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转向路径
作者: 康诚轩 李保忠[摘 要]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门类,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拥有了正式合法的学术地位,是促进学科持续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有效路径。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已成为共识,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学科建设缺乏规划且依托组织支撑力度不够、学科发展各自为政且学科间固有壁垒破除难、学科评价体系同质化且科研成果认可度不高,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松散低质且交叉教学内容缺失等困境,成为制约交叉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破除学科间的交叉壁垒,构建多元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水平,才能摆脱当前交叉学科建设的困境,推动交叉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交叉学科建设;知识创新;学科壁垒;学科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15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24
随着新一轮智能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学科之间跨界融合与交叉渗透日益成为当前技术改进的主要助力和科学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催生新兴专业和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现有的学科建设大都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强大合力来有效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出现的和未来即将出现的全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变得日益必要且迫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等[1]。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这标志着“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因此,明晰交叉学科建设的多维价值,剖析当前交叉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异化样态,并提出相应的转向路径,有利于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交叉学科建设的多维价值
交叉学科的建设是不同学科之间知识整合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研究范式的过程,这是知识生产传播的内在逻辑要求,是学科发展进化的必然遵循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创新时代的理性呼唤。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蕴含着多维价值,在促进学科持续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不断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突出了知识的协同创新与学科的进化作用
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创新,抑或是学科进化,均与知识的传承、生产、创新、运用和转化等息息相关。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指出:“科学本身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2]换言之,即科学是由众多知识体系组成的有机整体,知识体系之间并不存在严格清晰的界限,各个知识体系如同链条一般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客观联系。当前,人类处于由知识生产模式Ⅱ向知识生产模式Ⅲ过渡的阶段,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节点、多主体和多边互动的知识创新系统正不断整合、扩大和完善,该系统更加注重知识的协同创新,并以竞合、共同专属化和共同演进的逻辑机理驱动知识生产[3]。由此可见,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要求改变某一学科“孤军奋战”的局面,希望众多学科能在具体的问题和研究情境中进行关联和融合,在探索“无人区”时发挥出知识协同创新的作用。源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交叉学科作为不同学科间的连结点和学科新的增长点,兼顾了科学的综合与分化,是一个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其建设和发展,彰显了各类知识间的协同创新,催生了许多新兴专业,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进化,为研究的更加深入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高校最主要的社会“代言人”和响亮的“活招牌”,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情况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面对我国“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和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创新环境,高校进行了交叉学科建设,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研究范式培养学生,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学科基础,帮助学生充分学习和全面认识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问题,使学生能够捕捉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难题。随着交叉学科的建设,高校不再用单一学科固化的目标方向和培养方式强制要求学生按照某种学科类型研习与发展,而是综合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人才培养,赋予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兴趣、优势和潜力,打造学生将来无限发展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中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融会贯通,并进行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正以其显著的优势,有效提升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推动了复杂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的进步
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素养是一个人认识科学问题的理论储备,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储备和感知素质,许多科学问题将与你失之交臂。纵观人类科学史,科学创新大都需要厚实的科学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素养,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不同学科思维碰撞而激发产生的创新研究不断涌现,且如日方升,学科交叉边缘也由此被称之为学科生长的“突破口”。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融合,事物及问题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要求学科建设必须由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当前,我国已大步迈入工业革命4.0时代,基因组合与编辑、人工智能、食品科学与工程、全球性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及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4]。这些研究前沿要探索的领域均较为复杂,单一学科或专业难以深入研究,需综合多种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来开展研究,才能有效解决复杂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大都是由于社会的存在和演变、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渗透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同时,推动科技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交叉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交叉学科的建设有着丰厚的价值意蕴,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共识,但在交叉学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陷入了多重困境,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交叉学科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学科发展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学科评价体系同质化程度较高、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缺乏保障等异化样态,严重制约了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利于交叉学科自身优势的充分彰显。
