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探究

作者: 王高陵 翟中杰

[摘 要]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沉浸传播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形式,其以独特的情境再现给予受教育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沉浸状态进行界定划分是教育者实时掌握教育动态的前提条件。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类别基础上,从活动、文化、网络三方面对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进行区别分类。同时,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兴领域,其实施路径也需进一步探索,以期增强其教育效果。

[关键词]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变革;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6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10

科学技术革命持续深入推进,自媒体、虚拟现实等科技发展应用,整个社会呈现出以“沉浸”为主的时代特征。这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提高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代发展特征,利用现代科技搭建生动有趣的教育平台,创设身临其境的教育情境,以此增强受教育者的在场性和具身性,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止局限于现代科技的应用,其中也包含传统教育载体与方式的参与,在新、旧不同领域开创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因此,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沉浸内涵、界定沉浸标准、区分教育类别、构建实施路径是有效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实践性,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时代完人。

一、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意蕴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沉浸”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形式。其以沉浸式教学为基本方式,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阶层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沉浸”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沉浸”理论源起于对“心流”一词的心理学研究。197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首次提出了“心流”(Flow)的概念,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1]。“心流”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任务,自觉过滤掉与其无关的信息,从而达到一种“忘我”“无我”的精神享受境界。“心流”所产生的主观体验也被称之为“沉浸式体验”。沉浸是指人在活动当中身心高度集中、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在传播界广泛使用,进一步衍生出沉浸传播时代。沉浸传播时代通过多维信息不断刺激主体的感知行为系统,使主体形成身心的全面沉浸。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不自觉的沉浸体验。借助于沉浸传播时代的种种传播方式,主体实现沉浸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抓住沉浸这一感知行为体验,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是在沉浸传播时代运用沉浸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发展。

(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过程的在场性。在场性是指亲临“事发现场”,即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身探索。相对于传统教育中图片、视频、第三方转述等形式所带来的间接体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受教育者“身居其中”的直接体验,更加强调教育过程当中高度的在场性。这一在场性既体现在教育情境的创设上,也体现在教育者的选择上。在教育情境的创设上,教育者利用XR、全息投影等技术营造虚拟现实场景,或直接组织引领学生到实地考察,通过深入现实场景加深受教育者的沉浸体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教育者的选择上,不止局限于传统教师等教育者,而是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与教育情境直接相关的教育者。例如,抗击疫情的工作者、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本身等都是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第一人称讲述所带来的沉浸体验要远远比第三人称转述所带来的更加深刻具体。受教育者立足于现实场景,与场景中的具体人物进行对话,以亲历者的身份投入教育过程,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化、直观化,以实现身体在场向情感、心灵在场的过渡。

2.教育主体的具身性。具身性是指受教育者亲临“事发现场”所带来的情绪体验、行为认知,强调教育主体的感官感受。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设具有“在场性”的教育情境,影响受教育者的行为状态,使受教育者对虚拟人物、建构场景形成真实的感官体验,产生感动、愤怒、喜悦等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教育者理性思维的引导,或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的思考,促使其形成对教育内容深层次认知感悟。具身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整体体验,其中既包括情绪体验,也包括行为自觉。例如,在“重走长征路”的主题教育当中,受教育者者通过亲身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险阻,听见狂风的呼啸,看到五岭的逶迤,触碰雪山的寒冷,尝到野草的辛酸。而这样具象化的身心体验能够使受教育者与长征途中的战士高度共情,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入、具体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规范。

3.教育效果的渗透性。渗透性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自觉地接收教育内容的潜在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沉浸传播时代。沉浸传播是指“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2]。在沉浸传播时代条件下,人和周围的环境逐渐融为一体。随着传播媒介的终极化,人类也将彻底感受不到媒介的存在,成为实实在在的“沉浸人”。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沉浸传播时代的产物,随着认知与现实、虚拟与真实之间的高度融合,使受教育者不断实现感知行为系统的全面沉浸,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此外,教育效果的渗透性也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娱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界定

“依据沉浸程度我们可以将沉浸划分为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和大脑沉浸三个层次。”[3]明确沉浸程度是界定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的前提。Csikszentmihalyi在阐释沉浸的概念时也提出了沉浸的九个心理特征:挑战与技能平衡、明确的目标、反馈性、行为与意识的融合、注意力集中、感知控制、自我意识的丧失、时间失真以及体验本身有目的性[4]。这表明判断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是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从生理量度上判断,也可以从构念量度上判断。而最直接准确的判断方式是脑电波的监测与分析,脑电波记录着大脑在不同时段的波动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波段来判断受教育者是否处于沉浸状态。但这一方式大多用作于实验研究,难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使用。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注重使用外在的、直观的、便于分析的量度作为界定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标准。以下将从三个层次来明确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标准:

(一)信息沉浸:抬头、点头

信息沉浸是指受教育者沉浸于信息的收集或接受当中,属于浅层次的沉浸程度,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脱离沉浸状态。注意力集中是受教育者进入信息沉浸的标志,也是判断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量度之一。注意力集中指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高度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有限领域。当受教育者的注意力集中时则表示其已进入“沉浸”的第一层次信息沉浸,并随着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加深,向“沉浸”的第二层次感官沉浸逐步过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信息沉浸的结束,也是感官沉浸的开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要通过抬头、点头来初步判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沉浸状态,接受教育内容。

