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发展与技术理性的交织:现代教育的挑战与前景

作者: 王莹

数智化发展与技术理性的交织:现代教育的挑战与前景0

[收稿日期]2024-06-03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甘肃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跟踪与质量监测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ZX0094)

[作者简介]王莹(1998-),女,吉林白城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促进了教育数智化的深入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地区网络教育发展不平衡、工具导向的形式化趋势与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缺失、重复性的教育平台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教育市场化趋势造成教育资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探讨了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技术理性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争议与挑战,并尝试探讨了在技术发展与人文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技术与人文的哲学对话”“立德树人与技术赋能的融合”“技术、人文与德育的和谐共生”3个方面,探讨了教育数智化发展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教育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相辅相成、构建动态平衡的教育系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数智化;技术理性;人文理性;现代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10-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2

进入21世纪,技术的迅速发展重塑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技术理性作为决定性力量,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教育肩负传递知识、培养人才、塑造未来的重要责任,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变革无疑与时代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不仅催生了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也促进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以及教育治理的根本性转变[1。信息技术发展与人工智能崛起催生了数智化教育,使得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要求我国教育系统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和方法创新。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提出,重点关注重构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数字技术在教育变革中所蕴含的巨大潜能。2022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将“高质量数字学习”定位为五大行动领域之一,旨在通过数字革命推进教育的全面变革[2。数字化转型被视为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家承诺声明》中宣布,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致力于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广泛、开放的学习环境,加速推动学习平台资源的共享,促进新技术与教育学习的深度融合,以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4。2024年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永智院长在博洛尼亚举行的意大利教师与校长协会(ADI)2024年度会议中,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八大趋势,强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崛起,正深刻重塑着教育格局,预示着未来教育将由人类教师(人师)与计算机教师(机师)协同主导[5

从微观层面看,教育数智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重新组织了教育教学的场域、形式与流程,提高了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教育的泛在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从宏观层面看,教育支撑系统的重构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革新,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格局。然而,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

本文基于此背景,旨在探讨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技术理性的表现、挑战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影响,重点关注当今教育如何在技术发展与人文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分别从哲学对话、立德树人与技术赋能的融合,以及技术、人文与德育的关系这3个方面,探索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一、教育数智化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基本内涵

作为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理性范式,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横跨了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对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其内涵关乎于我们如何看待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关系。技术理性,以其对工具、效率和控制的强调,代表了现代社会对于技术能力和操作性原则的追求。相对地,人文理性则聚焦于人类的价值、意义和目的性,强调理解、批判和反思,以及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福祉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不仅反映了我们对技术与人的关系的理解,也塑造了我们构建教育、政策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因此,深入剖析当前时代下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基本内涵,不仅是对现代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见和指导。

(一)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数智化的内涵辨析

关于教育数智化内涵与特征的探讨,是理解和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与升级的基础,与之息息相关的另外两个概念,即“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数字化”(如图1所示)。有学者指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信息”二字,即“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效率”,而教育数字化则关注的是“对教育传输媒介、知识获取方式的整体改变”,意味着“教育行业形态的重塑”[6

1995年,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Negroponte)提出人类已步入“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新时代[7,这一观点标志着数字技术的根本性变革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技术层面上,“数字化”意味着信息的各个维度,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均以二进制的形式(即比特)进行编码与处理8。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人类生活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体现了数字化的本质,即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条件的核心9。可见,教育数字化并非仅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加入数字化元素,而是通过将广泛、全面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评价体系,全方位重塑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与组织管理,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资源“丰富性”、场域“突破性”、互动“灵活性”、评价“多样性”的个性化教育得以实现。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与兴起使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了大幅度跃升,教育发展迎来了“数智化”的时代,即“数字化”“智能化”与“智慧化”。智能时代的教育观涵盖了“共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和人机协同的教学观”[10。在教育数智化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评价、管理等,并且更加强调以数据和智能技术为驱动的教育模式创新。可以说,教育数智化是在教育数字化的基础上,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面智能化升级。

(二)技术理性的基本内涵

技术理性是现代社会理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其1964年出版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中,首次对技术理性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它代表以技术手段和工具为核心的理性思维模式,强调效率、效果和控制,并在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根本变化中逐渐形成。这种转型伴随着对效率、效果与控制的强调,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个人身份的构成。

特别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的发展被马尔库塞等批判理论家视为操控性力量的体现11。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与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等批评者指出了技术理性导致的理性一元化问题,认为这种理性形式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非工具性价值,导致了个体和社会的异化[12。但同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工具理性概念和哈贝马斯(Habermas)关于技术理性与生活世界的辨析,进一步展现了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和双刃剑特性。技术发展虽极大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但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忽视和生活世界的边缘化,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和自然时,更多地依赖于技术手段和方法[13

可见,技术理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导理性形态,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个体行为。在批判和利用技术理性的过程中,寻求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这一课题更是关系到下一代的培养和社会的未来。随着教育数智化的推进,技术理性主导下的教育实践受到了广泛的讨论。数字技术改变了教学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效率和便捷性,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技术决定主义和教育价值本质的思考。这种情境下,人文理性的价值在与技术理性平衡中显得尤为重要,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本质目标的重视。

(三)人文理性的基本内涵

人文理性体现了对人类价值、文化传统和理性使用知识的深刻关注。注重的是理性思维在人的自我理解、文化建构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强调理性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而且根植于人类的文化和道德实践之中,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批判性思维以及道德判断的重要性。它不仅关注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这包括对自由、正义、平等等价值的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和文化建设。

人文理性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启蒙时期,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提出的“实践理性”概念,强调通过道德法则指导行动的重要性[14。随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哈贝马斯等哲学家进一步拓展了人文理性的概念,将其与技术理性进行对比,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理性的平衡。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批评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主张回归到对存在的本质性思考中,强调了人文理性在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核心地位[15。哈贝马斯则借其交往行为理论提出了理性沟通在达成共识和社会整合中的作用,认为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自由且平等的对话和辩论可以实现理性的社会[16

人文理性的核心导向在于深度探讨“人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它注重以同理心和广域的文化视角理解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与角色。在教育领域,人文理性倡导的知识追求并非纯粹的工具性,而是探究知识的存在意义、目的和价值。它鼓励通过辩证的视角审视道德、伦理、情感与美学问题,强调了理性、批判和反思的重要性。人文理性的深入讨论和发展对于促进一个更加人性化、道德化和理性化的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技术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当代背景下,重视和发展人文理性成为对抗技术理性过度扩张、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途径。

二、数智化发展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与挑战

(一)数智化发展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在过去数十年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潜力,推动了教育的数智化转型,这一转型已成为全球性趋势。初期,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标志着教育技术的探索起点。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引领了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一时期,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和教学策略的实施,还促进了教育理念和评估方法的创新。特别是移动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深入的特点[17

教育数智化的推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是最直接的驱动力,而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技术角度来看,新技术的出现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经济层面上,数字技术被视为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工具,有助于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文化的变迁,如数智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为数字学习创造了新的需求。政策推动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教育数智化纳入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计划中,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速教育的数智化进程[18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化和数智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明晰。数字化主要表现为电子教材的使用、在线课程的开发以及数字资源的共享,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便利性,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相较之下,数智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强调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优化决策过程,提升教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数智化体现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提供、学习成效的智能评估以及教学资源的智能分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