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为中心的境遇及方略
作者: 曾海春 龚洪[摘要]新的时代进程里,推进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突出学生为中心,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人才质量、深化课堂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主体偏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质量监评倚重教师本体和唯课本知识,脱离了学生中心之本真,教与学的一致性建构明显失衡。基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政策、理论和实践视野,让学生由边缘转向中心是教与学主体统一的必由之路。为保障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变革实现,要转变教育理念,保障学生学习表达权和学习共同体建构;调适课程教学内容布设,遵循学生能力提升和分流发展;创新课堂教学多维模式,吸纳学生参与建构教学知识;还要革新课程教学质量的监评范式,以突出学生本体的及时评价与即时反馈,切实让学生从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理念;学生中心;人才培养;行动方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11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9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实现这一战略大计,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固然重要,但大学课堂教学是更为关键的因素。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如何变革才能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应当直面本科教学现实弊端。直面大学课堂教学时可以发现,教学模式、教学主体、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知识的建构等方面,存在“倚重”教师而“轻视”学生主体的错位现象。因此,实行大学课堂的深度变革,应立足“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是当务之急。
一、从偏离到错位: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积弊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组织细胞”,挖掘与阐释现有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是深化大学课堂变革、实现让学生从教学边缘走向教学中心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在庞杂的大学教学活动场域和动态环境系统里,或显现或隐含着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主体、质量监评等重教师而偏离学生本位的问题,教与学的双向同构存在失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一)课堂教学主体倚重教师而偏离了学生主体地位
面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无论是教育行政官员与政策决策者、学界理论工作者,还是教学改革实践者,都在高声疾呼,大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本位。然而,受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和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课堂教学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学生总是以“观众”角色出现在其中。大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建构,也都是以教师教学的便利性和教学进度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个性特质、心智发展成熟度和知识转化的参与性。这样,造成大学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灌输的道场,教师将学生作为知识习得的工具和容器,是课堂教学的依附品。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教师本位进行,导致课堂教学“重”教师本位而“轻”学生本体现象严重,变革也迫在眉睫。
此外,大学课堂教学主体在偏离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使得教师忽视专业知识与能力,让因材施教、循序善诱、诱发思考等教学方法被教师置若罔闻,忽略了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在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研究中,也“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是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的研究,或者是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责任人进行研究。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研究,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大学生对教学的看法”[1]。这样,不利于学生由边缘走向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让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也势必沦为空谈阔论。
(二)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偏颇教师中心严重
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容载体与助推器,对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落实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品质也是功效巨大且不可或缺的方面。这就要求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要遵循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观,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观点看法和师生良性交往来构建布局。但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并未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学习经验,忽略了学生理解课程学习的差异性。教师也主要依据或唯教科书的内容任务和知识体系,来架构课堂教学进程。教学方法以机械式的灌输为主,处处折射出教师为主的痕迹,教师中心倾向极为严重。
显然,纯粹以教师前知识习得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容易忽略学生对所处学习情景的应有认知,把学生的先有经验、学习方法、学习情景、学习结果等教学环境割裂开来[2],抹杀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本体论特质。结果导致大学课堂教学的学生本位被忽略、能力素质提升被弱减、教学定位准确性被质疑,脱离时代需求和唯标准化课程教学布设等诟病现象也被不断“升华”。此外,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倾向教师中心的样态,还表现为授课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等现象。致使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抑或把所有学生当成天才来设计教学模式。因此,使得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缺乏学生主体的合理性、整体性、合规律性和系统性,致使大学课堂教学具体布设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学生主体的缺位或缺席。
