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师资需求视角下优师计划的“热现象”与“冷思考”

作者: 孙晶 张陆海

[摘 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自2021年颁布以来,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形成一个“热现象”。从优师计划师范生和县域教师两个向度群体进行考察,优师计划师范生视角下的“热现象”表现在报考动机、培养过程、职业愿景上;县域教师视角下更趋于“冷思考”,县域教师结合“本土实际”,将“责任”“资源”“心态”“宽容”等教师素养视为“热现象”背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县域师资;优师计划;县域教育;师范生培养;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5-0077-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5.011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①(以下简称“优师计划”)作为县域师资的重要供给,其面临的“适切性”往往不同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公费师范生分为国家公费师范生和省属公费师范生,其面向全国招生,遵循“省来县去”的分配原则。而优师计划面向全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去向在入学以前即明确了具体县域,就业“指向性”更强。目前,关于优师计划的学术研究多关注于政策本身。例如,优师计划为何重要,侧重揭示优师计划对乡村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精准解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李旭峰、张卫国,2021);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刘益春,2021)。再如,优师计划如何开展,侧重研究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培养路径,针对生源优势、能力转变、教育实践3个方面,推动“优师”成为乡村教育家(秦玉友,2021);从源头、流程、机制3个方面助力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袁振国、沈伟,2021)。可见,大多数研究更多呈现了优师计划这一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可行性,将其视为师范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忽视了需求视角下的县域师资情况考察。理性来看,若不能真实了解县域师资需求的具体层次与内容,则无法遵循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指向性”原则。鉴于此,本研究针对优师计划掀起的“热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同时以需求理论为视角,探寻县域教师的切实需求,回应优师计划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关键点、突破点,为下一步优师计划实施提供经验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历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且引领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免费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农村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出台,我国县域中小学师资供给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21年,县域师资补给政策“再添一员”,即优师计划,该项政策是教育部等九部门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优秀教师的专项计划[1。优师计划首批招生,即掀起了社会对该项计划的关注,招生宣传阶段更是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青睐,一时间优师计划成为热议话题。其中,不乏用一些“热标题”引人注目。比如,“优师计划:大学期间‘两免一补’,毕业有编、有岗”[2;“2021年高考生福利:优师计划上线,毕业保编制教师岗位”[3;“参加‘优师计划’可免除教师资格证考试,保证毕业就有编制”4。2022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5。收到回信的“优师计划”师范生无比骄傲与自豪,更是坚定了励志服务中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6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切实提升师范教育质量成为师范院校使命在肩的时代重任。优师计划“热现象”助推了社会对师范院校的再次关注,如“奋进新时代,争做大先生——‘优师计划实验班-2021’导师见面会暨授黑板仪式”[7、黄冈市与102名学生签订“优师计划”培养协议[8、“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魏桥优师基金项目捐赠仪式”9等,高校连同相关单位设计了别出心裁的活动,将优师计划这一政策执行初始的仪式感拉满,热度持续上升。然而,优师计划何以如此“热”?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需要持续发热还是一时之热?相比我国取得脱贫攻坚这一持久而又伟大的胜利,优师计划“热现象”之下,更需要“冷思考”,即优师计划师范生如何培养得“更接地气”“更具灵气”。本研究基于优师计划的“热现象”,回归优师计划生发场域高等院校和县域中学,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通过对20名相关优师计划师范生和县域教师进行访谈,辅以政策文件、访谈者的微信朋友圈等信息,聚焦“优师计划师范生学习现状”“县域教师需求”这两条线进行探索性研究,试图回应“热现象”引发的“冷思考”。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视角

长期深耕质性研究领域的陈向明教授指出,使用什么样的理论会让研究者看到什么[10,优师计划甫一招生掀起的“热现象”,也不禁让研究者思考:供给侧数量的增加是否会激发需求侧质量的改变?优师计划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根据省域内边境县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需要,按需培养、按需到岗任教。一言以蔽之,优师计划师范生在大学培养阶段准备得越全面,入职后便越能够适应县域岗位的需求。按照《教育大辞典》有关释义,师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对教师数量与质量的要求11。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需求”通常给予避免性解释,认为它是基于自身感受的一种愿望或未来希望达成的行为。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县域教师缺乏、质量落后,才会需要教育政策的供给以满足县域教育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优师计划很好地体现了政策的工具性,以外源激励为主体的扶持性政策,满足县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物质在人的行为选择中的作用,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力量[12。因此,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优师计划“热现象”可弥补以上缺憾。

