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 尹元慧 姚加 葛金国

[摘要]元宇宙是高新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变革的产物,不仅与教育有智能、游戏、社交等共通基因,也凭借沉浸式体验、具身社交网络和虚实融生共在等特征为教育未来发展提供新契机。目前,元宇宙对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影响处于初级阶段,机遇和挑战同在。对学校教育而言,元宇宙将在教育形式、学习时空和教学模式方面带来突破,由此可使得师生互动更灵活、学习体验更自由、教育过程更具象,但对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技艺结合以及学生健康影响不可忽视。于家庭教育来说,元宇宙将提高对家长的要求,转变家教及其指导方式,此举对促进家教体验感提升、寓学于趣大有益处,同时家教观念更新程度以及教育阶层公平也应被关注。在社会教育场域,学习者感受以及教育服务随元宇宙发生变化,同时社教形式与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也更加普惠,然而对于个人生活规划、学习安全和自由产生的影响需高度警惕。

[关键词]元宇宙;教育;元宇宙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1-001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1.003

在步入更高级生存形态过程中,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群的支持,“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横空出世。元宇宙的迅速发展,为社交、教育、医疗等领域构建了高度沉浸的数字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传承机制[1]。教育事业需要系统观念,避免单打独斗导致的“合成谬误”(经济学领域名词,指因局部而言是对的就以为总体必然是对的思维而形成的谬误。此处指教育方面当事人缺乏创新精神的“内卷”表现,它会造成资源浪费、供求单一,使人才同质化)。那么,作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教育对于新变革如何主动应对?从理论更新到实践探索引发一系列疑难问题,都使教育学者难以回避。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讨论中,并不过分聚焦于元宇宙作为隐喻背后牵涉的内容,主要从其本质特点出发,重点思考从其已凸显的技术走向在现实中对三大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的影响,获得的加持和谨慎对待之处。此举也算是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来互联网发展走向过程中,教育领域应该下的“先手棋”。本文致力于教育发展方法论思考,先体察元宇宙这一概念的意蕴,揭示元宇宙这一宏观概念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内在特征和基因;然后分别对元宇宙与三大教育发展关系做出新的创造性构想。

一、元宇宙的实质及其与教育之共通基因

在当代社会性事物的实质探讨中,信念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行为功能及其方式的特点也被不断强调。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2]。高新信息技术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智能、社交、游戏的基因,这是我们研究元宇宙的出发点。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的数字化变革,而疫情挑战催生的物理间距和线上工作、学习等需求,也提升了人类向虚拟世界行进的速度。在此过程中,互联网搭载沉浸式体验技术形成新媒介,运用模拟场景和虚拟身份等手段,把平面世界转化为三维立体空间,个体超越时空限制达到“共在”的状态。这一系列变革共同作用,打造出“元宇宙时代”。关于元宇宙与教育,在此,我们首先揭示元宇宙概念的实质,分析元宇宙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内在契机——共同基因。

(一)本质属性:元宇宙的特征观察

元宇宙的概念出脱于网络游戏,其母体作为虚拟社交世界的典型代表,此社交形式的实现离不开技术要素的提升与配合。我们可以从元宇宙的支撑技术入手,分析其与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特征,进而观察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赵国栋等在《元宇宙》一书中提到元宇宙的技术集成可以缩写为BIGANT,其中B指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I指交互技术(Interactivity)、G指电子游戏技术(Game)、A指人工智能技术(AI)、N指网络及运算技术(Network)、T指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3]。罗布乐思首席执行官戴夫·巴斯扎基总结构成元宇宙的八大要素为:身份(Identity)、朋友(Friends)、沉浸感(Immersive)、低延迟(Low Friction)、多元化(Variety)、随地(Anywhere)、经济系统(Economy)和文明(Civility)[4]。除此之外,融宝数据公司的创始人乔·拉多夫还提出元宇宙构造的7个层面:体验(Experience)、发现(Discovery)、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5]。

概括已有研究,元宇宙是指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本质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6]。尽管近来关于元宇宙的讨论成为热潮,但对于元宇宙的认识和掌握还处于“初级阶段”。若想准确界定,除了理论的深入,还有待实践的发展,仅就后者中的外界条件来说就很不容易。当然,不同领域对元宇宙属性的关注都有所侧重,教育应该寻找适配属性,以此为生长点进行深入研究。

(二)共通基因:元宇宙与教育的内在交融

Pillari在1988年提出,环境包含物质、社会和文化3个层面,前二者都受精神文化的影响[7]。我们可视之为广义文化概念,即物质、制度和精神3种形态文化的类似表述[8]。当元宇宙再造虚拟环境时,意味着它与教育具有相似机制或基因并围绕上述方面全面体现。

首先,从文化角度观察,元宇宙与教育都属于人类文化环境的子集。数字孪生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镜像的场景仿真,形成虚拟的自然与人工环境。1936年,格式塔学派的勒温提出“场论”概念,指出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9]。校园中许多环境设计起到隐性课程的作用[10],当元宇宙世界新环境建立后,它对于师生生活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元宇宙运用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与立体的交互体验,达到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连接。例如,在更多方面实现信息流线上化,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帮助虚拟世界中各种层面人际关系网络构建,实现社会环境复刻。此外,虚拟世界的价值归属、人力驱动及其各项服务,可看作当前现实中传播文化的背景。

