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内涵本质、能力图谱与实践向度
作者: 王瑞芳[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是应对多重价值挑战问题衍生而来的重要课题,已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应变力与稳定性的重要思路,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冲击时的承受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适应发展的能力。以消纳、适应、变革为韧性能力的界定依据,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能力图谱包括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对内思想分歧的协调能力、调整与适应的能力、创新和应变的能力,以及知识和理性的防御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需要从链条塑造与优化精进并行、硬性能力与软性价值强化、系统的完善与韧性模型地构建三方面着手,提高其因应演进与适应能力,化解风险叠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韧性;能力图谱;实践向度;三重维度;多级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5-010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5.015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守其属性本质、原则要求、任务目标,其体制机制、人员力量、资源配备、体系建构、教育功能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然而,数字时代对人的重塑带来了新的挑战,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时空背景与教育方法。思想冲突的突发性、网络环境的无边界性与个体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的视角、维度和方向,以实现创新性突破。面对多变的外界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稳政治立场,以足够的韧性应对社会思想价值转变,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空间,助力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一、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丰富内涵与本质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丰富内涵
韧性在心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和研究。韧性源自拉丁语,意为“回弹”,是“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应对生态系统的动态性本质所提出的整合性概念,指一个复杂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时吸收干扰并保持系统主体间稳定状态的能力”[1],强调在受到冲击时,在压力下保持动态平稳并在此基础上适应发展的动态平衡,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从韧性形成过程来看,“韧性被视为预见、准备和适应变化条件的能力以及承受、应对和迅速从断裂中恢复的能力”[2]。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韧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政党韧性、政体韧性以及制度韧性等。有学者将政党韧性概括为“对降低冲击、回应冲击并从冲击中获益的速度、广度、效度等不同方面的综合测度”[3]。根据韧性相关的研究,韧性主要表现为对危机的明确应对能力和在危机中的发展能力,不仅包含通过自身力量承受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后保持平稳的外在表征,也包括分散风险与承受冲击后自动调节恢复的内部系统协调能力。
循着韧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可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受到外界冲击时,其承受冲击和自我恢复的发展能力,由学科建设、理论发展、实践活动、表达方式等多重要素相互协调构成,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能力以及实践效能的释放。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冲击力量此起彼伏,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正是在承受内外部巨大思想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为社会思想水平的平稳回升提供的强大能量。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包含双重含义,从系统性来看,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政治思想风险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抵御和适应能力;从人本理念看,指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挑战时,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保持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韧性需要个人或集体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使命和社会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本质厘定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韧性是否强大,直接影响其在各种社会政治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因此,理解并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本质,对于推动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就是在其遭受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并发展的能量。思想政治教育韧性不仅指其基础的系统要素,即学科建设、理论发展、实践活动、内容表达等,又指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机制与功能特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冲击时所体现的要素协同与结构力量,以及在不同场域中的价值要素出场,包括描述、解释、转换、引导等方面,各部分彼此关联,协调运行,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韧性这一复杂的整体性结构。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是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建立完成的。这些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它们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这些理论被用于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指导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得以不断完善,助力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和实践基础,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和验证理论的机会,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碰撞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说,韧性弥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运行与实践哲学之间的断层,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肌理的系统认知。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总体的印象与判断。思想政治教育韧性形成于不同阶段话语危机与化解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在理论定力、治理能力和竞争能力中。然而,在多重社会思潮交叠融合的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前瞻性与滞后性的双重样态,导致对其韧性的评价与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会持续存在并形成某种刻板印象,阻碍韧性能力的建构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进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抵抗外部干扰和挑战,坚守其核心价值和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涵盖了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评价,包括其应对外部干扰和挑战的能力,以及其自我变革和创新性的评价。
四是韧性是风险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命题。正如风险社会理论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言,现代性已然缔造了一种新的形态,社会逐渐步入风险社会阶段。其特点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个体需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同时必须具备快速的学习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构建对于帮助个体理解和应对不确定性,促进教育对象构建积极情感与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主流价值回应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与困惑,也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满足人们在风险社会下的多元化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韧性的能力图谱
消纳、适调、变革这三种韧性能力与经合组织(OECD,2017)[4]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2019)[5]界定的吸收与应对能力(absorptive coping capacity)、适应性能力(adaptive capacity)、变革性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三种韧性能力基本吻合。按照这一韧性能力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韧性能力沿着挑战—应战—因应变革的逻辑主线,进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图谱。消纳能力指向稳定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极端舆论时,能够缓解和规避事件的负面影响,体现为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与对内的调试能力。适应性能力指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国家、社会、教育对象等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变换内容方式的特性,确保其政治、社会与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变革能力则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性,以改革和转型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系统实践措施,“使其不再受冲击或者应激源的干扰”[6],以增强其应对冲击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补充、互为依托,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韧性能力图谱。
(一)外部风险消纳: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
Walker[7]等学者提出的“韧性管理”(Resilience Management)概念,认为韧性反映的是系统的适应性能力,这体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中:系统的变化承载能力、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系统的学习和适应力。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在面对外部政治风险的压力下,教育者能够有效地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正确性,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性。教育者需要具有坚定的信仰与理论定力,能够抵御外部政治势力地干扰和控制,以保持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正确导向。在应对政治风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深度互动,这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客观判断。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抵御外部政治势力的影响和诱惑,以保持教育活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三是应对合宜度。教育者需要谨慎处理与外部政治势力的关系,避免因过度接触和交流而引起不必要的风险和问题。通过快速调整应对策略,可以使各方思想在碰撞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四是应对宽容性。政治风险具有双面性,它既增加了思想冲突与思想侵蚀程度,也是不同政治文化与价值倾向交融的过程。教育者需要采取多元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人群,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总之,对外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韧性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具备独立自主、正确选择、谨慎处理和多元包容等能力,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正确性。
(二)内部分歧消纳:对内思想分歧的协调能力
内部思想分歧协调能力是管理概念中自组织能力的体现。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调和与处理不同社会圈层或群体之间的思想倾向、立场、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借助来自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一是分析能力。具体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思想分歧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和本质,了解各个群体的价值偏向与关注点。二是沟通能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互动性密切相关,教育者能够有效地引导与维持沟通,尊重并给予切实回应,形成主客体信任模式,从而增强社会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提升社会凝聚力。三是引导能力。教育者能够在综合多种载体条件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引导方式,帮助成员提升思想认知,合理地权衡决策的得失,从而化解思想分歧,达成共识。四是团队建设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多主体、多组织等系统性工作的综合性任务,特别是在智能化的趋势下,需要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共同搭建团队合作平台。教育者需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团队的协作效能。总的来说,内部思想分歧的协调能力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能力,需要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相互协同,形成治理合力。
(三)与时相融:调整与适应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内容、方法、环节、评价机制、实践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这些要素凝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构成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能力的坚实基础。这一韧性的构建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战略,全面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方式、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革故鼎新,加快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嵌入所形成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能力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应变中。在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受众的教育水平和接受习惯等,以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现实劳动与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多种多样的图画、歌曲、戏剧等进行思想宣传。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在德、智、体等多方面自我完善与提升,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在互联网出现后,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占领网络思想场域,建立专业性网站,并契合新媒体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精准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8]自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思想资源的借鉴创新,实现内容的更新,通过对多重资源的利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开展价值竞争的能力。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快速融合,催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新模式、新气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传播的精准化、精细化成为新的实践样态,教育过程、教育反馈、教育评价摆脱抽象定性趋向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所形成的沉浸式体验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性转化中实现整体性突破,迸发其在新时代的巨大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