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中党史人物专题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作者: 焦连志 黄一玲

[收稿日期]2024-05-13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大数据时代基于接受理论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132);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因事而化:后疫情时代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2022196);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专项课题资助成果“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JDJS02);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重点专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的数字化课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18);202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生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Z202311021)。

[作者简介]焦连志(1979- ),男,山东诸城人,博士,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黄一玲 (1982- ),女,安徽桐城人,博士,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人物是开展大学生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党史人物专题教学以人物为经,以历史为纬,能够让历史教育鲜活生动,发挥榜样力量,发挥人格育人和情感育人作用。组织好党史人物专题教学要选取代表性党史人物,围绕党史人物充分备课,用心组织教学过程。党史人物专题教学要立足人物开展历史讲授;历史人物评价要注意价值立场和价值导向,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重视理论育人与人格育人、情感育人、价值育人的统一。

[关键词]党史人物;专题教学;历史教育;中共党史;人格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143-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中华民族历来有治史的传统,更有鉴史的智慧,历史教育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历史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更好地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走好前行的道路。特别是在全党上下实现我们党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注重对“四史”的学习,从“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进一步夯实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中历来重视以史育人,重视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而历史人物是感知历史的“桥梁”——中国人尊崇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历史人物的尊崇。一代代历史人物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主线索,构成了中国精神的脊梁,我们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的风雨际会和历史前进的脉搏,感悟历史人物所承载的优秀价值;中国人对历史的骄傲也源于对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尊崇,对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自豪自信。因而历史人物就是历史的承载者,是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党史人物作为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人物,是串联起“四史”的重要链条,是以史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也是大学生以党史人物为中介,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学习党史人物身上优秀精神价值,引领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党史人物专题教学以党史人物为经、以历史为纬,充分利用了专题教学主题聚焦、内容深入生动的优势,是开展“四史”教育,引领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途径。

一、党史人物专题教学的教学思路

“史者,记往事已勖来者。”历史有着重要的资政育人的功用,“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蕴藏着走向未来的答案。以史为鉴,如何让过去的历史更加丰满起来、鲜活起来?捍卫真相,如何遏制解构、歪曲、篡改历史的行为?”[2这些疑问是当前“四史”教育需要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教育教学的实践来看,历史人物专题教学可视为是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让历史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和“遏制解构、歪曲、篡改历史的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党史人物专题教学让历史教育鲜活生动

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历史就是一代代人的故事,就是一代代人的奋斗历程,人事的代谢构成了历史,而人物是历史的载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杰出的历史人物就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的奋斗就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奋斗,他们的历史功绩就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功绩。杰出历史人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代表着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迎接历史挑战、求索时代课题的奋斗精神和奋斗足迹。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往往是高度凝练、抽象概括的,它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总结概括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展现历史的本质和主流,要努力反映历史变迁的主线,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历史规律,从而发挥历史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但这样的历史讲述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历史教育往往显得过于“高大上”,不够“接地气”,不能扣人心扉,从而真正地入脑入心,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人是历史的起点,因为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历史教育的起点也是人,人是历史教育的价值主体,历史教育的目的是资政育人,因此历史人物专题教学能够更好地勾连历史人物与历史教育,承载起历史教育的使命。历史人物专题教学将历史的讲述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身上,以历史人物为载体来展现历史,历史因此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历史人物专题教学也把历史还原为一个个关乎“人”的故事,让我们从人物的命运和成长中感受人物的成长和奋斗,感受时代的脉搏,感受历史的脚步。同时,学生也能从历史人物专题教学中,从历史教科书的字里行间,感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感悟一个个关于生命、关于奋斗、关于成长的故事,历史就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冰冷枯燥的文字,而是因此变得有血有肉,鲜活丰满,从而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中深入理解历史。

(二)党史人物专题教学能够发挥榜样力量

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历来都将圣人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作为处身立世和人格培育的榜样,榜样教育是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古代中国以历史为宗教的观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人对于历史榜样人物的重视。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榜样的宣传教育,引导整个社会向榜样人物学习,向榜样人物看齐,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个体的成长,引导社会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引导社会道德风尚。从榜样教育的内在教育机制来看,它是利用目标激励机制来达成相应的教育目的。“从人类行为机制角度看,人类通常需要一定的目标刺激才能展现出某种行为举止,或采取某种方法举措。榜样形象实质上等同于建立一个实体目标,当学生寻求到一个学习榜样后,就会将其设为自身行为举止、学习发展的动力源,努力靠近目标。”[3历史人物作为历史进程中的杰出榜样,当然可以以他们为支点,围绕历史人物成长展开丰富生动的历史教育,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励学生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来努力学习,成长成才。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4。在党的历史上,有许多党史人物,他们和当代青年年龄相仿,却为了国家和民族,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许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榜样作用将为青年的成长发挥榜样的示范性、引领性意义,引领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党史人物专题教学能够发挥人格育人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兰迪·拉森和戴维·巴斯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特质和机制的结合,具有组织性和相对持久性,它们影响到个体对心灵内部的、物理的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它们的相互作用[5。人格教育只能坚持以人格育人格,人格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人、鼓舞人、引领人和激励人的作用,“人格育人具有隐性、间接、渗透、协同和长效的特点”6,有着无可替代的育人优势,因而人格育人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从育德铸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来看,育德铸魂的重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因为健全人格是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格塑造是人成为理想人的基础。健全的人格成为学生引领未来的根本”7。因此,在党史人物专题教学中要重视人格育人的作用。

时任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人格的魅力和感召力。党史人物作为在为党为人民光荣奋斗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以对马克思主义无比忠贞的信仰,以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愿意牺牲一切的崇高品格,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排除万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的杰出典范,也铸造了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树立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形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就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尽管如此,但“他一生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却未必有一个私敌”[8。马克思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奋斗和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他的高尚人格,去世以来一直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怀念。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英国BBC广播公司评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足见马克思在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在内的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也足以证明马克思的崇高人格魅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史人物都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讲述这些党史人物的过程。就是展示他们伟大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挥人格育人力量的过程。因此,在党史人物专题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人格育人的作用,更好地利用党史人物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影响人。

(四)党史人物专题教学能够发挥情感育人作用

人是一个有着包括情感在内的多种需要的高级动物,需要是人的行为的起点,而情感需要是引发人思想变化的重要切入点。“情感教育的研究表明,人是一个认知和情绪情感交融在一起的完整的生命体,人的生命的健全、协调发展离不开认知,更离不开情绪情感;且无论认知还是情感,在人的生命当中是合而为一的,在彼此交融中互为生长和发展的前提。‘整全人’的成长过程是道德情感和价值原则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交汇点,就是人的价值观。”[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培育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从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教育。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10这个过程需要情感的激发,纵览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多少优秀共产党人都是抱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这种崇高的爱国情感成为激励革命前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着优秀共产党人为国家为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党史人物专题教学中,既要讲清和生动展示党史人物的革命情感,让党史人物的崇高革命情感成为感染和激励大学生的精神力量,通过引发情感的共鸣来促进学生的情感转化,同时教师自身在讲授中也要有真情实感,真心诚意、饱含深情地去展示党史人物的情感。如果教师在讲授时没有情感投入,甚至为了迎合学生而故意调侃,或者恶意解析党史人物的情感。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2021年4月2日,郑州大学周荣方老师在思政课堂上给学生讲焦裕禄的故事,讲到动情处竟然哽咽流泪,不得不停下来擦眼泪,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情感的真实投入会引发和学生的最大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受影响,这种教育比单纯的说教要生动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在党史人物专题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种情感的力量来育人,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