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建

作者: 黄翠新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需要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命题,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高度。面对生态危机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话语体系需要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进行改革创新,既坚持发挥意识形态说教功能,起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和大国责任担当,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实践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9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又充满危机与挑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不够鲜活,要求“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2]。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求教材和教学话语体系紧跟时代步伐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创新。

在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党的最新思想理念和理论成果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等重要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凸显了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的红色价值,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意识形态说教功能,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致力于弘扬红色价值,那么聚焦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融入生态元素,和合绿色价值,则能够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哲学高度和普遍性意义,使更多受教育者增强政治认同和人类共同价值认同。也就是说,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话语体系进行研究,能够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亲和力和针对性。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认同和参与,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可以得到全面提升,自觉投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激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话语体系创新的生态图景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既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4]。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得到实践检验的真理,且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5]。“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马克思主义行”之后补充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7]。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当然,前提是要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其授课对象是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诠释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引导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很重要,但上好却不容易。因为作为基本原理,其内容主要是从具体的实践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必然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有哲学的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相较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理论、更抽象,也更枯燥。“难上”“晦涩难懂”是不少教师和学生给这门课贴上的标签。如果知难不上,不全面讲好马克思主义,则会导致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一知半解,甚至误解,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8]。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而哲学社会科学,毫无疑问,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更需要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使学生能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话语”(discourse)一词,狭义上是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广义上是指一切拥有意义的口头的或者书面的陈述[9]。话语形成于人们生活实践的交往或对话,又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符号学家巴赫金则认为,“话语”具有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及意义,具有事件性、指向性、意愿性和评价性,“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10],“与其说是话语的纯粹符号性在这一关系中重要,倒不如说是它的社会性重要……话语将是最敏感的社会变化的标志”[11]。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就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使用的话语。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是立足教材,增添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内容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即补充党的系列报告、文件、政策中所使用的书面陈述。特别是人类命运与共的情况下,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多方的共赢,但也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给这个世界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方案和智慧,其中的理论创新成果就包括各种命题和话语的提出,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这些创新理论成果来源于中国正在全方位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实践进一步发展,也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既关乎当代人的健康发展,也关涉人类的美好未来,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中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有世界意义,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12]。与之相呼应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授课对象主要是我国在校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他们认清当今的世界格局和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的角色,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便更好地传承、创新;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前提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建设绿色家园的好声音,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问题,既要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带领中国人民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基于此,我们可以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题统摄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其他方面的理论创新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应地,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话语体系创新,既是与时俱进融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立德树人,也是对社会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和地位的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究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人类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就包含着能否认识自然的问题。在古代,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粗浅的,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人类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恐惧和膜拜,人类顺应自然而生活,人与自然能够保持原初的和谐关系。在近代,知识就是力量,人类掌握了更多自然的密码,结果是人类的狂妄自大,意欲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导致的是人与自然的对抗。生态危机及其全球化,倒逼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既不是人匍匐于自然脚下,也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等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关键词是“自然”和“共生”。“自然”不是指自然界中所有自然事物的集合,而是指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或者说生态系统,按其本性和规律,自然而然,生生不息。狭义的自然指与人相对、在人之外的自然,广义的自然也包括人的内在自然,因为人是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自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共生的可能性。“共生”(symbiosis)一词,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和真菌学家海因里希·安东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Bary)于1879年创造,用于描述“两种或多种不同生物以互利共生、寄生和共栖等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生物现象[13]。事实上,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有类似的思想。例如,儒家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基于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研究,宋冰认为,东亚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即来自传统哲学中的“生生”智慧与一体论,“第一个‘生’指生活,生存下来,继续生活,第二个‘生’指给予和赋予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哲学家把‘生生’翻译成英文的‘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也让别人活’)”[14]。与西方的共生思想相比,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凸显的主要是自然的好生之德和人与自然互不干扰的和谐共生,是统一、合一、并育,而不是相互作用、相互利用而实现的共生、寄生和共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思想,又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与自然具有统一关系的内涵,从生存论和发展论的角度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应当具有的和谐关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5]“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6]的命题。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又明确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7]。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维度,“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8]。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前提在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维度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即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条原则[19],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则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也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1]。在2022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得到极大彰显。如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报告15个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单独论述,并进一步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