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展望
作者: 汤秋丽[摘 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创造性的改革和发展。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以增加数量、缩小差距为任务的需要发展,以追求质与量的协调为特征的巩固发展,以全面优化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3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渐进性特征。在渐进主义模型视角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演变逻辑呈现出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政策内容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政策演变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等显著特征。在遵循渐进主义模型的按部就班、稳中求变和积小成大三个原则下,展望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以期为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改革开放;研究生教育政策;渐进主义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1-013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1.02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辉煌灿烂的改革和发展,已累计培养了1 000多万硕士和博士,从1949年的在学人数629人突破到2020年的300多万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研究生教育政策。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着监督管理不透明、政策落实不到位、研究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鉴于研究生教育政策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导向和调节作用,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渐进主义模型视角下,笔者总结和归纳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特征,探讨和分析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渐进发展逻辑,预测和展望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渐进主义模型的理论阐述及其适用性
渐进主义模型(Charles Lindblom)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之一,是由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教授于1959年在批评理性主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认为,完全理想的公共政策是不现实的,政策制定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不断调试和变迁的过程[1]。渐进主义模型主要包含3个特征,一是政策在制定和变迁中要以现行的政策为基础,要继续兑现以往政策所做出的相关承诺,不能另起炉灶,政策要有连贯性;二是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现行政策的不足以实现新政策的制定;三是使用渐进主义模型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和矛盾,也可以很好地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减少利益冲突[2]。
我国大多数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呈现出明显的渐进性特征,与此同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渐进推进、不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是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运用渐进主义模型来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变迁是符合实际需求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以增加数量、缩小差距为任务的需要发展阶段(1978-1998年)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科研水平与国外相差较大,高层次专门型人才寥寥无几,这对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197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这一政策文件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开始关心和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1978年,我国开始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工作。据统计,全国210所高等学校、162个科研机构共录取研究生10 708人,这彰显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朝着新方向而不断发展。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重点指出,要在8年内累计培养出研究生8万人,这就需要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要逐步增加研究生的比重,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专业研究机构也要逐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3]。这是我国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重要举措。教育部于1984年出台了《关于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二所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附件二),决定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4]。这一举措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教育部在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以推动高等学校主动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快速发展[5]。这有助于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大量培养。此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6年出台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强调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6]。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形成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学位类型并存的基本格局和丰厚化、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极大的帮助。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主要以增加研究生数量,缩短与国外科研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基本任务,处于一个需要发展的阶段。
(二)以追求质与量的协调为特征的巩固发展阶段(1999-2012年)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发展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在学研究生人数从1999年的233 513人增加到2012年的1 719 818人,增幅高达636%。
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日渐增长,国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生质量的培养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加快提高他们的人文和科学素质[7]。自此,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开始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均衡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生教育由不均衡转向均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形成了积极推进改革和探索,分类进行指导和按需进行建设,实施素质教育以提升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方针[8]。这对积极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后,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推动和支持高等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以不断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9]。此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发布了《关于新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通知》(2003年)、《关于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等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这些均凸显出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聚集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来。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在数量和质量的持续发力中逐步推进,呈现出规模与质量并重、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主要特征,以追求质与量的协调为主要任务,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繁荣发展。
(三)以全面优化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在“2020年构建研究生教育体系”[10]。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强调以全面优化质量为核心,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同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1]。这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予点合格评估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在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监督和保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提到,“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师德师风、学位授予等方面仍有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问题发生 ”[12]。这标志着要逐步探索和构建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以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管理和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随后,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强调指出,要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13]。这一政策文件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和关键领域,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改革强调以全面提升和优化质量为核心,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走向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渐进演变分析
渐进主义模型认为,由于受到政策制定者的主观认识、情感态度等主观方面以及政策制定的各种客观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政策的制定需要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地去实现政策目标,政策制定是渐进调整、适应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决策主要靠以往经验,不能重打鼓另开张。基于渐进主义模型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呈现出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政策内容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政策演变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等显著特征。
(一)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目标来看,其政策的改革和发展都是围绕着扩大研究生数量和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可以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目标呈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显著特征。比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通过调整教育体制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等措施来不断提升和优化研究生教育质量。又如,2005年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为了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需要有效地“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新型培养模式[14]。这对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加强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再如,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着重指出,要构建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15]。这一举措为全面优化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均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政策目标,彰显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对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创造性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政策内容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内容方面,其制定和执行是在现行政策基础上进行逐步修正和调整的,政策内容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这里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2020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为例进行分析。《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研究生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求“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16]。《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求“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17] 。通过对这两个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条款进行比较和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重大变化,只是在原有的政策条款上进行了逐步调整和内容扩充。因此,通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拓展和丰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优化具有强烈的推动力,可以不断地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三)政策演变的持续性和阶段性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演变方面,其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相互衔接、相互递进的,主要包含以增加数量和缩小差距为任务的需要发展、以追求质与量的协调为特征的巩固发展、以全面优化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渐进主义模型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变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阶段性。也就是说,这3个阶段的演变是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求而渐进推进的,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不断地进行分析、评估和完善的过程。这使得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层出不穷,不断地丰富和改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地迈向新的发展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