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作者: 陈磊 卢庆霖 谷思雨

[收稿日期]2024-08-25

[基金项目]2023年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3JDSZK125);2024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B3);202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ZCY387);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廉政专项“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LZ202410)。

[作者简介]陈磊(1984-),女,吉林长春人,法学博士,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卢庆霖(2003-),男,广西柳州人,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谷思雨(199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摘 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英雄精神时常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解构、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自媒体信息时代的消解、代际传承的弱化倾向等严峻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于思政教育中融入英雄精神尤为重要。新时代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过程中有必要明晰英雄及英雄观的内涵,认清英雄观培育的影响因素和现实挑战,从理论渊源、文化继承、精神谱系、现实际遇等层面厘清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从而有针对性地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帮助大学生崇尚、领悟、认同、捍卫英雄精神,让英雄精神激励其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关键词]大学生;英雄精神;现实挑战;思政课;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8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12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也是我国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踏寻英雄、缅怀英烈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英雄的崇敬,提出了“我们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并提倡全社会都要“理解英雄、尊重英雄、崇尚英雄”。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到当前英雄电影的热映、重大事件中民众对英雄的崇敬与歌颂等,都反映出国家、社会以及民众对于英雄和英雄精神的迫切需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英雄精神时常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解构、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自媒体信息时代的消解、代际传承的弱化倾向等严峻挑战[1。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于思政教育中融入英雄精神尤为重要。

一、英雄及英雄观的内涵界定

(一)英雄的内涵

英雄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意为“保护者”。在我国汉末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英雄》首次明确界定了“英雄”的概念,将英雄定义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者,乃胆识过人、聪明智慧、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近些年,国外研究者对英雄特质的描述主要包括:愿意冒险、愿意为他人牺牲自己;能够抵抗外部压力;能够保护和促进下一代的发展;能够直面失败;有道德、愿意帮助他人,有修养,有在特定情景中做正确选择的能力;等等 [2

(二)英雄与榜样的关系

英雄和榜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两者的内涵不同,榜样只需某一方面值得学习即可;而英雄则需具备聪慧、勇敢、无私等特征,在危机中或关键时刻能牺牲自我而发挥巨大作用。其次,两者产生的心理影响不同,榜样引发人们直接的行为学习和模仿;而英雄行为往往并不引发直接的模仿,而是令人崇拜,起到激励和价值观导向作用。可以说英雄是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具有高度感召力和激励作用的特殊榜样,是一种愿望、理想和行动力量的化身。因此,英雄观教育比榜样教育能发挥更强的导向作用,其教育对策中应既包含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也有独特的教育策略。

(三)英雄观的内涵

英雄观是指人们对于英雄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其内涵丰富,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理性层面对英雄的认识,即人们怎样看待英雄、认为英雄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包括英雄关注度、英雄原型等;二是感性层面的情感认同,即人们对英雄人物及其信念的热爱、崇拜和心理认同程度;三是行为倾向,即人们对英雄的实际行为模仿和心理模仿。

二、英雄观培育的影响因素及挑战分析

(一)英雄观培育的影响因素

各式各样的英雄为人们提供心理资源,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心理效用。英雄对个体的影响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个体因认同英雄、崇拜英雄,进而高度认同其传达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并因此产生相应的生命意义感;二是受英雄行为激励,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坚定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生活,并表现出与英雄一致的行为模式。

大学生英雄观的形成和变化受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取向。英雄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中西方的英雄形象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西方的英雄形象源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冒险精神。及西方近代的民主革命、现代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等,追求自由和力量。东方传统文化自古就倡导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联,英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了国家或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因此中国传统英雄形象往往都富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集体主义价值观。二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父母的英雄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而学校教育是英雄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所有学生虽然接受相似的教育,然而由于其固有的价值观不同、学习态度不同,所以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三是流行文化。大学生是流行文化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之一,近年来武侠作品式微,而超级英雄电影广受欢迎,玄幻、修真、宫斗、权谋类网络小说和IP改编剧盛行,直接对大学生的英雄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四是网络信息传播。当今时代,传统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各种社会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力(影视、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已经超越了前者。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繁荣、自媒体的流行以及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网络成了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的主渠道,对我国大学生的英雄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英雄观受文化价值取向、家庭学校教育、流行文化、网络信息传播等多方面外界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又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形式,具有多元化、多变性等特征。由于学校教育是英雄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分析新时代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厘清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英雄观教育,发挥英雄的激励作用。

(二)新时代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在大学生英雄精神的培育方面,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大学生之间对英雄的界定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英雄认识模糊,甚至心目中没有英雄,还有些学生重体育明星、流量明星而轻视英雄;二是解构英雄、反英雄的言论层出不穷,网络中存在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雷锋、黄继光、赖宁等英雄的恶搞、调侃甚至污名化现象;三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崇敬的英雄全盘西化,如以“美国队长”为代表的西方普世价值英雄观、以蝙蝠侠为代表的黑暗英雄观、以谍战片为代表的冷战思维等都影响了一部分青年人,使其认同西化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并形成偏颇的政治倾向;四是近年来社会上对于见死不救、“老太太摔倒扶不扶”等热点问题的争论,也反映了民众在态度上崇敬英雄和实际行为表现上轻视英雄之间的差距[3。为了解决青年大学生对英雄的迫切需求和实际心理认同间的矛盾、对东西方英雄传递的价值观间的矛盾、对英雄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表现间的矛盾,有必要厘清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从而有针对性地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帮助大学生崇尚、领悟、认同、捍卫英雄精神,让英雄精神激励大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三、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当今传承和发展英雄精神提供了理论渊源4。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一度成为世界的主流,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其他社会历史理论都认为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英雄是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强调,“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5,充分肯定了杰出人物产生与存在的不可或缺和必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大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核心要义,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二)文化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观为英雄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文化传统中的英雄形象、英雄事迹等都会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个体对于英雄精神的追求。“英雄”这一概念在原始社会已有所体现,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彰显着最原始的英雄精神。在之后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英雄精神逐渐发展成熟。南平倭寇、北御蒙古,只愿“南北驱驰报主情”的戚继光、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无悔的文天祥、抗金归宋一心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等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辈出,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伟大抱负,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在推动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前赴后继、敢为人先,担负起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多重责任,造就了中国传统的英雄文化并传承至今,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前的精神灯塔。

(三)精神谱系

英雄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之中,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精神谱系当中。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一种种精神力量应运而生,为中华民族的前行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源自上海和嘉兴南湖的“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也孕育了坚强的领导者。随后,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红军锻造了“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善于团结、顾全大局,这种精神成为党和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熠熠生辉,它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激励着广大军民在战火中坚守信念,共同抗击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人民英雄,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事业,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格和风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英雄精神在时代变迁中愈发闪耀,这些精神力量还在持续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砥砺奋斗。

(四)现实际遇

现实际遇为当今英雄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文化环境。当下社会环境中会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影响着英雄精神的生成。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引领者。英雄不仅肩负着保卫家园、维护和平的重任,更在各自的领域里开拓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全社会都要尊重英雄、关爱英雄、学习英雄,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些观点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英雄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英雄观的继承与提升。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与时俱进地拓展了英雄观的时代内涵,明确地回答了“谁是英雄”这一核心问题,并为“如何对待英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的生成逻辑、核心命题以及它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英雄观提供了宝贵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其对于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形成正确标准。新时代英雄观的形成不能脱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英雄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四、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要以英雄人物、英雄故事、英雄先进事迹等为教学材料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英雄精神,把思政课与英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