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协同发展:逻辑理路与融合路径
作者: 孙伟[收稿日期]2024-06-03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作者简介]孙伟(1989-),男,湖南沅江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一流大学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以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风建设体系。高校科研育人具备深厚的价值意蕴,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趋同、实施路径协同,依托科研育人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有效举措。在现有科研体制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包括教师育人职责“淡化”、改革发展壁垒“厚重”等。高校将科研育人融入学风建设,可以从优化评价机制、开展“有组织育人”、强化统筹融合等方面着力,构建长效育人机制。在具体的实践中,探索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实现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融合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科研育人;学风建设;科学家精神;科研体制;师生成长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5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系统部署,大力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加强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育。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需要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土壤。在社会层面要加大对科技和科技人才的认同、关注与支持,在教育层面要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校创新文化的培育,从而构建起全社会关注、支持和推进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当前,随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众多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科学研究职责更显突出。以研究型大学为考察对象,如何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以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风建设体系。
一、逻辑理路:高校科研育人助推学风建设的价值分析
一流大学应该具备一流的学风,一流人才更需要一流学风的培育,良好的学风能够从外在环境驱动与内在动力驱动两个层面助力人才培养。如何构建一流的学风建设体系,需要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协同工作。科学研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以科研育人为依托的学风建设具备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关键要素与育人机理
科研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部分,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高校科学研究从其参与主体、组织形式和实施目标来看,具备丰富的价值内涵和育人意义。第一,从内涵意蕴的角度看,科研育人具备深厚的知识属性、精神属性和道德属性。首先,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就是通过导师讲授、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科学知识、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同时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自我知识建构,从而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精神价值的传递,教师在科研育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由“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组成的“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精神意蕴的全面阐述,要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为抓手传承好科学家精神[1]。最后,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科学道德的培育与传递[2],教师的科研风格、道德品质、师德风范亦会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进行传递,纪律意识、规则意识、伦理意识、学术道德等道德品质表现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的学术道德表现。第二,从关键要素的角度看,科研育人主要包含科研主体、科学知识、科研活动3个元素。科研主体是指参与科研活动的教师、学生,科学知识是在科研活动中所传递的专业知识、科研方法、创新能力等,科研活动则是在科研育人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环节、教学环节、研讨环节等。把握科研育人的关键要点,需要从以上3个环节来挖掘育人元素、育人载体和育人方法,也就是要探索有效途径促进科研育人过程中的品德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等教育目标。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尤其需要把握科研主体这个关键要点,也就是教师的主体职责,教师的品德素养、科学精神、科研能力、知识水平、育人动力等都会影响科研育人的实效。只有良好的道德水平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作风和学术道德,只有高尚的科学精神才能影响学生树立潜心科研、求实求真、甘于奉献的科研追求,只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够培育出高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保持持续的育人动力,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培养工作。第三,从育人机理的角度看,科研育人主要依托教学、研究等多维育人途径。从科研育人机理的理论阐述上,刘在洲通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学的教育性、科学而达至修养”等充分阐述了科研育人的理论逻辑[3],科研育人具备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主要依托教学方式、研究方式来实施育人。一方面,科研育人通过教学的形式实施育人。正如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所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统一”[4],科研从本质上就具备教学的属性和价值。科研活动的实施,主要是依托教师传授、学生探索、师生合作等方式进行。在教师传授知识、开展科研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师生在互动研讨、问题梳理的过程中,都可以实现教育效应,其中教师的道德、知识、素养等都会通过教学活动进行传递。另一方面,科研育人通过研究的形式实施育人。“科研的教育性是高校科研职能的必然要求”[5],不同于科研院所,高校的核心职责是育人,因此高校所开展的科研活动必须具备育人价值。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体现在“创造性”方面,教学是将现有的知识进行传递,而研究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创造新的知识体系。研究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维、自主知识建构、主动探索未知等,是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这是科研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建构逻辑与特征分析
“高校学风作为大学的灵魂,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和治学方法”[6],学风的内涵包括外在的学习风气表现和内在的精神价值体现。一方面,高校学风建设的构建逻辑呈现“两维融合”特点。从表现形式来看,学风建设包括群体的学习风气表现和个体的学习行为表现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主体环境中个体的学习表现以及由个体延伸出来的群体学习表现。从建构逻辑来看,学风建设需要推动外在学习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个体学习动力的激发两个部分,也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等,同时需要积极营造潜心问学的学习氛围。从参与主体来看,学风建设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融合参与。教师又包括管理者、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措施,行政人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文化、素养水平同样会对大学学习环境产生影响,专任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师德表现、教学方法等会直接影响学风的形成,而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求学、研学之风更是学风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风应该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一所大学的学风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治学方略、文化氛围、人文因素等逐步沉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学习风貌。应该说,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学风建设目标,以世界知名大学为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Lux et veritas(真理和光明)、哈佛大学校训为Veritas(真理)、麻省理工学院校训为Mens et Manus(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都表达了对求真、求实、科学、实践的追求,充分体现出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研究型大学为例,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然要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创新育人机制等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因此,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风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强化创新能力导向。
(三)高校学风建设与科研育人协同融合的合理性分析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更离不开学风建设,以研究型大学为例,“以培养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应该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风建设目标,因此将高校的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进行协同融合、科学建构具备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一方面,价值导向层面的趋同。科研育人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质量的学风建设助力一流的人才培养。“国家必须培养一批‘有祖国’的科学家”[7],科研育人的价值导向一定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科研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科研育人的教育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科研育人的价值导向体现,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倡导培育科学家精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价值理念、创新能力、奉献意识。依托高校的科研育人体系,将科学家精神有效融入,可以重点依托爱国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等来找准育人“着力点”,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领。同样,高校的学风建设要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学风建设应该是以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人民立场、社会责任感的一流人才为目标,这与高校科研育人的价值导向目标是趋同的。另一方面,实施路径层面的协同。科研育人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学风建设是科研育人的效果呈现。从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来看,高校科研育人必须把科研环境、科研作风、学术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营造出严谨治学、潜心问学、诚实守信的良好学术环境,才能够构建起良性的科研育人氛围。而科研作风和学术生态正是高校学风的重要体现,一流大学的学风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在集智攻关的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同精神”、在潜心问学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严谨求学的优良学风中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从学风建设的实施路径来看,主要依托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外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二是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也就是需要从组织层面开展有效的学风引领、营造求学研学之风,从个体层面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发挥科研育人效应则同样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组织层面,推进有组织的科研育人,搭建科研育人的体制机制和实践平台;二是从个体层面,通过丰富科研平台、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科研能力。从两者的实施路径上看,科研育人可以作为学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助推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发展困境:高校开展科研育人的现实问题与矛盾体现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科学研究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科技难题的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在现阶段,中国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不利于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良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一)改革发展“迫切”与监督约束“不足”的矛盾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发展期,急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作为充当改革发展“智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需要在各个学术研究领域产生系列标志性、突破性的成果,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追赶超”目标。高等学校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声誉等方面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高校的发展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中科学研究是相对较有显示度的维度,因此为了推动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将大量的资源向科学研究工作倾斜,在学校的各类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研究也是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追求学术研究的成果,“灌水式”“抢热点”等学术生态就容易形成,科研人员在追求学术成果的过程中,容易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而相对忽略学术成果的“质量”,容易导致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发表而学术的问题。同时,在追求学术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学术监督,或者对学术监督的“漠视”,就容易出现相关问题。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学术行为。针对此类问题,如果不加以监督,就容易形成传播、传递效应,带来不良影响。当前,在“破五唯”等举措的影响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大力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学术评价惯性,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