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化”转变的探索
作者: 林承园[摘要]后疫情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心理发生的深刻变化,亟需从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导。面对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以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例为典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四化”转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未来还需形成混合式教学平台管理以及构建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案例和素材库。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湖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1-0086-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1.014
2020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塔吉克斯坦总统通话时首次提出“后疫情时代”概念。2020年,中国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时至今日,国外严峻的疫情形势和国内局部疫情都反复告诫我们,这场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未结束。面对突发情况,将传统线下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的实践早在2015年北京市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时就曾探索过,未来还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情况也亟需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面对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借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倒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四化”转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学术史回顾及本文的立足点
2020年11月,在长沙举办的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问题展开了研讨[1]。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认为应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开展10大元素教育并通过3大渠道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中山大学李辉教授总结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3个基本向度,即主导向度、文化向度、主体向度。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指出通过直播、慕课等多种形式,推进集体备课常态化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湖南大学龙兵教授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主张利用历史资源、生活实际和情感传递让课堂“活”起来、“实”起来、“亲”起来。此外,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可知,学界对关于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都有一定的研究。如刘宁、董辉(2022)分析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2],李健江、花筝、彭冬艳(2022)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安全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3]。另外,还有侧重于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两方面对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途径的研究。如白艳丽(2021)、刘礼和朱凌云(2021)、费萍(2021)、李倩(2021)、吴文杰(2021)、陈芝宇和张志泉(2021)等人思考从教学内容上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4-9],龚强和侯士兵(2021)从教学方法上摸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10],王秀霞(2021)从教学方法上思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11]。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现有的研究成果多偏向于从理论上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从思考教学内容上改进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缺乏从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全方位整体提升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导研究。因此,这也为本文继续深入思考留下了可以深入的空间。本文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停课不停学”混合式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及湖北省各高校混合式教学探索和实践,并结合教学对象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总结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长效机制。第二,反思新形势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面临教学对象心理、社会思想政治教学环境等变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改进的地方,分别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4个方面重新认识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第三,以内容为王,借助抗疫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通过生动、丰富、务实的教学内容走进学生心里。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变化
1.教学形式从线下转为线上或混合式教学。由于疫情的反复,教学方式从线下转为线上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逐渐熟悉了教学形式的转换,从原来的对线上教学的不熟悉、不会用到现在日益精通和习以为常,这也是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形式的新探索过程中,随着网络环境、技术准备和设备保障的逐渐成熟和日益完备,线上教学资源也不断丰富,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智慧树、哔哩哔哩、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广泛的知识来源渠道让学生比疫情发生之前有更多的选择,技术赋权条件下让不同高校的学生拥有更加平等的发展权。且线上教学不比传统的线下教学,受时间和空间以及各种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极端天气、放假、教室被各种考试占据、身体状况影响等,线上教学形式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开展教学和研讨。但与此同时,混合式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的原因确实让学生接受教育更便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选择的权利;而另一方面,也恰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听课、听什么样的课、怎样听课的权利。
2.教学效果从感性认识变为技术化数据指标。对于传统式的线下教学,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源于教学督导评价、教师自查、学生评价3种途径。其中,教学督导评价取决于到勤率、抬头率以及教师讲授给督导的印象;教师自查主要通过同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面对面的教学体验。这两种教学评价来源或多或少受到评价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感性认识的影响,通常只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给予公允且符合事实的判断。但是,尽管评价主体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的程度,很难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个体做出精准的研判和把握,对于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听课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而线上教学过程中的考勤记录、在线时间总长、切出屏幕次数、答题通过率、参与互动等都有具体的量化数据,教师能够借助可视化的数据科学评判上课听课情况,并能从中筛选出“差等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更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一方面能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能规诫和惩罚“屡教不改者”,树立线上上课正常秩序和要求准则,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