(三)课堂教与学的一致性建构存在失衡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质就是要保持教与学始终在统一轨道上,这也是卓越大学课堂教学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其价值作用正如沃伦·霍顿言及的那样,“一致性建构是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念”。然而,受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接受模式影响,现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还存在“教大于学”的现象,割裂了教与学互动交往的一致性,使大学课堂教学主动权飘离于教,教学设计与授课内容布设背道而驰。因此,不利于学习型共同体的建设,造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与技能,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的激发;缺乏对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的培养;忽视课程内涵的意义生成和价值延伸。课堂实施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3]。而且,大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落脚点多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更为直接的言表就是“教”的任务之完成,这在整体上为课堂教与学的一致性缺位创造了条件和制造了机会,戕害了“教”是关键、“学”是根本的内在联动性。
另外,课堂教与学一致性建构的失衡,还表现为忽略了学生多样性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要求的双重指标,以机械式的教学理路、思维模式和态度进行课堂教学。把依据学生本位开展教学、为有效教学创造条件、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强调知识与理解、做好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建构、注重成效为本的教与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聚焦学生本身特质等[4]教学理念都消弭殆尽。然而,要保障课堂教与学的一致性,并非单纯依靠教师主体的一劳永逸,还需要高校各主体协同建构。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强化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能动性和合作协商性,但由于知识信息掌握的差异性和教学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教的“霸权”和学的“弱势”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与改变。
(四)课堂教学质量监评脱离了学生中心本位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监评不仅关乎教学的质量与效能,更关系到学生从教学边缘走向教学中心的切实可行性。然而,纵观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现有监督评价体系,往往“注重终结性评价,漠视发展性评价,聚力‘教’的评价,轻忽‘学’的评价”[5]。多存在假借学生本位评价以管窥课程教学任务是否达标、基本知识学习情况如何、教师教学质量是否合格等问题,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对课本知识习得情况如何,并没有落实到学生中心本位的监评上来,课堂教学质量监评的真实性备受质疑。
一方面,就其监评过程而言,以K大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为例,其重心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和适当;教学进度安排是否科学和合理;教学内容的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教学内容能否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成果;教学态度上言谈举止要符合教师规范,关心学生生活和思想,准时上、下课,不随意调、停课;教学效果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监评过程都聚焦在教师怎么教、怎么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对学生应广泛参与其中以进行创造性学习涉猎甚少,主动、全面、全程性参与监评几乎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被严重埋没。
另一方面,就其监评结果而言,主要通过检验教学效果的课程考试予以分析。同样以K大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为例,重心主要聚焦于强调试题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重点突出,难度适中,能较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成绩分析上强调全面、科学、合理,要有具体的改进教学的意见。而且,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都是以课本知识考试为主,很少以宽范围的课程论文和其他形式进行测评。据此,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监评主要还是以教师为本、课本为本、知识为本,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本位理念。
二、从规划到实践:大学课堂教与学主体相统一的应然写照
伴随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化、学习终身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提出,让学生由教学边缘转向教学中心已成必然之势。然而,这种转向是教育政策法规旨趣、课堂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实践3个维度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和应然趋势。
一是从教育政策法规规划旨趣维度来看,国际、国内都有明确归旨。在国际层面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1998)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6]。无独有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发布的系列教育政策报告中也强调了学生本位思想。例如,在《教育评价和评估框架的国家评估》(2011)中,提出在学生形成性评价和评估框架中要平衡外部评价和教师为主的评价;在《教育公平和质量:支持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2012)中,指出要建设有利于学习的学校环境,确保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评价和评估的国际视角》(2013)中,提出评价和评估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在于改善课堂实践和学习效果。并且,在美国的《美国竞争力与创新力》(2012)和《投资未来,让教师回到课堂》(2012)以及英国的《教学的重要性:学校白皮书2010》等教育政策法规中,也强调要重视学生本位。据此,通过相关国际教育政策可窥知,世界教育强国都甚为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聚焦“学”的重要位置,这为突出学生本位的教学变革提供了国际政策法规的佐证与启发。
反观国内,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不少有关学生中心本位的教育政策法规。如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因材施教[7]。《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8]。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函〔2018〕2号)中提出,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而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中提出,要“聚焦以本为本,深刻领会高教大计、本科为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这些诸多教育政策法规或直接或间接地都强调了课堂教学创新育人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显现出学生从教学边缘走向教学中心是大学课堂变革的必然走向。
二是从大学课堂教学理论维度来讲,学生从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具有很深的理论基础。首先,受2013年以来基础教育课改影响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学习,这对大学课堂教学革新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课堂学生中心本位趋向的变革制造了契机。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摒弃了过往机械式、灌输式、死记硬背式的教学范式,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中学习。这在课堂教学中构筑起学习型共同体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的互动,缺乏学生的合作、参与、体验”[9]的传统大学课堂教学必将走向衰竭。据此,新课改理论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成为教学中心主体的大学课堂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