其次,从内在属性上分析,元宇宙离不开游戏与社交,从而与教育共命运。荷兰历史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提出“游戏人”的概念,他提示我们从远古壁画等观察中可见:人类在史前期便以舞蹈、游戏作为休闲活动;为了保障个人在社交中充分享受而不受侵害,逐步制定规则,进而演化到法律法规;地域差距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与形形色色的社会。元宇宙包含增强现实、生命日志、镜像世界、虚拟世界四大形态,属于网络游戏与虚拟社交的进阶版本,而教育活动归根结底属于社交活动。正如马拉古兹所说,“教育乃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关键”[11]。元宇宙技术在适应教育底层逻辑前提下,可帮助教育的各因素摆脱时空限制,帮助教育相关者充分参与互动并丰富教育。

最后,从技术上评价,元宇宙已有与教育合作的基础。在不少人眼中,“教育元宇宙”还处于构想阶段。其实,我国政府在元宇宙概念出现之前,就敏锐地关注到相关底层技术的乐观前景,针对其在学校中的应用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在物理、化学类的实验中的应用,并且把此类技术与我国教师教育[12]、职业教育[13]、高等教育[14]等领域有效结合。这意味着元宇宙落地教育的进程,不仅体现在政策推进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应效果——有很多虚拟现实的教学实验室在试点学校出现。元宇宙教育可顺此思路并将其发扬光大:元宇宙可摆脱时空束缚,把平面世界转化为立体三维世界,结合教育需要和教育特性,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智慧教学环境,挖掘教育资源和教育赛道的潜力,帮助教育平台、教育模式转型。

二、学校教育之变、之益、之省

“元宇宙教育”概念首次提出时,被理解为元宇宙的教育应用,即为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等相关主体创建数字身份,在虚拟世界中开拓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学场所,并允许师生在虚拟的教学场所进行互动的新教育模式[15]。 上述多元“师生”的虚拟和共享表述,反映出学校教育默认作为教育主要领域,已经得到元宇宙的重点关注。可已有成果的信效度、普适性及跟踪服务方面有待成熟,还需要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探索。

(一)新条件:教育形式、学习时空、教学模式之转变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经历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人彼此交互的,这种交互在元宇宙的三维空间能够实现。具体说来,在线教学物理区隔消释了部分在校园中的学习氛围,师生丧失许多必要的共时性合作交流体验。于是,“共存感”(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中,不同物理环境的个体获得的与他人一同存在的主观性体验)的提升迫在眉睫。根据运营平台的数据对比,通过视频会议或虚拟分身能够获得丰富的视觉型、听觉型社交线索(Social Cue),相比以文本(Text)为主的单一化线上学习,具有更强烈的学习现实感[16]。

元宇宙教育时代到来,学生存在形式、交流方式以及知识的呈现都被重新定义,师生及相关学校人员可以创建自己的数字身份,打破时空限制。学校在虚实结合场景中进行教学活动,不但减轻了空间疏离感,也突破了场景限制,使知识流转所需要的空间要求被满足。于是,显性知识的沉浸式立体学习、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环境、知识共享的群体空间、知识储存更新空间或新知识研发空间,都得到兼顾。

元宇宙中的教学,可利用其创造的3种层次空间——增强版的现实世界、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中介空间、全构造的虚拟时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所需物料预先镶嵌在班级各组的知识共享云空间,促进生成性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实现。在师生以特定形象进入课堂空间后,教师可利用分身同时出现在小组或个人面前,从而仿真实现小班制或一对一的学习体验。课后,学生可以聚集在同一空间或多维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教师则可帮助进行指导与评价。需要强调的是,欲实现此类教学,不仅在于虚拟空间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师生间个性化沟通,尤其需要学生面对任务的高度自主性。显然,这对教师教学能力与课堂主导能力的要求也显著提高。

(二)新感受:互动灵活、体验自由、过程具象之益处

首先,师生互动方式的灵活化。虚拟分身技术可以适当满足人们对于社交的需求,例如当下光影形成的二次元偶像或AI导览员。同理,学校教育结合元宇宙技术,可创建新型互动方式。例如虚拟师生人像在3D教室中进行交流探讨,结合学生心理形成新沟通模式,打破传统言语模式,多样化场景和角色的加持,可进一步提高沟通质量。

其次,学生的学习体验自由化。学生的身份在元宇宙中出现转变,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享受者与创造者,实现了一种“做中学”、自主实践性、个性化自由化学习模式,冲破以教室、教师、教材、课堂、知识为中心的束缚。学生获得更多自由权力,对于时间、地点、学习进展以及教师和同伴等外部因素可以任意选择。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测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领域,制订专属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标准,即技术赋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针对性。

最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具象化。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17]。元宇宙中具备多种感官技术,可以帮助师生还原知识产生的现场、亲身体验理论的推演过程、进行实践操作的模拟练习,帮助学生更加立体直观地吸收知识,增强知觉学习和情感学习等。例如营造出虚拟环境,缺乏历史感的学生能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角色穿越其中,便可在沉浸式体验中见证历史发生,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最大化提升认知效率。

(三)新注意:学校道德建设、教育技艺结合、学生健康影响之思考

首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教育元宇宙构建中,资本不可避免参与,学生群体庞大又未成熟,极易被看作资源为他人所利用,在信息共享与传播过程中可能暴露个人隐私而诱发一些营销甚至犯罪行为。因此,对于元宇宙教育的顶层设计、相关法制以及虚拟世界的道德建设需要提上日程,避免新次元中的校园文化失范、价值缺位带来的正义盲区。打破现实虚拟界线时,学生需要得到适当引导,在保障个人学习自由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序良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