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模式及其审视
作者: 王路路 毛菊 夏冬梅
[摘 要]欠发达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欠发达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模式有助于提升地方教育治理水平。当前欠发达地区初步形成了“规模扩容”“质量提升”“地位获得”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政策模式,其带来的成效是各地乡村学校生师比有所下降,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乡村教师增多,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但欠发达地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规模扩容上存在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管理的结构性困境,在质量提升上存在乡村教师培训匹配度与参与意愿不足的问题,地位获得的短板是乡村教师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未来欠发达地区应着力盘活教师编制存量资源,拓展乡村优质师资增量供给,大学参与乡村教师精准培训,促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地化。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高质量教师队伍;政策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40-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0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1]。我国欠发达地区多位于西部,其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支持有限、城乡教育差距明显,提升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中提出“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也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因此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结合先行经验与政策实践探索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路径十分必要。
近年来国外研究的经验是在政策目标上借助提高招聘与留任的激励力度吸引乡村教师。但《牛津教育评论》刊文认为,经济激励难以持久,在为教师提供经济补偿的同时,还应改善其工作环境,教育领导与决策者还要特别关注乡村需求,制定具有乡村意识的教育政策,改善乡村学校师资环境[2-3]。国内研究关注国家政策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脉络梳理,指出乡村教师发展政策的价值要具有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政策要素、环境要素及价值要素是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4-5]。比较而言,国外研究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与乡村社区与地方资源结合,国内学者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有待进一步回答。本研究所涉的欠发达地区包括西部12个省(市、区),重点是依据其相关政策,考察欠发达地区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的模式,分析其成效、反思其挑战,为切实提升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建言献策。
一、欠发达地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的政策模式(一)规模扩容:欠发达地区保障乡村教师持续供给的模式
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是高质量的外显特征[6]。实现乡村教师规模扩容是提升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的基本保障,通常指通过增加招募和派遣教师的数量来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旨在缓解乡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并促进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力争经过3—5年努力,乡村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到2025年实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情况逐渐缓解”的目标,并提出“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等具体路径。
从地方政策上看,欠发达地区主要通过助推师资均衡、完善招聘机制、落实专项计划、提高薪资待遇等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规模扩容,为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奠定基础(如表1)。在助推师资均衡方面,欠发达地区主要通过推动区域间师资流动与区域内盘活师资的方式推动乡村师资的均衡配置。如云南省计划建立区域学校间的师资常态流动机制,通过让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一段时间,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师质量差距[7]。又如,贵州省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对学校发展进行针对性指导;西藏自治区打破了教师学校身份的限制,盘活县域内教师资源。在完善招聘机制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市州统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照顾本地生源等方式完善乡村教师引进策略,为乡村学校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创造了条件。在落实专项计划方面,各地的基本措施是通过返聘退休教师支教乡村学校、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以及推进免费定向培养师资计划等方式多渠道地扩容乡村教师队伍。在提高薪资待遇方面,各地的做法是通过改善住宿条件、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岗位补贴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基本待遇。如贵州省望谟县依据《望谟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方案(试行)》,分区分级地为全县69所学校的教师提供每人每月300元到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 类似的还有青海省为患重特大疾病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乡村教师提供帮助。
(二)质量提升:欠发达地区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的模式
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要求“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计划》强调“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教育资源的不足,乡村教师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条件较差、教学资源匮乏、学生背景差异大等问题。因此,加强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各地近年来也一直在推进此类政策。
