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教育融入“概论”课程教学
作者: 石然 陈江云[摘要]幸福教育是“概论”课程的内在要求。“概论”课程回答了“幸福是什么、怎样实现幸福”等问题,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南。幸福教育要求下“概论”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幸福的教学氛围,还要鼓励学生学会享受幸福,最终能够自己创造幸福。课程通过时事讨论、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师生平等互动,培育师生共同体意识;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理论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自主创造幸福资源,从而完成培育学生幸福感的教学使命,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幸福教育;“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幸福资源;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11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8
“幸福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授学生幸福的正确含义以及如何成为幸福的人;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营造幸福的氛围,让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内涵,也是党的教育事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幸福教育是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之义。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坚持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而幸福就是对“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重要诠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承担着培育学生幸福感的教学使命,从而为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概论”课程中幸福教育的内容向度,进一步阐释了幸福教育融入“概论”课程所必需的教师素养,探索了“概论”课程融入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对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做出展望。
一、“概论”课程幸福教育的内容向度
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持续奋斗的崇高使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不断实现人民幸福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重要线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3]“概论”课程不仅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展示改革的伟大成果,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也回答了“幸福是什么、怎样实现幸福”等问题,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幸福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了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思考,发出了“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4]的号召。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5]
“为人民谋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精髓。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6]。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提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7]。正是因为心中总是燃着追求幸福的火焰,人们才有奋发向上的动力,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同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8]。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的设想,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线以时速350公里投入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神州十三号在太空“出差”6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太空驻留时长记录。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打造“超级经济区”,引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低碳经济成为时代潮流,垃圾分类逐步普及;几代塞罕坝林场人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用行动铸就了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高举开放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命运共同体;我国在国际贸易流中参与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逐渐从“边缘国”转变为“中心国”。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三公里出行问题,让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知识共享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五大新发展理念贯彻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位一体”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制造”走向全世界的同时要注重“三去一降一补”:敦煌首航节能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3.9亿千瓦时,为“去产能”做出了巨大贡献;“北粮南运”实现了粮食的“去库存”,黑土地上的粮食能够端上每家每户的餐桌;降利率、放松限购限贷,楼市“松绑”抓住了“去杠杆”的契机;陕钢集团龙钢公司炼钢厂不断增强成本全过程管控,降低成本支出,不断提高经营效益,通过“降成本”来减轻企业负担;国务院办公厅为“补短板”提出了10项配套措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关键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实现精准脱贫、抗击新冠疫情、举办冬季奥运会等方面展现了巨大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屠呦呦女士正是从中国古籍中获得灵感,发现了新型抗疟药,为保障全人类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9]成为未来社会的构想,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癌症病人用不起药的窘迫处境被打破,数十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的政策落地,为无数家庭带来幸福的希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0],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当代中国青年实现幸福生活指明了前进方向。“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党为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擘画的远景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释放了巨大红利。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12]。
“概论课”教材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结尾,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3]。其最后的“结束语”对青年人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幸福梦”的真正实现需要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14]。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培养时代新人,要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梦为主线,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引领,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15]。
二、幸福教育要求下“概论”课程的教师素养
教师的眼光应当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生命共同体,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精心培育有智慧的、生气勃勃的劳动创造者。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被赋予的重大使命。
(一)能够为学生带来幸福资源
正如诺丁斯所言:“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16]“概论”课程将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也应将幸福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导向[1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为“概论”课程注入感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爱的教育,这是更好地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之一。
从教师个人的维度来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做好对学生幸福感的引导,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发挥“概论”课程的时代性,为学生带去先进的幸福观。在这个方面,我们常会误解当代学生需要的幸福资源,以“苦难教育”去教育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进入了“幸福”的境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人特色和创新精神,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埋下幸福教育的种子。
从课程设置的维度来说,“概论”课程应当围绕着幸福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部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干。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现实和未来幸福的实现才能有更多契机。同时思政教育在内容中应充分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幸福的欲望和信心。
(二)能够教会学生享受幸福资源
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说道:“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是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18]在有些“内卷”的情境中,不少学生感到压抑和焦虑,而正确的幸福观是指引他们战胜困难的强有力武器,课堂上的“幸福感”也可成为缓解不良情绪的最好解药。“概论”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准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西方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符合时代特色的、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
如今的多数大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但这些有利的条件对他们并不具有什么幸福意义,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很难让他们产生触动,因为他们缺乏“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并不是单方面的物质满足或者精神愉悦,真正的幸福表现为个人的物质和精神得到双重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注重人的思想发展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对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的反思。对于大学生来说,幸福教育致力于培养拥有辩证的思维、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并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概论”课程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享受现有的幸福资源,以正确的态度利用时代赋予的丰富的幸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