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一个心理学领域激励理论,其阐述了人类生存由低到高历经的需求层次,经不断完善已发展成为五层次需求结构、六层次需求结构、八层次需求结构。目前学术界使用较多的为五层次需求经典理论,即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 Needs)、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需求层次理论通常是依据经验观察到的,需求层次理论越高,个人的不满足状态随之增高,影响结果形成的因素不排除多重因素动机的影响[13。优师计划师范生步入大学校园就可以享受十足的“安全感”,带编入校、带编入岗,可以说教育政策充分给予了优师计划师范生基本的需求保障。按照需求层次理论划分,当初级阶段需求被满足后,会进入下一个中级阶段的需求,即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初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尤为需要将社会需求激发为一种社会技能,将尊重需求内化为一种人格特质。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将“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作为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首要任务[14。这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县域教师深处县域场域,其对生活、工作,以及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一定比城市教师更多几分“在地”体会。当县域教师的生活保障需求(编制)基本满足以后,县域教师的引进与培育更加注重价值引领,通过教师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去满足县域教育发展和学生的需求[15。他们对现实的需求,侧面映射了未来优师计划师范生所要面对的情境。因此,了解县域教师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优师计划师范生未来即将面对的岗位需求特质,进而完善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过程,优化培养路径。

(二)研究方法

优师计划2021年招生9 530人[16,2022年招生11 418人[17,根据研究前期数据统计,不同省份招生数额差异性较大,且分布学校较广,研究优师计划尚没有统一的数据库支撑,因此适宜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开展探索研究。质性研究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ethnography(民族志)”一词中的词根“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一个文化群体”[18。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研究者抱着一种开放的、探索的态度,在各种理论诠释与研究对象呈现的行为和意义世界之间的循环往复、逐步聚焦的过程[19。个案研究的本质特征是“聚焦于一点”,通过访谈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全面、详尽地考察,以获得相应的认识和理解20。研究根据质性研究“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选择访谈对象。该方法有助于选择“个案案例”,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展示和说明现象本身是什么21。研究对象的选定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滚雪球式抽样确定访谈对象。由于2021级优师计划师范生为首批招生群体,样本选择较为宽泛,滚雪球式抽样可以帮助研究者尽快找到合适案例,了解一手资料。二是目的性随机抽样确定访谈对象。为避免方式一的群体特征出现趋同性,研究者再次通过网络QQ的“好友查找”功能,以“优师”“优师计划”等为关键词,查找相关班级群,并以邮件方式发出邀请,邮件回复者即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按照这一思路,本研究共确定优师计划师范生11人(来自5所师范高校)、县域教师群体9人(来自8所县域学校)共20人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研究拟定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于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进行,按照访谈一个反思一个的方式,及时将最深切的札记记录在文本中。访谈内容聚焦于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学习现状、县域教师的工作现状,围绕“需求”这一关键词,试图询问:为什么会成为县域教师/优师计划师范生?现在的工作/学习现状如何?还有什么需求?具体提问方式为:您选择这个计划/职业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您现在的工作/学习状态如何?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满意吗?觉得还有哪些需求?一般在谈及需求这一概念时,受访者会无从说起,这恰恰说明了需求的多层次特征,此时研究者会鼓励受访者“随意发挥”,或列举入职/校以来印象比较深刻或有遗憾的事情,以便更好地识别目前访谈对象所处的需求阶段。在正式访谈结束以后,经受访者同意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所有的访谈录音均转录成文本,并进行归类整理。县域教师和优师计划师范生其成长环境、学习经验、生活体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分析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多个案例的反复比较与筛选语句,最后确定“热现象”的原因维度,以及“冷思考”的核心概念雏形。访谈的过程中,访谈对象难免格外谨慎,比如,研究者在习惯性问及其姓名时,访谈对象即刻敏锐地回复:“名字就不用知道了吧?”(安静,化名)因此,对于通过随机抽样确定的访谈对象,研究者不再问其具体名字信息,而是相互以网友身份介入访谈空间,营造可信赖的访谈环境。另外,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悬置个人前见,通过与访谈对象的深入交流,逐步探索县域教师的需求、优师生的诉求,试图聊到话题深处。基于当事人信息隐私保护,本研究呈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三、优师计划师范生视角下的“热现象”

(一)报考动机:多群体的“建言献策”

高考填报志愿是高中生决定大学所学专业或未来职业意愿的第一次人生选择,于高校而言,选择专业意向明确、综合素质优秀、创新潜质突出的考生是各个高校对学生的共同期许[22。优师计划第一年招生,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就呈现了趋热现象。例如,“我的动机其实不算是很强,就是对优师计划的关注不是很大。我爸爸是某单位的,然后大家知道我们家有高考生嘛,都会在那里说关于高考志愿的事情,所以我爸爸就听到了这个风声;而且我爸爸一直关注了本省教育官网,那个文件一下发,他就知道了。”(依依,化名)“因为我舅舅是高中老师,他的信息接收就比较快。最开始是在我舅舅那里知道的,他跟我提起过。然后,过了两三天,我们班主任把信息发到了群里。因为刚开始也不太了解,我舅舅让我去报,他就跟我说和公费师范生有点像,但是比那个要求要低一点。后来我也仔细看了一下,就感觉还挺好的。”(紫萱,化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