当前,欠发达地区从培育师德师风、强化培养力度、优化人事管理、建立荣誉制度等方面构建了乡村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策略(如表2)。在培育师德师风方面,各地的基本经验是采取全程培育、考核机制与价值导向的方法,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例如,西藏自治区研究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师德考核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积极引导广大乡村教师争做有历史责任感、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专业过硬的新疆特色“四好老师”。在强化培养力度方面,各地努力使教师培训供给更加精准、在职培训更加完善、入职培训更加优化、教师技术素养更受重视。如建立系统性的师资培育机制,围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区培计划,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育机制,增强乡村教师的内生发展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人才。在优化人事管理方面,做法是统一编制、评聘倾斜、放宽要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师职称评聘重点向教学一线、农村艰苦边远学校和双语教育岗位教师倾斜,贵州省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论文的刚性要求,针对有编不补、长期临聘、编制占用等问题合理分配教师编制,健全乡村学校人员配置,建立全区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在建立荣誉制度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经验是为优秀教师设置奖项、进行榜样宣传、设立特色称号。如分别为10年、15年、20年、25年、30年教龄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设立“西藏人民教育家”“青海省优秀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表2 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模式具体路径实施方式举例培育师德师风全程培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全过程(四川省)考核机制研究制订符合西藏实际的师德考核办法(西藏自治区)价值导向积极引导广大乡村教师争做有历史责任感、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专业过硬的新疆特色“四好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强化培养力度精准供给加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职培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骨干带动”战略(西藏自治区)入职培训各盟市要建立新招聘乡村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技术素养实施乡村教师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西藏自治区)优化人事管理统一编制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陕西省)评聘倾斜教师职称评聘重点向教学一线、农村艰苦边远学校和双语教育岗位教师倾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放宽要求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论文的刚性要求(贵州省)建立荣誉制度奖项设置设立乡村教师终身成就奖(西藏自治区)榜样宣传多种形式宣传乡村教师扎根山乡、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贵州省)特色称号评选“塞上名师”(宁夏回族自治区)
(三)地位获得:欠发达地区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模式
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的政策目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指这一职业所具备和提供的条件对在职乡村教师和潜在乡村教师的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实现予以满足,吸引其就业、保障其安业并促进其乐业的力量[8]。《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大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为了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欠发达地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规模扩容”与“质量提升”协同促进乡村教师的“地位获得”(如图1)。“地位获得”(Status Attainment)即个体为获得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回报而进行资源动员与投资的过程[9],在政策上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就要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模式中,乡村教师的“地位获得”主要受到“规模扩容”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为教师建立健康档案、提高教师岗位补贴等因素的影响。薪酬水平低,住房、交通、生活津贴欠缺以及职业培训的不便利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较低的主要因素[10]。因此,欠发达地区通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的条件与待遇去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如给予优秀乡村教师生活补贴、住房保障、休假旅游等福利。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的“地位获得”还受到“质量提升”中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荣誉的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还受到社会和家人认可、职业发展、专业发展等影响[11]。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经验是在教师培养项目上向乡村教师倾斜,为其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使其具备更强的职业发展能力与优势地位的获得机会;通过优化乡村学校人事管理,让教育管理者更加重视乡村教师的权利保障,为乡村教师营造健康的社会关系;重视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大众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
二、欠发达地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境况(一)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规模扩容的政策成效
第一,各地乡村学校生师比有所下降,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我国乡村教师已经达到290万人,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扩容为举措、以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为支点、以打造面向现代化的乡村教师队伍为目的的综合性支持模式,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人才,缓解了乡村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整理《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发现(如图2),重庆、四川乡村小学生师比下降的幅度较大,说明两地乡村小学师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较为显著的是重庆,乡村小学生师比从2016年的13.03下降到2020年的9.79,新疆、青海、陕西等地乡村小学生师比上升幅度较大;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乡村初中生师比有所下降,其中较为显著的是云南,乡村初中生师比从2016年的14.02下降到2020年的12.44。
第二,各地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乡村教师增多,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提升乡村教师质量是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政策重点,包括为乡村教师提供在职教育、学历提升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也会向乡村教师倾斜,尽可能地为乡村教师工作、学习提供支持。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表现上(如图3),大多数地区的乡村初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与高级职称的乡村教师逐渐增多。专科学历、高中学历乡村教师占比降低,具有本科与研究生学历的乡村教师占比提高,其中陕西乡村初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从2016年的139人(约占总数的1.24%)提高到2020年的348人(约占总数的3.83%),四川乡村初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从2016年的145人(约占总数的0.38%)提高到2020年的300人(约占总数的0.92%)。大部分地区乡村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也有所上升,云南乡村初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从2016年的816人增加到2020年的1187人。乡村教师整体学历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竞争力与个体专业素质,是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获评高级职称反映了乡村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高级职称乡村教师的增多说明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