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张文才

高等体育院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0

[摘要]提升师德素养水平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高等体育院校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重要保障措施。针对高等体育院校中不良师德师风行为时有发生、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等现状,采用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自由节点编码,通过专家问卷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维度修定。结果表明:高等体育院校教师师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水平,能够成为体育院校师德建设和教师自评等工作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1-006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1.010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有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队伍提出十个方面的要求,划定教师道德基本底线。”[1]自此,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我国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深入解读《准则》不难发现,这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原则性问题和掌握底线性问题的警示教育与严管厚爱,对于正师风、修师德、铸师魂,形成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的提升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致使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出现侵犯学生人格权利、变相体罚学生、课堂情绪失控、个人学历造假等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针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时间长、空间范围广、学生个体差异大、教学风险高等特点,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顺应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新要求,提升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杜绝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全面提升师德水平,为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厚基础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奠定基础,成为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前提性问题[3]。以《准则》为基础,构建具备系统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是解决当前体育教师师德问题的首要任务和必然选择。

一、理论基础

(一)师德

师德出自《礼记·学记》厚德篇,原文为“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意即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除了言传,便是身教,用自己的日常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这便是为人师表。师德现指教师公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一般意义上的师德素质包括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等内容。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传授体育技能、传播体育思想、传承体育文化的时代重任,只有培育一批专业技术精湛、政治素质过硬、师德素质高尚、育人水平高超的体育教师队伍,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 师德评价

师德评价是指依据特定的师德标准,对教师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价,是衡量教师教育行为善恶的量度和准绳,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对教师提出的职业行为要求的体现和反映。师德评价一方面要求教育行为要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行为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师德评价的形式主要是制定师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自评和他评等方式进行考核与评价。当前国家制定的相关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和师德评价标准是针对高等教育整体教师而言的,对于不同院校教师、不同学科教师的师德要求和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如《准则》中并没有提及有关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能做到亦师亦友、传技授业,且践行终身体育理念等师德标准。因此,只有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特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特征构建科学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真正反映评价客体的真实水平,起到监督、整改、激励和提升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为了获得较为全面的指标信息,本研究围绕高等体育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师德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开展专家访谈,分别对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教师和一线体育课教师,以及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15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专家对相关问题的判断、评价和预测结果来捕捉重要信息,深入了解专家对构建体育教师师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开展扎根理论研究积累资料[4]。

2.扎根理论法。扎根理论研究法(Grounded Theory)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5]。笔者将前期专家访谈所获得的全部文字和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导入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中,对资料进行自由节点编码。通过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3个阶段,最终获得该理论概念的密度、统领性和高度整合的核心类属,初步勾勒出体育院校教师师德素质的结构维度。

3.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相关专家进行征询调查,依据专家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然后综合评议结果和修改意见。本研究针对体育院校师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问题,对全国21位专家进行了三轮德尔菲法专家调查。第一轮回收率为90.48%,有效率为100%;第二轮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第三轮回收率为94.74%,有效率为100%。经过三轮的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各位专家完全认同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自由节点的编码。运用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将前期收集的专家访谈记录文档、中国知网期刊文件、领导讲话稿文档、官网文件文档、教育政策法规文档等资料录入到文档项目中,按照扎根理论的基本原理(在研究之前是没有理论假设的,研究者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归纳、命题和总结,抽象出具体的概念,最终上升到理论层面,即采用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辑顺序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从而抽取出理论解释的科学方法)进行编码分析。首先,研究者对录入的原始资料进行语义解读,逐渐整理出较为频繁的某类概念或范畴的信息点,形成项目中的自由节点。其次,研究者对所有的自由节点进行类属归纳,利用树状节点分类结构将每一个自由节点找到所属的概念范畴,经过循环往复的自由节点关联分类,最终形成编码清单。最后,研究者对质性分析所获得的树状节点分类结构进行理论构建,分析不同层次自由节点间的类属关系,在概括、归纳、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

