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逻辑
作者: 张毅 王玉萍[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精神力量,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具有深刻的文化逻辑。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土壤,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实践之中。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从文化逻辑中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代美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文化引领作用。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华文化基因;文化逻辑;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1-009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纵观我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创造出来的重要精神文化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世纪以来所创造的一个个人间奇迹的精神密码。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来的建党精神谱系中,始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轴赓续发展,既在伟大历史革命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征程上,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逻辑,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内涵,对掌握革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规律,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引领价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生成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价值导向,是引导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遗传密码,代表着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在特殊的国际历史环境中逐渐生成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构成本质规定的,不仅有马克思主义,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这既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逻辑和内在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始源,而中华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土壤[2]。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理想和文化自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一段屈尊受辱的近代历史。不堪屈辱的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断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寻找救亡图存之路。面对中国当时的历史发展窘境,有太平天国的农民暴力革命运动,也有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温和改良运动;有封建清王朝探求发展变革的洋务运动,也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华民族处于历史危难的关键时刻,俄国的十月革命为苦难的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了主心骨,中华民族开始看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整个中国人民的精神理想,顺应了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自觉,内在性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和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遭遇到“内腐外侵”的特殊历史时期,广大人民在探寻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的。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的选择,是拥有几千年绵延不断发展和磅礴伟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遭遇“文明蒙尘”的特殊时期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是在文化觉醒和精神锻造中所形成的民族情感、人民意志和中国智慧的结晶。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身延续和逻辑生成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传承的独立性和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而且也形成了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凝聚性和包容性。翻开中华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儒家所强调的“仁”或“仁政”思想,还是道家所看重的“道统”观念,其文化内涵所彰显的都是“大一统”“和合”等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以贯之崇尚对精神的追求,强调提升个人及民族群体的道德境界。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理想设计,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的制度实践,都能够看出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意识与政治认同具有明显的内在趋同倾向,同时也反映出其所具有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切实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华文化与历史发展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经过多次曲折的道路探索,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之后,经受的都是苦楚的、惨痛的经验教训,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呼唤着真正能代表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强有力的政党组织,所以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核心,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历史发展实践表明,伟大建党精神不仅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生成逻辑,同时也符合中国广大人民在具体历史生活中的发展需求和文化自觉。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思想融合和文化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符合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外铄”和“内发”的形成过程,是其双向合力使然。从“外铄”的角度来说,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让广大中国人民进一步关注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从“内发”的角度来看,是无数仁人志士为处于历史困境中的中华民族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和新方法的必然结果。早在1918年11 月,李大钊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Bolshevism 的胜利》①与《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对象、道路、方向等情况作出了科学判断。大钊先生奋臂高呼:“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由此,民众得到唤醒,神州大地开始觉醒。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为能更好地得到普通工农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与传统的中华文化相结合,进行日常化、本土化的话语转换,才能为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和理论方法。其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如道德境界追求、远大社会理想、高尚人格要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契合的地方。正如郭国祥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华传统文化中建立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强烈的人道主义、服务现实世界的实践智慧、朴素唯物主义等价值理念都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相融相通”[3]。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基源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越的社会实践和革命斗争所形成的党的精神谱系,它是中国共产党所能创造的一个个人间奇迹的制胜密码。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瑰宝中的重要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必然扎根于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汲取深邃而又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养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基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源自于中华文化追求“求真”与“尚善”相统一的思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传承的是中华传统中追求真理、树立理想的文化基因,体现的是“求真”与“尚善”的思想追求。在坚守理想的基础上追求真理,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实现理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革命和发展实践中所具有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砥砺前行等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和诠释。在这“坚持”与“坚守”之间,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弘毅品格。坚持真理,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面前,敢于求真、敢于纠错,永不言败、永不退缩。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品格,也是一种应对艰难险阻的能力。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为整个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创造过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但是自近代以来,她却遭受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痛历程。在救亡图存成为一个民族的主旋律、民族复兴成为仁人志士共同期盼的历史环境下,“求真”与“尚善”的文化品格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达到了强化和激发。经过艰难的求索,终于发现,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就是最大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历史实践中的体现。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谋幸福而矢志不移,就是最真诚的“尚善”,就是对中华文化高尚品格的一贯尊崇。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源自于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的道德操守和实践精神
中华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注重“此岸”世界的现实生活,强调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从日常生活人们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体现着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也表明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深入到中华儿女的血脉里。“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重在“知行合一”,也正是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将思想与行动相结合的实践表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在这个初心和使命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百年历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建设,铸造出一个个人间辉煌,创造出一个个人类奇迹。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天下为公、担当道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已根深蒂固。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凝聚着民族前行的磅礴力量,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初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的价值追求,担当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忠贞不渝、英勇奋进的精神品质。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深邃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代表着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源自于中华文化坚强不屈、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在崇尚精神追求中,以“舍生取义”作为生死观,展现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大地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操。在血雨腥风的建党岁月中,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精神品质,积淀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为了胜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即便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不论是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还是东北抗联英烈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奋不顾身、气冲霄汉的大无畏气概,无不体现出他们身上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气节。这种正气和气节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自然演绎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文化真谛。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而这又是对中华文化中的义利观给予的深刻诠释,表达的是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和坚强不屈、大无畏的民族气节。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源自于中华文化“孝于家”“忠于国”“重民本”的伦理思想和政治追求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中华民族文化对个人道德品质的一贯追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本色。“忠孝不能两全”“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以及“重民本”的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齐家”“治国”推及到“孝于家”“忠于国”,这是“忠诚”的内在逻辑,体现着民本的家国情怀。在中华大地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众所周知,其“民本”思想历史悠久。作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逻辑。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旧社会,许多政权、政党都难逃“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充分遵从“重民本”的思想,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展全过程民主”[4]。而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根基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地解密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民本密码。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自我革新中自我完善,坚持为民治国、民主理政,秉持“人民至上”的民本理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党之始,李大钊、澎湃、方志敏、陈延年、夏明翰等革命先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谱写着“对党忠诚”的壮丽篇章。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对象性的互为行动,是党和人民融为一体的本质性关系。对党忠诚是不负人民的必然要求,不负人民是对党忠诚的必然体现。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引领
伟大建党精神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文化涵养和精神血液。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传承和续写着中华文化,引领着社会文化创新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伟大建党精神愈发闪耀着鲜艳的光芒,照耀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行。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的关键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把握其文化逻辑和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其在各方面的文化引领作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