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四重意蕴

作者: 冯赵建 只慧薇

[收稿日期]2024-06-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协同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061);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时代特征和教育进路”(项目编号:202307020);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 规划2023年重点资助课题“教育科技人才合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的贯通衔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02014);河北工业大学2024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与辅导员在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培育中的协同效应研究”(项目编号:36)。

[作者简介]冯赵建(1985-),男,河北唐山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生,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河北工业大学—雄安新区)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只慧薇(2002-),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切实要求,是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体现,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国家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从社会联系、劳动实践、自由个性、道德品质4个维度出发,探究思政课教师促进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有助于优化育人实践路径,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维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11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民建设国家的内蕴力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青少年在不断学习成长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达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鲜活力。探索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溯源,推进思政课育人的内涵式发展,筑牢思政课教师引导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由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向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辐射,推动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键阐释,其中所体现的关于“现实的人”“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相关论述,对于我国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的理念把握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的人。马克思强调:“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人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生产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个人从来都不是抽象的、非历史的人,而是现实的个人,是能够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现实的人”不是在脑海中凭空出现的人,是能够进行实践活动,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互相联系的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互相联系、彼此依托,持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并随着时代发展创造能够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产品。思政课教师把握人民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青少年汲取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的特征品质,有利于推动青少年从实际出发,关注社会生产创造的现实状况,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实践中获得充分发展,并由此向社会传递自由全面发展之风。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概念阐释

人所具有的自由个性对于社会生产创造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自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特性,是建立在人的属性、需要、能力等基础上的自由,是不可被忽视和泯灭的。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自由个性,探究自身能力兴趣所在,有利于培育自身的创新思维,提高社会创造能力。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思政课教师重视引领青少年自由发展,使青少年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探寻特质,发掘自身兴趣专长,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思政课教师鼓励青少年在接受教育教学的同时融入自身观点思路,以合理的个性表现自我,勇于开拓自我,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并由点及面向社会彰显创新创造理念。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解析

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劳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来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源自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此处的“全面”代表了人的一切属性,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了人的能力培育、综合素质以及社会联系等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社会分工的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中国正值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注重青少年精神文化世界的丰富。思政课教师顺应国家发展大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多方面鼓励青少年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在劳动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帮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明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全面完善自我。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探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新时代把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思想理念提供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民的主体力量,同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因此,汲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坚持推进思想文化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重要作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思政课教师应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求自由个性,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全面发展完善自我,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服务社会,将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遵循

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体现着发展的人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从国民大革命人民团结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取得最终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以劳动筑基、以奋斗开路及改革开放进程中获得的系列成就,无不证明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顺应历史文化潮流,贯彻教育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的必然选择。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中“人”的团结发展动力

人的团结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助力国家发展行稳致远。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种种历史事实向后人展示了人民凝聚精神力量、加强社会联系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国民大革命的兴衰历程即真实写照。国民大革命兴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团结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是二者的共同目标,但是随着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对革命的叛变,国民大革命的良好势头遭受严重打击,逐渐走向衰落。国民大革命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但却仍旧以失败告终。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人民群众凝心聚力、统一思想、彼此团结,不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致力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反之如果在思想文化上呈一盘散沙,则会危害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8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文化自信,坚守革命精神,团结青少年合力发展,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引导青少年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凝聚家庭、社区等周边力量,以点滴奉献汇聚建设动力,共同促进社会建设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人”的信念支撑伟力

人的思想解放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逐渐获得思想解放,其自由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彰显,文化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人民群众在突破思想枷锁的同时开拓思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重要精神支撑。毛泽东在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中鲜明地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提出以革命解放人民思想,发展人民自由个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依靠的不仅仅是日益壮大的革命队伍,同时还有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信念,磅礴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民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不懈的斗争中取得革命的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纵观当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更应该坚定民族自信心,警惕西方文化渗透,坚定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促进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同时发展自由个性、拓展创新思维,以坚定的爱国信念、自由的创新意识投身社会实践。

(三)新中国建设进程中“人”的劳动奋进推力

人的劳动奋斗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推力,新中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对各类人才的培育与任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0人民渴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自身力量,期盼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价值所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重用各类人才使其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亮,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助力新中国的建设,使得尚处恢复时期且国力虚弱的新中国能够在经济、文化、国防等领域迅速发展。例如,“三大改造”的贯彻开展,促进国家经济向好发展;“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顺利恢复,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这一系列成就铸就了“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鲜明的精神力量。如今,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亟须人才投入助力各行各业建设。思政课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传播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引领青少年在劳动中全面完善自我,为国家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后备军。青少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握时代需求,以学习劳动创造社会价值,锻造属于青少年的坚韧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

(四)改革开放阶段中“人”的道德培育信力

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与坚守是人民增进联系、共同推进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得到发展,商品交易现象日益增多,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思想道德因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推动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勇”为先,敢于面对国内外复杂变化环境,克服改革困难,打击违法犯罪,表彰先进榜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诚”为本,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企业往来信任,为中国顺应时代浪潮、面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关键条件;以“和”为贵,促进中外友好互进、国内外和谐交流,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坚持自身独立发展的同时注重别国的合理关切,为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占据一定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国家重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青少年在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注重文化素养的培育,以不断完善的自我面对国际大变局。思政课教师需坚持贯彻国家改革方针,认清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问题,帮助青少年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铸牢勇敢、诚信和平等理念,树立大国意识、强国担当,以国际视野看待国家发展环境,科学引导青少年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