(一)学科建设缺乏规划且依托组织支撑力度不够
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前瞻性规划的指引和组织制度的保障。然而,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一方面对于交叉学科的建设存在认知偏差,喊着建设交叉学科的口号,却不清楚哪些交叉学科需要建设以及如何建设交叉学科。在交叉学科布局和建设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与论证,不考虑行业产业需求、学校学科设置和学校现有实力,盲目重视数量的累积,追随社会热点跟风建设热门交叉学科,出现了交叉学科重复、低质建设的现象。这不仅使得所建设的交叉学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还不利于学校整体学科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交叉学科建设需要以组织架构为载体,以制度规范为前提。目前,部分高校的交叉学科建设所依托的组织形式有局限性,组织支撑力度不够,交叉学科建设发展所需的组织制度保障缺失。由于传统院系组织架构的束缚,单学科组织形式不鼓励本专业人员跨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活动,这无形中给学科交叉融合设置了组织上的藩篱,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5]。即便有高校成立了跨学科的学术组织,但大多虚体运行,只是空有皮囊,缺乏实际权限开展交叉学科的建设。在与已经发展成熟的现有学科的对比之下,交叉学科无论是学术资源还是组织支持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这成了交叉学科发展的一大掣肘。
(二)学科发展各自为政且学科间固有壁垒破除难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包括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一级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领域较为一致,有着自成体系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的分支,拥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三级学科则属于二级学科下进一步细化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更为具体。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自上而下层层分类的学科设置,使各学科内部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范式、运行机制和相对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由此建立起了各自的学科“屏障”。一方面,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等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些资源是有限的,但在我国竞争却异常激烈,各个学科都想分得一块“大蛋糕”以满足本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不同学科为实现本学科的发展而各自为政、抢夺资源的现象,严重淡漠了学科间的协作、互补和共进,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和沉淀,在箱格化的知识体系下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习惯,安于在各自的一隅之地进行深挖研究,并且按部就班地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不愿意跳出已经适应和依赖的学科“圈层文化”。改变和创新是个充满挑战的未知的过程,囿于一亩三分地的科研倾向和研究习惯,致使学科间缺乏交流、协作、渗透和交叉,固有壁垒难以破除,更有甚者呈现出学科壁垒不减反增的趋势。总之,不同学科发展各自为政的普遍现象,与当前呼吁交叉学科建设的初衷相悖,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学科评价体系同质化且科研成果认可度不高
当前同质化的学科评价体系致使交叉学科的评价失之偏颇,交叉学科的成果归属界限不清且认可度难等问题凸显,交叉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首先,评价体系是一门学科发展的风向标,但现有学科考核评价体系千篇一律,未能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多类型的评估,大都注重以论文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学科的学术影响。交叉学科建设以问题导向为主,强调整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能产生非学术影响。然而,交叉学科正处于新兴阶段,各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学术资源还是人力资本都需要大量投入,成果相较于传统的优势学科产出较慢。评价中如若不能客观地界定和衡量交叉学科的非学术影响力,则容易产生唯科学主义的倾向,限制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速率,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其次,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沿用了“归属度”成果认定方法,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会按照不超过100%的比例依据内涵归属进行分配[6],但由于学科分类过细使得“归属度”认定方法在实际分配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学科评估的官方文件也未提及如何划分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归属度比例,究竟是申报者主观划分还是根据作者所在学科进行划分[7]尚不明确。可见,在传统学科评估的指挥棒下,交叉成果的归属界限不明晰且很难兼顾到不同的利益方。再次,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虽然采用了提交“社会服务贡献案例”的方式将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外显,并邀请了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但由于大多专家学科背景单一,评价时主要从自身所在学科进行衡量和判断,对于交叉研究成果不能给予全面、客观的科学评价。最后,我国缺乏相应的机制和环境来鼓励交叉学科科研成果的产出。有关交叉学科的期刊数量少、项目申报难度大等因素也导致研究成果认可度不高,进而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松散低质且交叉教学内容缺失
师资队伍是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主体,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科发展质量。交叉学科也不例外,其建设要以拥有一流的跨学科师资团队为前提。然而,目前交叉学科的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担忧。首先,在传统院系单位制的束缚下,交叉学科被看作是其他优势学科的衍生物,仅仅依靠研究中心或是团队等来开展研究,尚未建立起实体运行机构。交叉学科研究开展过程中则由研究需要来决定人员的选用与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十分松散,随机性和临时性较强,学科凝聚力较弱,代表性的交叉研究学术共同体还远未形成,这严重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其次,一般而言,一个人能否出色完成某项工作,一方面源于其对要做的事情有相对比较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其对要做的事情有相关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教师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对交叉学科理论和前沿问题有着比较清晰的把握,自身拥有丰富的科学研究心路历程和实践磨炼,才更有意愿从事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才更有能力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当前由各个学科抽调出来从事交叉研究的教师,大都本硕博教育经历一致,在学科细分的培养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价值观和研究范式。单一的学科背景使得教师缺乏跨学科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缺少共同的语言体系,难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建立紧密的学术关系网络[8]。交叉学科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较低,这十分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劣和教学内容交叉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科师资队伍的交叉融合水平。目前交叉学科的师资配置不足以提供联系紧密和系统性强的跨学科教学内容,现有的教学进程中以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简单叠加来开展教学的现象居多,致使交叉教学内容严重缺失,交叉人才培养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