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审视和路径展望

作者: 刘宇

[收稿日期]2024-08-20

[基金项目]吉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吉林省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项目编号:GH24219);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职业教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影响、作用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024ZCZ033)。

[作者简介]刘宇(1981-),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工会主席、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

[摘 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吉林省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当前职业教育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着办学特色不突出、离农趋势日益显著、涉农培训形式及内容不符合农民农业实际需要、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以及应对老龄化不足等瓶颈问题。各院校应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强化涉农专业、明确涉农培训对象需求完善培训方式方法、转变小农意识、多种渠道发力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等途径,肩负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办学特色;培训方式;农村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5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8

职业教育如何高质量地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服务,是我们应深入理解的时代课题。在追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着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方向定位问题。在我国致力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给予明确的回答,已是当务之急。

一、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供给梳理

自2018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陆续颁发了系列政策来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均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的需要;明确要求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并鼓励创新其培训组织形式,如开展田间课堂、创设网络教室等,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1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0年9月)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即实施国家级职成教示范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并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2021年2月)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10月)等文件也进一步强调了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包括加快发展涉农专业、加强校地合作、鼓励更多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等措施。这些政策旨在促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4月)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支持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同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1月)和《关于做好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2023年5月)等文件更加强调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探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等措施,以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

国家通过这一系列政策供给鼓励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设施,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确保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创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形式,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1

二、吉林省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职业教育进入了转型深化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适应和有效服务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上,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办学特色不突出,离农趋势明显

1.在中等涉农职业院校中,升学学生数占比呈上升趋势。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院校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向学习者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在实践中,涉农职业院校往往忽视自身优势和内在条件,盲目将其办成学历教育,严重违背了办学初衷。

涉农职业院校具有贴近农村、了解农村需求的优势。然而,一些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并未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而是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盲目追求与普通院校相似的教育模式,大量教育资源投入与升学相关的课程和教学上,导致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的教学资源被挤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思想观念的局限,一些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往往认为学历教育比职业教育更有价值、社会认可度更高,因而更倾向于选择学历教育。为了满足这部分民众的需求,一些农村职业院校盲目扩大学历教育规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2.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2。首先,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紧跟农村农业发展的步伐和趋势。随着农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农村农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道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仍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未能充分关注新兴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链的崛起,导致专业设置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其次,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深入思考,导致专业设置上的高度趋同现象。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中职、普通本科院校在专业选择上没有显著的区别,缺乏针对地方特色的专业设置。这种同质化趋势使得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他们难以在本地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因为本地的用人单位往往需要的是具备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他们选择在外地就业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地区的毕业生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3.部分职业院校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现象。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实施策略,涵盖了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学内容则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集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是其办学的两大核心要素,不仅是教育教学顺利推进的途径和载体,更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这两者的设计、实施与更新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到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学模式和内容改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但仍面临一些瓶颈性问题。首先是由于区域资源的限制和自身条件的不足,一些院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方面难以取得突破式进展。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设施的落后以及师资力量的不足等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部分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与这些新技术融合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反映时代性、交叉性和智能化的现实需求。其次是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技能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融通不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再次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肩负着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使命。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滞后性,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缺乏执行方案,无法落细落实监督制度,更无法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3。最后是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根植“三农”、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有欠缺,主要表现在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农业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以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认知不够全面等。

(二)相关培训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1.培训内容与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需求之间不匹配[4。首先,部分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协调。随着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向提质转变,传统的农业正在向以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村特色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型。然而,当前吉林省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涉农就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匹配度较低。这种不匹配现象阻碍了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供给,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和培养目标错位也是导致培育内容与职业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原因。院校办学应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院校现有条件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层次和院校办学定位。然而,目前一些院校在办学定位上不够明确,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5。此外,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需求是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包括农业技术、农村管理、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然而,当前的培育内容往往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一些培育项目缺乏对乡村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导致培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2.培育方式与农民的群体特征相背离。目前职业院校开展的培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式以集体教学为主,授课地点以校内为主。首先,从时间安排上看,传统的培育方式往往采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集中培训,而农民由于农事繁忙、作息时间受限,很难抽出长时段来参加这样的培训。这种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使很多农民无法参与到培训中来,导致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和培训效果不佳。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传统的培训方式往往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更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很难在传统培训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最后,从培训目标上看,传统的培训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农民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市场意识等综合素质。这种培训目标上的偏差,使得传统培训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6

3.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意愿较低。这一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初中学历者占了近半数,高达48.9%。这种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会阻碍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限制他们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潜力,并影响其参与培训的热情。其次,一些农民在职业认识和规划上存在明显的误区,缺乏明确的培训需求,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参与培训的意愿[7

(三)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以及“跳出农门”思想持续蔓延

受传统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在面对新事物、新技术时,这种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抵触,担心改变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即便有政府或社会力量的推动,农民也可能因为内心的抗拒而难以主动接受和应用新技术。这种抵触情绪本质上源于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他们担心新技术投入成本高、操作复杂、收益不稳定,甚至可能破坏现有的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秩序。同时,农业生产的特性是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面临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波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使得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抗风险能力。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与城市相比,农村往往被视为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端”区域,而城市则代表着更先进、更富裕的生活方式。这种观念导致许多农村家庭和学生认为“跳出农门”是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生活条件、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明显优于农村,这进一步强化了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思想。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经济回报和产出效益往往不如二三产业那样显著和迅速。这种经济上的现实差异,以及社会对不同行业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对于涉农专业的选择。同时,由于社会对农业行业的认知偏差,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涉农专业持保留态度,可能认为学习涉农专业前景不明朗,在就业市场上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或者认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社会地位不高,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看似更有“前途”的专业和行业。这种心理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涉农专业学生报考数量的减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