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向度
作者: 康立芳[摘要]“一线课堂”活动,通过“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等推动思政课教师成长与思政课教学发展,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校外和校内、教师和学生、统一性与多样性,以及过程和结果、“做得好”与“讲得好”的结合。“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化政治自觉与家国情怀、拓展实践视野与历史视野,有助于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实鲜活资源与示范课例。巩固和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成果,需要完善活动方案、强化组织落实、激励全员参与、推进成果转化、健全保障条件。
[关键词]“一线课堂”活动;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1-006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1.011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视野和知识,“思政课教师大多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发展路径”[2]。2021年2月至8月,江西面向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了“一线课堂”的大学习、大实践、大教改活动,深入一线调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此活动收集了鲜活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丰富了实践经历、拓宽了实践视野、拓展了实践知识,增强了讲好思政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表彰和展播了一批优秀微课作品。总结江西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鲜活经验,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江西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成果,为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提供参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范式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的载体,“一线课堂”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目标、扎实的实践过程、务实的实践成果、鲜明的实践特色。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目标
一方面,“一线课堂”活动旨在引导思政课教师收集江西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案例,深化对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理解和领悟,增强用这一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底气和信心。另一方面,“一线课堂”活动的大学习、大实践和大教改,旨在向大学生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江西篇章,用鲜活的江西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过程
“一线课堂”活动,分为“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4个阶段。
“一线故事听变化”:邀请各领域各方面领导、专家、学者代表走进校园,通过现场讲授、在线直播、视频共享,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生动实践的突破性进展与标志性成果,为思政课提供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例如,2021年4月,南昌航空大学邀请修水县文广新旅局有关负责人讲述“修水县扶贫的生动实践”。
“一线走读访样本”: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江西实践的结合出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同参与的方式组建3至5人教学团队,实地探访典型样本。例如,2021年3月,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师生走进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思想的生动实践。
“一线收获话真知”:结合前两个阶段的新收获,思政课教师撰写“一线课堂”活动纪实,设计教学专题,形成微课作品。例如,“江西思政”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许多“一线课堂”活动纪实,如《神山村听脱贫故事,看乡村振兴新图景》等。
“一线成果展风采”: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一线课堂”微课比赛,评选一批优秀微课作品,通过江西高校思政工作资源库、江西教育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展播,为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丰富教学资源提供教学示范。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成果
显性成果层面:思政课教师从基层一线收集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了教学资源库;更新了教学内容,使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政治高度与理论深度,又有历史厚度与实践温度;通过评选与展播优秀微课作品,选树了“示范样本”,为其他高校开展“一线课堂”活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范本。
隐性成果层面:思政课教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增强了讲好思政课的政治自觉;拓宽了实践视野和历史视野,有助于讲好中共党史的江西篇章;“零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的江西画卷,升华了家国情怀。此外,各高校推进了实践研修和集体备课的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宣传“一线课堂”,提升了江西高校思政课的知名度。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特色
“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校外和校内、教师和学生、统一性与多样性,以及过程和结果、“做得好”与“讲得好”的有机结合。
第一,“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3]2021年7月,江西省委书记刘奇提出:“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4]许多教学团队打卡“红色地标”,如江西师范大学走访“小平小道”、南昌航空大学走访瑞金市华屋村等,通过实地探访“红色地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力量。
第二,“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线课堂”活动4个阶段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两个阶段侧重实践,后两个阶段侧重理论。“一线故事”和“一线走读”是基础和源泉,“一线收获”和“一线成果”是目标和归宿;“听变化”“访样本”侧重在实践层面收集鲜活教学素材,“话真知”“展风采”侧重在理论层面整合这些教学素材,将其转化为教学成果。
第三,“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校外与校内的结合。“一线故事听变化”阶段,将校外具有代表性的领导、专家、学者请进校园,请他们展示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阶段,教学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乡社区,探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生动实践的典型样本;在此基础上回归校园,总结提炼“一线收获”与“一线成果”。
第四,“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在“一线故事听变化”阶段,“一线”的领导、专家、学者的报告使教师和学生都受到教育。比如,有的高校将驻村第一书记请进课堂,讲述他们带领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在“一线走读访样本”阶段,各高校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在“一线收获话真知”和“一线成果展风采”阶段,既集中了教师的“一线收获”和“一线成果”,也展示了学生代表的“真知”和“风采”。
第五,“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2021年2月,江西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通知》,明确全省高校“一线课堂”活动的“规定动作”;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一线课堂”活动方案,完成“规定动作”,凸显亮点特色。
第六,“一线课堂”活动实现了过程和结果、“做得好”与“讲得好”的结合。“一线课堂”微课作品,是相关教学团队对“一线课堂”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炼。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通过“江西思政”微信公众号、《江西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大江网等媒体,报道“一线课堂”活动及其成果,为“一线课堂”活动营造舆论氛围;通过江西高校思政工作资源库、江西教育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展播优秀微课作品,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独特价值
“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增进政治自觉、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实践视野与历史视野,有助于高校充实思政课教学的鲜活资源与示范课例,对于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成长、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一)“一线课堂”活动深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自觉与家国情怀
一方面,“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自觉。首先,“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方面给人们的影响。”[5]通过“一线课堂”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零距离”感受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而深化对“两个大局”的理解。其次,“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通过“一线课堂”活动的专题调研,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江西篇章的认知,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生动实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为他们坚定政治信仰提供了充分的实践依据。最后,“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定力。在“一线课堂”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体悟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锻炼和思想淬炼,有助于厚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在“一线故事听变化”阶段,各领域各方面领导、专家、学者讲述的催人泪下的“战贫”故事与“抗疫”故事,在思政课教师中引起强烈情感共鸣。在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启动仪式上,江西省政协有关负责人讲述了修水县扶贫工作人员吴应谱、樊贞子夫妇的感人故事,给思政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在“一线走读访样本”阶段,思政课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乡社区调研江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变化,增强了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江西故事、传播好江西声音的使命感,提升了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一线课堂”活动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视野与历史视野
一方面,“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视野。如前所述,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阅历和视野,缺乏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案例和资源,因而难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难以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在“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锻炼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零距离”接触基层一线,身临其境地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生动实践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乡社区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增进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例如,2021年3月,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洪都公司董监办特级经理、高级政工师唐荻主讲《八角亭演绎洪都精神》,拓展了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视野,有助于他们讲好“洪都故事”与“洪都精神”。
另一方面,“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地方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较陌生,未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灵活运用地方性历史素材。通过“一线课堂”活动的专题调研,思政课教师收集了许多“近在眼前”的历史素材,拉近了历史叙事同学生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例如,南昌航空大学组织思政课教师前往中国血防纪念馆等场馆开展“一线课堂”活动。通过参观血防展厅、现场聆听讲解,思政课教师拓展了对毛泽东《送瘟神二首》背后历史情节的认知。思政课教师聆听血防亲历者齐洪翔讲述血吸虫病防治的感人故事,增进了对“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血防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