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守正、创新与展望

作者: 陈殿兵 杨新晓 朱鑫灿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牵引全方位、全过程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章在分析与解读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人民至上、顶层设计的稳定性、有效借鉴”等守正层面提炼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与政策源泉,阐述了“全人、全过程、共同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并在守正和创新的基础上,展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思想理路、理论导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理论基础;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0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01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和拓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借鉴,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来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的实现,以教育强国建设来支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坚守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教育的人民立场、教育顶层设计的稳定性、有效借鉴的导向等基础上,通过全人、全过程、良生态、共同体等系列创新举措来逐步实现并持续推进的。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在守正和创新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和复杂论为理论导向,通过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和认同教育等多元的路径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牵引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要素,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前行的有益环境和助力因素。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守正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留下了守正的显著烙印。这里的守正既是在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为谁的教育现代化”,以及“实现怎样的教育现代化”等关键问题理性的、审慎的、借鉴的回答,又是在教育顶层设计与教育实践系统推进中,对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进行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表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教育的人民立场、教育顶层设计的稳定性、有效借鉴的导向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守正方面。

(一)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教育守正的定盘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高度重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党的领导力贯彻到中国式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环节,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教育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是教育守正的定盘星。正是由于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系统和整体的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统筹兼顾、统一部署,全国上下一盘棋,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撑。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教育方针的调整和完善来实现的。回顾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在指导思想方面,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立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根本宗旨方面,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在办学方向方面,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作为根本遵循;在教育战略和战略目标层面,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教育强国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及人民满意教育的归旨都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教育培养对象层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等基本问题,先后通过“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等举措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二)教育的人民立场是教育守正的指南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更是教育发展守正的指南针[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立场正朝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构,最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学习型社会。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更是教育守正的指南针。回顾中国教育几十年发展的全过程,从“依靠和发动工农群众办学”到“人民教育人民办”,从“积极鼓励并倡导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到“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每一次创新都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实践伟力;从“教育面向工农大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从“教育为人民服务”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到“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了人民”始终是教育发展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立场[3

(三)教育顶层设计的稳定是教育守正的压舱石

教育政策持续稳定运行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守正。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党和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时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4。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政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政策相向而行,构筑国家完整的公共政策系统,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本。

从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教育方针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变迁过程。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再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政策以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策为导向,坚持处理好国家、地方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自主、协调和开放的姿态不断促进教育朝着优质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政策自身形成了一个持续稳定的整体系统,在各级各类政策之间、新旧教育政策之间以及政策所涉及的人财物权等要素之间有序协调,持续发展,从而使整个教育政策处于稳定和发展的状态,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压舱石。

(四)古今中外的有效借鉴是教育守正的助力器

中国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实际来探寻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道路,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守正的重要内涵。中国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文明,积极借鉴域外经验教训,融通古今中外成为教育发展的有效助力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的,“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国粹派,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全盘接收;一种是西化派,主张完全抛弃中国文化,全盘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领域从各种思潮中汲取教训,逐步形成了“古为今用、批判学习、创新发展”的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从建国初期“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到“钻研、吸收、融化、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再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现代化在其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从“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重要命题的提出,拓宽了教育对外开放的视野和境界,指明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5-6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创新

创新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持续创新的过程。创新不仅引领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转型,还促使中国在分析和解决教育领域内历史积累和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人、全过程、共同体等系列创新举措是推进中国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未来中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式发展经验和动力的源泉。

(一)全人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育人理念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全人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基本遵循。首先,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是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创造者,更是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承担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稳定、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通过人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更是为了人的发展,是教育成果由人来共享,让人具有更多更优质获得感的发展[7。其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所有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为所有教育人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为每个人潜能的释放和全面发展而改革创新,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要服务于人整体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现代化的理念、价值观的教育来引导和促进人的思维、精神、能力的高阶发展。

(二)全过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育人实践的创新性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利益诉求,精准识别教育发展的新形态、新规律,有效形成制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育人生态,最终高效地完成育人目标,都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育人实践中的必答题。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提出以及实践性的导向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又一创新。

全过程首先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全程建构。例如,从五育割裂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既强调育人理念的过程性发展,又注重育人过程的行动与实践。其次,全过程更加关注重大教育政策方针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民意调研与回应,通过程序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具体、丰富的过程中来,实现教育现代化治理过程的协商、管理、评议与监督。例如,《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都是历经一线调研、专家座谈、网民建议的成果,人民群众的全过程参与成为教育现代化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共同体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路径的革新性举措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人口规模巨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下艰难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育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探索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革新性举措。教育共同体在教育现代化尤其是在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域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它超越了单一区域内发展的局限性,以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为核心,打破要素配置的时空分割,将不同要素资源有机连接,实现制度性和技术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教育自由及其“程度”的把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