3.教学管理从硬性规定变成刚柔并济式的规劝。线上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资料的渠道,学生可以在同等教学信息中选取自己认为更优质的或点击量更多的、更感兴趣的、更有获得感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线上技术赋权的原因让教学对象享有比传统线下教学更多的“自由”。如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却不听课的方式变相“翘课”,也可以通过匿名评论或留言的方式对于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提出质疑。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由原来的硬性规定,如通过考勤、点名、课堂管理等方式强制性地约束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转变为现在的通过主动改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等刚柔并举的规劝来吸引学生,同时加强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和可视化数据的反馈,强化线上教学效果。这柔与刚的结合,不仅适应了技术变化带来的时代需求,也顺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创新,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4.教学主体从单一和双头变为多元化主体。疫情发生之前,教学主体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加上线上教学资料作为补充。由此可见,线上教学并不是必需的。疫情发生之后,当线下教学因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而中断,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要求,线上教学平台或在线授课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这一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决定了教学主体从原来的授课教师为主,或是授课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双头模式,变成了教学主体不局限于授课教师一人,而是以学院为集体的教师群体;也不局限于本校师生,而是全国教学资源平台上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反馈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激励线上平台教学资源的升级与改进。2020年4月28日,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首批上线课程193门,来自53所“双一流”高校和7所专业特色高校的各类课程都囊括在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为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资源之一是武汉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56 961人,而同样的课程,其他教学资源听课人数最少时仅达2 000人左右;且优质教学资源的听课对象也不局限于本校学生,而是惠及全国。正是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学生才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有更大的影响范围,教学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也由小范围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辐射至全国,实现多元化教学主体的新模式。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可以简单分为消极和积极影响两种,多数教学对象心理是两者兼而有之,但在中国疫情防控有力措施的影响下多数是积极的。而且,教学对象心理的变化也呈现随时间变化波动的情形,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通常消极的情绪会上升,但当形势出现缓和时,积极情绪会占上风。
1.消极情绪的滋生与变化。当疫情突发或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多数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慌、迷茫和焦虑,尤其是当身边有人出现感染的情况下,在早期会产生伤心、焦虑、失落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时心理上的巨大波动很难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抗疫无关的内容产生兴趣或认同。在2020年上半年武汉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受疫情的影响很大,极易被与疫情相关的话题和内容吸引。因此,如果将疫情防控的相关话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反馈。2020年2月14日至5月24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上海市学生心理状态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时代学生的心理确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和焦虑[12]。2020年3月9日下午,教育部社科司、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被战疫当中的最美青春所感动,立志兑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达到了思政育人的效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这种“融入”教学须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和跟进才会取得持久的效果。2022年3月至4月,上海市各高校实施封闭式管理之后,上海市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小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的发展会随着社会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介入以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而疏解。
2.积极情绪的影响与升华。当疫情的形势日趋稳定,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平稳,也会慢慢接受和熟悉居家学习的方式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还有的学生认为在家学习有更多时间进行反思,易于个人查漏补缺,系统性学习。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疫情虽然给学生造成很多麻烦和不良影响,但同时也磨炼了学习意志,锻炼了独立思考和求实创新的能力。疫情对于意志顽强的人不仅留下了伤痛,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的勇气,带给他们对人生的新思考和深刻感悟。在2021年下半年短学期实践答辩会上,一位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用毛线编织的黄蝴蝶嵌入生活的各个场景,来表达自己经历亲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而重新思考生命意义的感悟。她说:“黄色代表太阳的温暖,毛线带来的柔软的触感像极了去世的父亲和姑姑留给我的温暖记忆。一只只黄蝴蝶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预示了人间温暖无处不在,它们会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位积极向上、好好生活的人。”经历过疫情考验之后的学生会成熟很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会倍加珍惜学习时间和进步的机会,学习态度和效率也会有很大提升。事实也证明,经历过停课之后的复学,线下听课效果和抬头率都有明显提高。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化”转变的具体实践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全方位提升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朝着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抗疫精神融入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升级化“四化”转变,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