1.抬头率。抬头率是指受教育者作为单一个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抬头时间与整体时长的比率,体现着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抬头是注意力开始集中的契机。只有受教育者在抬头的时候,教育者才能对其进行引导教育,使其进入沉浸状态。当受教育者的抬头时间且眼神关注教育者的时间达到一定限度,表明受教育者正在或已经完成信息接收阶段,进入到了教育者所创设的情境,开始信息沉浸状态。“虚拟仿真教学课堂学生抬头率达98.76%,较传统课堂高27.53%。”[5]受教育者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的抬头率越高,其注意力就越集中,信息沉浸的程度也就越高,教育效果也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明显。

2.点头率。与抬头率相对应的是点头率,点头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对教育者观点与说法认同的一种表现,而点头率是指点头的次数在整场活动中的频次,最为直观的体现着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认同度。受教育者在抬头接收信息的基础上,点头频次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受教育者的沉浸程度不断上升,直至过渡到下一个沉浸阶段。点头率与抬头率是息息相关的,抬头率是点头率的前提条件,点头率是抬头率的重要保障,二者相互结合更够实现判断沉浸程度的最优化,更加清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沉浸程度。

(二)感官沉浸:视觉、听觉

感官沉浸是指感觉器官的沉浸,是“沉浸”程度的第二层次。五官上的沉浸是感官沉浸的开始。当受教育者在信息上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感觉器官的感受便会随之不断加深,最终实现了向感官沉浸的过渡。其中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上的变化。

1.视觉冲击。在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教育者借助科学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教育场景具有着高度还原性,使受教育者的视觉受到冲击,对眼前虚拟事物的真实感加强。视觉也是感官中第一个陷入沉浸的状态,或是被现实场景的精妙绝伦所吸引,或是被虚拟技术的真实创设所震撼,这些都是在视觉上的突出表现。此外,眼部除了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感,还有眨眼率的降低也意味着感官沉浸的深入。相比较来说,进入沉浸状态的人的眨眼频次会远远低于没有进入沉浸状态的人。研究表明,当参与者处于高度沉浸水平时,其眨眼频率显著下降12%[6]。也就是说,当受教育者处于沉浸状态时,其对外部环境感知减少,眼部疲劳丧失,从而致使眨眼的频次减少。

2.听觉缩小。当受教育者的沉浸状态加深到感官沉浸时,其对外部干扰信息的感知会减少,而这一现象是由听觉的缩小所产生的。正常情况下,人的听觉能够涉及大范围的声音,如窗外的鸟鸣、汽车的鸣笛等等。但当人的身心进入到沉浸的状态,其听觉会不自觉地过滤掉与本身活动无关的信息,专注于当前的教育内容当中。这就导致听觉一方面在忽略与活动无关的信息,一方面在自动扩大与活动相关的内容,在听觉缩小的前提下,受教育者受外界干扰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少,从而推动受教育者向更高一级的沉浸过渡。

(三)大脑沉浸:行为、意识

大脑沉浸是指大脑在意识上全然认为主体处于另一世界当中,而这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区分,是感官沉浸的最高级别,也是“沉浸”的第三层次。自我意识的丧失是受教育者进入大脑沉浸的开始。而在意识的潜在指导下,受教育者的行为也呈现出自觉的状态以达到沉浸的最高境界。

1.意识丧失。自我意识的丧失是指主体意识在一定时间内上转移到另一虚拟主体身上,并以此继续进行思考行动。在自我意识丧失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会产生时间失真感、虚拟现实感。时间失真感是指当受教育者沉浸于教育活动时,其对时间的感知大幅度减弱,从而忘却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失真的错觉。而虚拟现实感是指主体对虚拟场景所产生的真实感受,这种虚拟的现实感直逼现实世界给人带来的真实感受。这一虚拟现实感大多产生于元宇宙当中,现代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高度还原教育者所需要的每一教育场景。比如,古今人物的对话、长征途中的艰辛等等。而对于这两种感受的判断,教育者需要通过课后观察受教育者的言语举止做出。

2.行为自觉。行为自觉是指主体看似不经意的或潜在的动作都受到情感的影响,是在情感体验控制下的行为体现。行为自觉更多体现在沉浸的最高层次——大脑沉浸当中。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活动进展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情感高峰时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动作是受当时的情感所支配的。比如,振臂高呼的青年、潸然泪下的群众。此外,受教育者在参与某一主题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其教育效果也呈现在日常行为举止当中。这些都是教育者通过直观观察而做出的沉浸判断量度。

三、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别区分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沉浸”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借助现代社会各种教育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度教育。教育者明确各类载体是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以下将从不同的教育载体对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类别区分,分别为以活动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活动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同时也是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游戏、学习和劳动是人的活动基本形式。”[7]一般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三类活动分别运用于人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打破这一规定,实现不同发展阶段活动载体的有机融合。根据活动的基本形式将其分为游戏、学习、劳动三类活动载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