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 徐德斌 胡金红[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前人的观点,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出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具有其理论渊源、文化继承、精神谱系及其现实际遇。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思想指南、现实前提、内在动力、路径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这一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找准具体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借鉴意义:一是顺应主体嬗变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二是坚持动态观察——彰显时代精神;三是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实现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为主体;劳动教育;思政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5-012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5.018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它一方面体现了人在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前人的观点,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出生动诠释。那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逻辑理路从何而来?如何深刻理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背负着新使命、面临着新问题,但它的初心仍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重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学术界也多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人民为中心”这一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剖析。如付海莲、邱耕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为了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立场,依靠人民是发展的方法论,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的价值观,由人民“说了算”是发展的检验标准[1]。第二,以新时代为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展开研究。如刘西山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不同时代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同的历史状态。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国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迎来了新阶段[2]。第三,以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研究。金民卿认为,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中国过去发展经验的深刻凝练,也是针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指引,本质上体现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3]。易小兵认为,人民主体性、公正性、平等性是习近平共享思想的三个特征。其中共享的本质属性是人民主体性,就是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全体人民能够共同自觉地创造并共同享有一切发展成果[4]。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生活、新发展理念等内容,给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多现实意蕴。
一、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认真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以科学的理论为逻辑起点,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率先对人的发展做出了初步界定,将人的价值定位于人类的幸福之中,“能力展现了人的不同本质,是人们实现需要的手段”[5],认为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在深入思考“林木盗窃案”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自由是有局限的,是少数人的自由,由此他提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一文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阶段的,主要包括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阶段,同时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并非是某种人的发展、带有局限性的发展、非自由的发展,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发展、全面的发展、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人在冲破各种内外束缚的前提下,使人得到全方位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人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学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本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发展的层次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供了延绵不断的文化滋养。
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学思想,天人和一思想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考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中”则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达到中和,万物就会各得其所,“和为贵”一直是中华文明所尊崇的,古代的和谐注重生态的平衡、注重人我的和谐、注重形神俱养的和谐、注重与邻为善的和谐观,对“和”的追求贯穿于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同时对于人的发展的层次性也进行了相关阐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体现,由浅入深地剖析了人的发展的不同层次要求。
(三)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只有解放人才能发展,同时发展并不是一时一地的发展,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和培养,涵盖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内容;江泽民同志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认为当代青年应该有理想、勇于创新、德才兼备;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致力于将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毛泽东同志认为教育要和生产劳动进行有机结合,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用教育事业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则重视素质教育的提升,指出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又因时而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也就是说通过尊重、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知识、创造以使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各有侧重,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
(四)现实际遇:人的全面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全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全新的实践场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各种不可控因素依旧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2019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全人类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安全危机,世界经济进入阵痛期,这些危机表明人类谋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代,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我国凭借着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高新技术独占鳌头,如何利用好这次机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二、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很多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思想指南、现实前提、内在动力、路径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时代之问,为全新的历史方位下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思想指南: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7]。回答了在新时代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对象、发展因素、发展成功由谁共享等重大问题,彰显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与时俱进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邓小平同志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强调人这一实践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则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重要导向,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发展,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在物质、政治、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城乡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有重点的发展,可持续强调的就是一种绿色发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8]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江山”和“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民打下了江山,江山守好靠人民。这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如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人民江山论与“民本”思想高度契合。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将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之中,强调“要围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0] 。另外强调了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并指出:“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11]。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而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体现,思政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对精神文化的涵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即思政课的设计既要有顶层设计,更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现实前提:美好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资在本主义私有制下,人民不可能享有富裕的生活,因此马克思提出要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这种占有并不是在私有财产关系统治下带有功利性、目的性的据为己有、为我所用,这种占有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通过人的对象性关系并且坚持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占有。”[12]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国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后,又首次提出了“美好生活”这一概念,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党的二十大重新阐释了何为美好生活,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包括政治的顶层设计、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一种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高层次发展,在这个新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主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