(1)开放式编码。运用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对全部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多次整合,在确保全部自由节点编码完整、科学的前提下,以《准则》为基础,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要求,针对体育院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师德素质应包括的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归纳,力求全面、准确和科学地反映出体育院校师德建设的观测点和评价项目。最终选取节点比率占50%以上的编码节点23个,以此作为构建评价体育院校教师师德指标的原始条目。(2)关联式编码。关联式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所标注出来的所有自由节点进行归纳和概括等类属性分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自由节点编辑成树状节点,反复推敲各个树状节点之间的结构问题,构建自由节点隶属关系结构图,最终使较为分散和零碎的开放式编码聚合成意义范围更为宽泛的理论维度体系。例如,“体育教师学术道德”和“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是体育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履行的行为准则,可以将这两个自由节点归纳为自身因素的二级节点。将全部自由节点、二级节点和一级节点添加到“选择项目”中,从而对23个编码节点进行归纳与分类,更加清晰地表述出体育院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构架。

(3)核心式编码。核心式编码是对关联式编码所生成的树状关联结构进行深层次分析的过程。在对质性分析资料进行自由编码和树状编码后,需要对抽取出来的概念类属进行系统分析,反复将各个编码节点与“核心类属”相类比,合理地将不同节点集中到具有逻辑相关性的“核心类属”系统中,通过“核心类属”的统领性范围体系,清晰地描绘出理论框架的现象和脉络,最终形成逻辑清晰的结构图(图1)。

2.编码的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对编码者的一致性程度计算,得出所有指标维度的编码一致性系数均在0.8以上(大于标准要求0.7),说明本次编码的信度良好,符合质性研究编码信度要求。本研究计算了3位独立编码人员所提取的3 574个编码单元,有1 661个编码单元的CRV值为1.00,有1 106个编码单元的CRV值为0.67,有807个编码单元的CRV值为0.33。由此可见,本研究编码结果的内容效度较好。

3.初步构建评价指标维度。通过对前期收集的全部质性资料进行类属关系分析,初步得出质性分析项目的编码清单和节点关联树状图。依据本研究构建体育院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最终构建以“师德素质”为一级指标、以“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等为二级指标,以“忠于体育事业”和“体育社会服务”等为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分析。选取XX市4所高等体育院校教师作为试测问卷的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25.0做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AMOS17.0做验证性因素分析。(1)项目分析。采用题目总分相关法检验项目分析的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得知,体育院校教师师德素质总分与各题目的相关系数r值分布在0.633~0.785之间,且P<0.001;教师师德素质总分与各题目的相关系数r值分布在0.417~0.698之间,且P<0.001。各项目的题总简单积差相关系数r大于0.3,且达到P<0.01的显著性水平,故保留下来做进一步的因素分析。

(2)因素分析。对体育院校教师师德素质评价指标进行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KMO系数为0.904,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 633(df=105, P<0.001),可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4个亚维度,共解释65.569%。删除在多个因素上都有较高负荷的a3、a4、a6、a11、a14、a16、a23及不符合主观因素构想的a20,最后剩下19个题目。由于探索性因素分析题目删除后的因素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因而需要对剩余题目进一步做因素分析。通过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KMO系数为0.833,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732.143(df=31, P<0.001),可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4个亚维度,共解释68.409%。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剩余19个题目的负荷都大于0.40,再对这19个题项进行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并根据特征根≥1、旋转前能解释2%的总变异、符合陡阶检验、包含3个题项的原则,最终确定4个亚维度,分别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自身因素”。此外,对体育院校教师师德素质评价指标的4个因素一阶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x2为76.55,df=39,x2/df小于3;GFI、IFI、TLI、CFI指标的系数分别为0.889、0.814、0.866、0.920,RMSEA指数为0.075,各项拟合指标总体达到了建议值,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5.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体育院校教师师德素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9,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重测信度系数为0.826,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选取10名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平均S-CVI值为0.961,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调查问卷的4个维度指标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处于0.481~0.822之间,且这些相关程度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