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探析

作者: 姜检平

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探析0

[摘 要]本文以25所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数据的梳理表明: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较好的品牌知名度,但在当前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意识淡薄、力量薄弱、核心竞争力偏低、外部发展环境一般等诸多问题。今后建设过程中应采取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外部环境等措施,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进程。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2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04

自1994年私立华联学院成为省内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民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以来,至2021年6月底,广东省已有民办高校51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31.88%[1],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内现有普通民办本科高校25所,从地区分布来看,广州市15所,珠海市3所,东莞市、肇庆市各2所,中山市、佛山市、湛江市各1所;从所属类型来看,有民办普通本科高校18所,独立学院5所,职业技术大学2所。

一、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高校品牌知名度与其综合实力息息相关,综合实力愈强,其品牌知名度则愈高;反之,亦成立。当前,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全国高校中缺乏品牌知名度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272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836所,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436所[2]。近年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还是社会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各类大学主榜单排名前500名中,都难寻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的踪影。可见,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综合实力有限,品牌建设进程任重道远。

(二)在全国应用大学中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以应用指数、学术指数、声誉指数、二次评估指数等4个一级指标建构综合指数,遴选全国暂时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本科高校,每年发布全国应用大学排行榜。2018—2021年,广东省民本本科高校在此榜单上表现较好,全省有23所民办高校名列前800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列第159名),有11所高校名列前500名(见图1)[3]

(三)在全国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中有良好的品牌

以第三方大学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研究院发布的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为例,2018—2021年,广东省共有23所高校入围全国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排名前200强,有3所高校排名稳居全国前10;尤其是珠海科技学院表现抢眼,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1名(见图2)[4]

二、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升,省内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规模整体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当前,省内部分民办本科高校中的工作重心仍停留在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内涵发展、品牌战略的规划偏少,品牌建设的意识不强。

(二)品牌建设力量薄弱

囿于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力量普遍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在探索、创建关系到高校战略发展的品牌时,上至学校中高层管理者,下至广大师生员工,都对品牌建设缺乏经验和资源支持。目前,省内25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日常品牌建设工作主要归口于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或学校办公室,既没有制订专门的品牌建设规章制度,也无设立专职岗位从事品牌建设研究与实践工作,更遑论出台品牌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只是完成了VI视觉识别系统。客观地说,近3年来,在省教育厅《广东省民办学校规范达标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2019—2022年)》文件指引下,省内各民办本科高校各自相继制定了规范达标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加强了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整体而言,品牌建设力量依旧分散且较为薄弱。

(三)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偏低

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专任教师规模稳步增加,3年来净增专任教师3 631人,质量也有所提升,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占比提升了4.34%,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增长了1.13%(见表1)。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与省内本科高校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生师比、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两个指标上差距明显。可见,省内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滞后。

2.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各项建设工作的核心,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代表着大学的办学水平。2016—2020年,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获批各类省级学科47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本科专业46个,累计获批各类学科专业数93个,占全省本科高校总数的比例为6.44%(见表2)。可见,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整体学科专业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办学特色有待凝练,办学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3.人才培养质量一般。学生获奖及就业质量可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部分国赛的获奖总数来看,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表现尚可,5年间累计在8个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474项,占全省本科高校获奖总数的21.99%[5][6][7][8][9][10][11][12]。但从含金量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单项竞赛获奖情况来看,省内民办本科高校获奖数量偏少,且最高奖项仅为银奖或二等奖。就学生就业质量而言,近年来,省内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升学率在低水平徘徊,最高值也不足3%,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落比全省本科高校平均水平低200—500元(见图3、表3)。可见,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科学研究能力偏低。2018—2020年,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除科研人力资源指标占全省本科高校的比例维持在两成左右外,其余指标占比都偏低,如科研经费占全省本科高校科研总经费的比例不足4%,论文发表数比例低于10%,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比例低于1%(见表4)。由此可见,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科学研究能力较低,科研成果质量不佳,对社会的辐射有限。

(四)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一般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新法新政的陆续出台,各地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布了系列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我国民办教育的政策环境得以持续改善。但现阶段,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在学校建设用地、基本建设费用支出、贷款融资等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政策方面,无法享有与省内公办本科高校相同的待遇,这势必会导致省内民办本科高校在经营管理上面临巨大的压力,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甚至直接面临生存危机,品牌建设则无从谈起。此外,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如有人觉得民办高校因收费较高而更像是贵族学校。这些来自社会的认知偏差也不利于省内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

三、全国其他省份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有益探索

作为各类民办院校总数占有率第一名的河南省,针对省内民办院校品牌建设中存在“社会会对民办教育认识仍有偏颇”“民办教育品牌建设意识薄弱”“专业设置、基础设置与经济需求脱节”“师资结构、数量与教育不相适应”“品牌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加强民办教育认知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开展品牌维护”[13]等改进措施。四川省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策略有“通过特色专业打造品牌”“准确的品牌定位”“努力提高生源质量”“认真建设教师队伍”[14]。陈岳堂,韩盈施在《中国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国民办高校品牌建设面临的困境有“对民办高校缺乏正确的认识”“民办高校品牌定位的偏失”“缺乏完善的形象识别系统,资金来源虽多元化,但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性”“教育质量下滑,难以保证品牌效应的良性循环”“管理模式守旧”,其建设策略是“精准确立品牌定位”“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凸显办学品牌特色”“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品牌的传播”[15]

四、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强化品牌建设意识

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应以制订学校规范达标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为契机,将品牌建设作为一个专题规划纳入其“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应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来谋划品牌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决策层应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兼顾规模与质量,在品牌建设方面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二)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一方面,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应通过人员调整将校内品牌建设力量归口于某一职能部门,并赋能其品牌建设相关职责,适时设立品牌发展和运营中心。增加用人编制,增设专岗从事品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将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品牌提升计划3年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应建章立制,加强品牌领域的规章制度建设,涉及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实施、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品牌效果评估等方面,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品牌建设有章可循,驰而不息,避免人走政息的现象发生。

(三)提升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

1.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大学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经费和设备的投入,但关键在教师。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师资培育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成果,推动大学走向一流。为此,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其发展的第一要素,决策层应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学校校长应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设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博士学位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增加专任教师规模,适时降低生师比;统筹校内外各类人才计划和支持政策,突出高端人才,注重中青年优秀人才,构建一支高端引领、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提升学科专业水平。首先,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可按照“全面规划、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形成特色”的建设思路,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校内重点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学科集中,打造学科高峰,实现优势学科更强、特色学科更优。其次,对标广东省特色重点专业建设指标要求,加强校内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打造一批区域一流、省内知名的品牌专业,提高省内民办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品牌的辨识度。最后,应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把改造传统专业与培育新兴专业结合起来,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点燃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定人才培养规模,创新办学理念,构建集理想信念、知识水平、能力养成、素质提升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建设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符合国家标准、与一流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围绕着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精品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广先进教学理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大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锻造,形成“一院系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内创业园区、众创空间、双创项目,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改进评教和评学方式,提高省内民办本科高校的毕业生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