上而下”式。相比之下,许多欧美国家在线高等教育更倾向于自发模式和市场驱动模式,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授出于对知识传播的信念与在线科普的渴求而自发推出知名在线课程,另一方面在线教育市场是为了适应无法进入高校学习或具有更多知识要求的学生的需求应运而生。与欧美相比,我国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具有行动高效性与课程体系清晰完备的显著优点,但由于行政主导色彩较浓,也往往会出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线上课程流于表面形式的不良现象。
第二,课程供给的不同。一方面是课程建设主体的差异。对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典型平台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参与主体进行考察发现,绝大多数课程由知名高校参与,仅有占比极小的企业参与其中。由此看来,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建设主体以高校为主。而欧美在线高等教育课程的建设主体除了采取校际合作的方式以外,校企合作或企企联合也较为常见。另一方面是课程设置配额的区别。据统计,欧美在线高等教育课程中数量占比最大的是计算机科学与商科,紧随其次的是艺术与人文社科,而我国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占比则相对较低,在线高等教育课程主要以工学、理学、医学类为重[7]。
第三,学历认证的不同。尽管我国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大的在线高等教育课程,但是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发展程度的约束,在线教育的学历与学位认证明显要弱于欧美高校。以美国为例,全美有超过70%的大学提供与线下教育完全一样的线上学位[8],但在我国不仅比例较少,线上与线下的学历认证也不尽相同。像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通过专业在线课程考核的学生获得的是微学历证书而不是国家正式承认的学历证书。如此一来,课程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积极性都大打折扣,课程质量与考核效率也受到影响。当然,我国与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本身就存在政治制度与经济形势的差异,又面临人口数量与科技发展程度的不同,因此管理理念与实践自然也根植于各自的历史与文化土壤之中。
(三)目标导向总体一致
长久以来,高等教育都肩负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播等重任。以信息技术与科技手段为基础的在线高等教育,尤其在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热潮。从我国近年来发布的系列文件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调查分析、政策研究来看,我国与欧美国家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指向是基本一致的。第一,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构建信息化教育体系与终身学习型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学习者的身份日益多元,更加灵活与便利的学习方式亟待变革产生,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对于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补充高等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在线教育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这一过程中彰显的人性化帮扶精神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三,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9]。现代技术与信息科学的飞速进步使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样态日新月异。面对在线教育迅猛发展的势头,我国与欧美国家都在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建设,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突破与进步。目前,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暴露出平台建设机制不够完善、国际化传播不够广泛等短板和不足,这也正是提升我国在线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二、欧美在线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扩张策略
在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之下,欧美国家以在线高等教育为突破口实现高等教育的时代性变革,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欧美国家实施的建设主体多元化、优化课程供给质量等策略对欧美在线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扩张很有助益。
(一)鼓励企业参与以带动国际知名度
许多欧美国家的在线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多元化建设主体,尤其鼓励企业参与到融资支持、平台维护以及课程建设等环节之中。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课程除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许多顶尖高校提供以外,还有相当部分的课程内容由大学与企业联合设计开发。例如,在Edx平台提供的5 562门课程当中,由微软、IBM、亚马逊、劳斯莱斯汽车公司等知名企业提供的课程数量逾千门,其中仅微软公司单独提供的就有258门课程,在所有参与课程提供的组织中占据前三位。相较而言,我国企业参与度最高的“学堂在线”也仅有56门企业课程,大多数在线高等教育平台企业仅提供1门课程,甚至无企业参与的平台也非常多见。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参与度低已是显而易见,而为数不多的企业参与的质量更是良莠不齐,应付了事、流于表面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课程并未能够真正将知识与文化传递给学生,即便在国内都反响平平,更难以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鼓励企业主体参与,尤其是优质企业高质量参与到建设之中,对于欧美在线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很好的拉动作用。第一,以优势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带动本国在线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学生对这些知名企业或相关行业充满求职与深造意向,因此借助在线教育平台上巨大的企业课程学习需求量便可实现对企业国际影响力的“蹭流量”。第二,企业间对于在线教育市场份额的良性竞争亦实现了企业与在线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双赢。很多企业都注意到在线教育这一广阔市场,争相出品更优质的国际化课程以抢占名利先机,这一过程中在线教育便可作为大后方实现国际影响力的“渔翁得利”。第三,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为欧美在线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扩张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在线教育平台的开发维护,还是在线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以及支持保障体系,无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保证质量。在线高等教育平台的融资水平既是推动在线高等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国际化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由此看来,企业帮扶与参与对于欧美国家在线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确有实质性增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