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李富荣

[收稿日期]2024-08-25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3D553)。

[作者简介]李富荣(1976-),男,吉林榆树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营造尊师重教、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思政”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自身要坚守职业操守,更要具备较高的“大思政”素养,有能力、有水平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本研究在深入探讨新时代“大思政”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总体部署要求的基础上,对“大思政”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理顺,在“大思政”视域下充分调研分析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总结经验、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最终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关键词]吉林省地方高校;大思政;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12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20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的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用“大思政课”不仅需明确教育导向,还需拓宽教育边界,使教育内容紧密相连,确保思政课与时代同步、与现实接轨、与实践并行,从而切实发挥其培育学生品格、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核心功能[1。因此,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从提升思政素养和思想育人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地方高校作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与人才智库,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够深刻激发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促使他们踊跃投身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浪潮中,以智慧和力量助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社会全面进步,同时,这一进程还将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与价值观,以崇高的师德形象与卓越的教学能力,精心培育出兼具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梯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构筑起坚实的人才基石,进而有力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一、“大思政”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关系分析

(一)师德师风内涵的历史演进

中国有关师德师风的提出可谓历史悠久,久至其起源无法准确考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孔子提出了大量有关师德师风的原则,其观点中特别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近代,诸多教育家、学者也都提出了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整体可将“教育家精神”概括为该时期师德师风的主要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7年),师德师风内涵先后呈现出政治导向和阶段性的泛政治化问题[2。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1979—1984年),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师德师风建设也逐渐恢复和推进,师德师风的内涵逐步得到扩充与发展[3。1984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自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爱国”“爱教”“治学”“爱生”“爱校”“律己”6个方面成为我国师德师风规范总则,该时期师德师风内涵更多地体现在教师

职业道德维度[4。师德师风进入到范式发展阶段(1985—2012年),国家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逐渐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5。1997年,国家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传承性地将规范从上一阶段的6个方面扩充为8个方面。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职业理想的树立受到高度关注,该阶段师德师风内涵开始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师德建设的系统性[6。新时代(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崭新时期[7。党中央把师德师风建设,尤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从实践层面推进师德建设长效化机制的建设。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与此同时,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印发实施,国家结合新时代师德师风面临的问题,从“必须如何”和“决不能如何”两个角度赋予师德更为全面、具体的现实意义。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受新时代多元化信息影响,师德师风的内涵更具实践性、具体性和时代性。

(二)“大思政”建设目标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辅相成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该方案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能够深入学生心中,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这一目标与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大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绘制了清晰的育人蓝图。它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这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指引,使教师能够更加明确地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大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者。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践行“大思政”的教育目标,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能够真正融入教学实践,深入学生内心。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龙头”和人才输送的“最后一站”,其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师的首要工作目标必须放在铸魂育人上。高校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思政”建设在人才输送的“最后一公里”取得实效,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大思政”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更高更长远的目标

在高等教育育人的全过程中,深入贯彻“大思政”理念至关重要。高校应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及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实现全面育人、全程渗透。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与使命迫切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大思政”理念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首要关注的必须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持续提升。这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爱国情怀、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思政”视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必须坚持“四个统一”的原则:一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的双重目标;二是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教师应以新时代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三是潜心学术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教师在追求学术深度的同时,要紧密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育人策略,确保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四是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在坚持学术创新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大思政”背景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对教师要建立更加全面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在确保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的前提下,更加广义地构建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同时,高校还应不断创新师德师风评价的形式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激励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各个学科和课程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9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需要各个阶段的学校、教师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具体实现,而“大思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家庭、单位、高校、政府、社会等各方形成育人合力,优化各种资源,构建思政教育工作保障机制,从而完善系统、协同、多元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在社会发展与传统教育路径错位的背景下,“大思政”理念的提出优化了思政教育体系,提升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质量,为高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及精神支撑。这种价值多元化的特点正好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中强调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党的教育方针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品德高尚、政治立场坚定的教师队伍,确保他们能够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为榜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充分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此外,还需持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输送符合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思政”的重要论述

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逻辑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单纯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对“大思政”体系建设中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0

在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的重要论述后,我们不难发现,新时代下的思政课受众层面已迈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横向来看,思政课的受众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群体,而是扩展至全社会和全体成员。为了凝聚社会共识、汇聚人民力量,我们需要通过构建“大思政”体系,使全社会成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从纵向维度审视,“大思政”对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在道德品质上应达到“四有好老师”的标杆,在能力上需能胜任“四个引路人”的角色,在教育实践中要致力于培养出具备理想、本领、担当,勇于坚守、勇于创新、乐于奋斗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的论述,教师在“大思政”体系建设中身兼社会成员与施教者双重身份,这使得“大思政”对师德师风建设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