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依据的哲学反思

作者: 王升臻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本质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演进,有助于化解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理论争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矛盾视角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1-004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1.008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初期,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鲜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特殊社会活动,其理论与实践的存在是一种公设。21世纪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研究的不断完善,学界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展开探讨,并出版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探本》《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等专著。2014年到2015年,王升臻与何祥林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的问题,在《思想教育研究》《湖北社会科学》杂志上展开了学术对话,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纵观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大多以某一人类社会政治形态的产生,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依据。虽然该研究视角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即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作为依据,如以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的政治意识觉醒程度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由此,便出现以“广义政治发生论”“阶级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为例的学术争论。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视角出发,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之间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有助于化解当前的理论分歧。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依据的理论分歧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依据的探讨主要有“阶级政治发生论”“广义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三种观点。其中,“阶级政治发生论”受学界广泛认可。

第一,“阶级政治发生论”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集团为实现自身政治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阶级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实现统治阶级目的和维护其阶级利益的一种手段。“没有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就没有相应的思想统治活动,也就没有维护和实现这种思想统治进而实现政治统治和根本利益的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可以说,“正是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正式产生”[2]。

第二,“广义政治发生论”观点认为,政治有“广义政治”和“狭义政治”之分。“狭义政治”主要是指自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阶级政治事实;“广义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所发生的政治事实,即政治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广义政治”看,“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就一直存在”[3]。

第三,“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意识形态政治发生高度一致,意识形态政治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前提。“只有到了人的主体性原则获得确立的时代,人的理性才可能也才有能力反思政治认识与政治利益之间的关系,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才真正开始自己的历史”[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为主要政治实践内容的政治形态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政治,它产生于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的近现代”[5]。

“阶级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的相同之处在于,双方都赞成把自觉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完整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排斥自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分歧是,“阶级政治发生论”以国家和阶级的产生,即一定社会群体政治意识的自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依据和标志。“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则批评“阶级政治发生论”把“政治的意识的起源混同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针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政治实践活动——意识的政治——的历史起源”[6]。“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把一定社会个体政治意识的自觉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依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意识形态政治”[7]。

“广义政治发生论”与“阶级政治发生论”“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之间争论的关键在于自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广义政治发生论”认为,虽然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自觉性,还处于自发形态,但自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阶级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则认为,原始社会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精神生产活动、教育活动始终带有“前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色彩。也就是说,原始社会没有完整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骆永廷教授等人提出,“原始社会的政治活动不具有阶级性,原始社会的政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以国家政权为根本的政治。在这种政治活动中,自觉、系统、理论化的意识形态还没有产生。人们意识的形成、传播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自发的诸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宗教活动等象征仪式上,也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形态”[8]。

“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的提出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但这里存在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澄清。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是否具有内在联系,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是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发展而来?二是如果我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发展而来,那么,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否发生过实质性变化?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永恒的还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阶级政治发生论”“广义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之间产生学术争论的根源在于,他们各自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判断依据,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之间的内在统一。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才能化解当前学界的理论分歧。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之间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且事物的本质只能存在于自身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之中。否定一个事物存在的那个“他物”,最初并不是这个事物以外的什么东西,而是这个事物本质自身中的构成要素,即它自身内部的否定的因素。列宁曾说过,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9]。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事物的矛盾与事物的本质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毛泽东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例如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10]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就是其本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即科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就能够科学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1]。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认识虽然取得一定共识,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之间内在逻辑的理解上存在分歧。“阶级政治发生论”者过于重视“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者则抓住一定社会“人们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二者都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绝对地对立起来,各自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一方的政治意识是否成熟或自觉为依据,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而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互动的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理论研究产生观点上的歧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否认事物之间的对立,把事物看成绝对的同一,那就势必要否认事物能够发生质的变化。同样,如果否认了对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取消了事物向另外一事物的转化,也不可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其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前提和关键。

首先,矛盾双方内在同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由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所构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前提。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社会也是人的社会,是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个人,社会也不复存在。个人与社会的这种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一方面,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建立在人们思想品德水平基础之上,忽视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吸收、相互转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会向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与此同时,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也会不断地吸收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中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相互吸收与相互转化,才能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演变。

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不断变化,并造成矛盾双方之间力量发展的不均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推动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决定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一般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完全一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并慢慢地开始提出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要适应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与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的互动中,不断地从自发走向自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使双方的力量对比由平衡逐渐走向不平衡,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本动力。

最后,矛盾双方的特定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特殊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是矛盾存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一定的和谐状态,但是和谐并不是说矛盾是绝对同一的,而是说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是正确处理矛盾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并非都是从矛盾双方激烈的斗争开始,也可以是从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开始,从平衡逐渐走向不平衡。在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处于一种自发的和谐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因此,科学理解矛盾的和谐状态,也是科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但遗憾的是,学者们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互动的视角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而是各自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是否走向成熟为依据,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从而导致学术争议不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