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价值、依据与路向
作者: 徐礼平 王祖业[收稿日期]2024-07-15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SJ23073)。
[作者简介]徐礼平(1985-),男,江西南昌人,教育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王祖业(2000-),男,河南信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摘 要]数字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社会”的观点,以思政课教师“六要”为出发点,形成了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体系,包括坚定不移的政治素养、殷切真挚的育人情怀、科学严谨的辩证思维、厚重渊博的学理素养、温润正直的人格品德以及与时俱进的数字素养等6个重要维度。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既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之本,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之基,还是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之魂。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聚焦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放眼于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以及契合于数字原住民的现实诉求。为此,从系统观念出发,构建以“牢固树立主体意识、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加快健全培训机制、努力改善内外环境”为主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以期不断提升数智社会思政课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数智社会;数字化转型;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技术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12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19
随着数字技术被运用到经济、社会、文化、娱乐和教育等领域,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社会正朝着数字信息化方向发展[1],并塑造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智社会。“数智社会是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的社会,是当下对“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更具时代化的表达[2]。数字技术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为教育的展开提供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更新了教育实践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课堂、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3]教育数字化转型已势不可挡[4]。“数智社会”的出现需要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案等进行重新理解和调整。数字化转型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5]。数智社会背景下学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提升与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息息相关。然而,数智社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内涵包括哪几个维度、应如何形成其能力培养体系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探讨空间。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数智社会的大背景,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内涵进行审思,揭示其价值意蕴,捋清其提升的基本逻辑,进而探讨其实践路径,以期为促进数智社会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学理意见。
一、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为形成思政课教师群体能力体系提供了理论遵循。同时数智社会又为思政课的展开提供了现实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出发点,本研究认为数智社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是指在数智社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为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应具备的内凝和外显的品质总和,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一)坚定不移的政治素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技术”具有某种意识形态的属性,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致使“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以及现代工厂制度”的产生[7],这使得数智社会并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体”。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去中心化”成为数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去中心化”容易解构严肃话语、弱化价值引领,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造成政治素养不坚定的问题[8]。有鉴于此,数智社会背景下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思政课教师应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能在“中国威胁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中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并予以有力驳斥;与此同时,还应理直气壮、有理有据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学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
(二)殷切真挚的育人情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代社会中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分离感,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问题。如哈特穆特·罗萨所指出的,“空间上的邻近,对需保持亲密的社会关系来说,不再是必要的” [9]。数智社会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使广大师生借助移动设备实现了学习和沟通的便捷自如,丰富了教学场域和教学资源,但这种方式也可能成为横亘师生之间的藩篱,致使部分教师育人情怀的弱化乃至“退场”[10]。具体而言,一是线上交流无法感知对方的非言语行为,冰冷的文字输出难以表现真挚的情感;二是线上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便利性削弱了教师知识输出的主导地位,致使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减少。然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教师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应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情怀。
(三)科学严谨的辩证思维
数智社会以其全面、智能、精准、高效的信息技术优势提高了思政课的智慧性和精准性,但也由于资本逻辑的影响出现了诸如“信息茧房”、过度依赖技术的“技术中心主义”风险。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以科学严谨的辩证思维看待和理解数智社会,始终做到思维的“日日新苟日新”。具体而言,一是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掌握并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不断挖掘反映时代特征、满足学生需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的教学方法[11]。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对数字技术持理性态度,既要对算法的“嵌入性、可塑性、不透明性、应用后果的不确定性以及价值负载性”[12]有清醒的认识,又要警惕陷入技术主义的圈套,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让技术为我所用,避免陷入“技术藩篱”。
(四)厚重渊博的学理素养
信息丰富是数智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然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数智社会的信息、知识等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虚假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13]“短平快”的知识使得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免“捉襟见肘”,无法实质性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因此,数智社会对于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积累,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一是,需要广泛涉猎并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需要不断夯实数字理论,紧跟数智社会教育理念、熟悉数智社会教育方式、创新数智社会教育模式,进而使思政课教学更具实效性、精准性和创造性。
(五)温润正直的人格品德
数智社会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炮制了“数据至上”的陷阱,“数字伦理”成为数智社会的发展问题。例如,媒体为了追求在数字平台获得高收益可以肆意诽谤、哗众取宠、制造噱头,运用“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故意煽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制造社会话题等[14]。因此,数智社会对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政治方向的引导者、思想行为的匡正者、人格品行的塑造者,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以身示范[15]。一是,做到自律要严,无论在数字虚拟世界还是真实世界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16];二是,做到人格要正,自觉修身修为,形成高尚优良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此外,在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必须恪守数字伦理,遵守网络道德,在运用数字技术获取学生个人信息以运用于改进教学时,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护学生隐私。
(六)与时俱进的数字素养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其更新迭代速度的加快也使得数智社会处在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充分吸收数智社会为开展思政课提供的便利条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17]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数智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树立数字意识,实现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18]。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掌握具体的数字育人能力。如:“学生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课程资料的虚拟空间再现、图影声像技术的编辑”[19];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打破时空桎梏,为教育对象构建沉浸体验式的混合学习环境;等等[20]。
二、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
数智社会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既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之本,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之基,还是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之魂。
(一)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之本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22]可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以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3]。当今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应然之举[24],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5]。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驾驶员”之一,只有不断提高数智社会所要求的素质能力,方能充当好这一角色,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地落实,保证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为建成教育强国保驾护航。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之基
思政课教师队伍承担着思想塑造、价值引领、行为匡正之重担,其整体素质能力高低关乎国家人才走向,加强其建设是党和国家历来工作之重点。当今,在数字化、信息化主导的社会环境之下[26],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又有了新的内涵与期许,不仅更加强调政治素养等思政课教师底色,且要求其更加具有数字意识、数字理论、数字素养、数字伦理。因此在数智社会,为了与时代接轨、与课程改革同步,要适应教育对象在数智社会呈现出的新样态、新需求,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7]的战略任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这一战略任务需要将其素质能力提升作为切入点与着力点,以点带面,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和整体教师队伍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