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述评

作者: 陈洪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围绕基本内涵、逻辑进路、影响因素、培育路径等问题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主体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努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试作用,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未来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研究、创新跨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态;逻辑进路;影响因素;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13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23

一、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1]。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社会心态是折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最灵敏的“晴雨表”,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更影响着高校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心态”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1990—2021年期间共发表相关论文712篇。其中最早关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始于1990年。近20年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的历史脉络大致可以总结为:1990—2011年是研究的发生期和起步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低于10篇;2012—2017年是研究的快速增长期,自2012年开始呈现直线增长态势;2018—2020年是研究的高峰期,每年发表的论文达90篇左右。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点。其中针对“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0年,在知网共检索到77篇文章。本文力图对现有研究主题进行充分梳理和把握,厘清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基本内涵、逻辑进路、影响因素、培育路径等深层次问题,为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夯实理论基础。

二、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基本内涵

“社会心态”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频频出现在我国学术界的讨论中。杨宜音较早在国内对“社会心态”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她指出:“社会心态一般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 以及社会价值取向。”[2]学界长期以来将“大学生社会心态”作为整体社会心态的一部分,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对其概念进行建构。余加宝等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在大学的折射下,所呈现出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体验与感悟所形成的情绪、认知与价值取向等特征[3];李丽娜认为,大学生社会心态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多数大学生出现的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和代表性的心理状态或精神态势[4];陈虹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涵盖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其中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其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进而影响其社会行为[5]。上述学者从产生背景、内容结构、作用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内涵。基于此,本文将大学生社会心态界定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弥散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社会心境状态或精神态势,涵盖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取向、社会行为意向等方面。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探究重点和目的都指向“培育”。俞国良认为,社会心态培育可以理解为社会心态的养成、教育和引导,即将不良的社会心态转变为良好的社会心态的过程[6];马光焱认为,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针对大学生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等,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和教育[7] 。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蕴涵积极正向性的基本要求,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现实面向,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重要的教育环节。正是由于社会心态反映的是某一群体基于自身社会价值观而对社会现实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反应,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其社会心态培育对于“扣好第一粒扣子”至为重要。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逻辑进路

1.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就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提出明确要求。当前,社会心态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中不可忽视的新要素,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8]。周宏认为,德育的进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的存在构成了德育实践进行的重要现实语境[9];王军认为,社会心态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展现的宏观视野、整体关切、理论旨趣高度契合,因而可以成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范畴,将有利于提升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0];许佳佳认为,社会心态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方位体现,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的必然要求[11]。上述学者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本质、育人效果以及时代特征等方面,充分论证了加强社会心态培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可以说,培育大学生社会心态既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需要,也是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发展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的紧密结合与有机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必然路径。

2.回应和解决大学生社会心态现实问题和困惑的需要。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整体上展现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2],主要表现为成熟自信、务实进取、积极阳光和对未来充满信心[13]。但是,受到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真伪并存、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的冲刷,包括自身认知因素、情绪体验、个性特征等特定发展阶段心理特征的制约,大学生群体中仍表现出部分消极的社会心态。刘鹏等认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或多或少存在理性缺失、人际冷漠、社会危机感、“体制内”迷恋、功利主义、学习倦怠等消极社会心态[14];彭文英认为,大学生社会心态中焦虑、浮躁特征突出,不公平感增强,贫富差距让一部分大学生深感弱势,而社会诚信缺失给大学生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15];彭陈等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具体表现为政治态度积极与人际关系冷漠并存、负面情绪增多与价值取向功利化并存、竞争意识增强与焦虑浮躁心理并存[16]。事实上,“佛系文化”“丧文化”“躺平主义”等青年亚文化的网络流行,也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中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其思想道德发展的准备状态,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17]。因此,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健康社会心态,对于解决大学生群体思想层面的价值困惑和心灵层面的迷茫痛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成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心理前提。

(三)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给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带来巨大挑战。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家庭熏陶以及主体意识等内外部因素。学界从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网络媒体、家庭教养和同伴影响等诸多方面对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外在因素进行剖析,这里重点阐述前3大因素。

由于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折射,是“属于较感性、表层化的情绪表征,其内涵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生活及时、动态的再现”[18],因此,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首要因素。彭陈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旧矛盾和冲突的出现与激化存在解决不到位的问题,这也将导致当代青年容易产生负面的社会心态[19]。文化存在是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中的人”的重要特征,因此,社会文化思潮必然对个体的社会心态产生显著影响。郑凯元认为,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心态、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和民粹主义心态等消极政治社会心态[20];胡玉宁等认为,过分重视和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浮躁之气盛行,导致了青年产生诚信缺失、理想淡化、享乐拜金、仇富心理的纠结与炫富心理的追捧、“体制内”工作的盲目热情与低层次工作的不屑一顾等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良心态[21]。互联网是信息化时代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重要场域,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虚拟性、互动性、感染性、流行性等显著特征,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在短时期造成某一社会心态的迅速传播。李伟认为,媒体变革深刻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时代处境,新媒体语境下面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消解、传统价值观宣传教育模式的困境以及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病理化”倾向等现实挑战[22];萧子扬等认为,“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从“废柴”向“葛优躺”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群体中消极、颓废的社会心态正在不断蔓延[23]。概而言之,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多方交织形成一个复杂多元、迷惑多变的舆论场和思想场,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和社会心态调适带来巨大影响。

2.内部主体因素给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带来关键制约。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因素是制约社会心态培育效果的根本原因,总体上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以及社会价值观等主要层面。刘丽莉等指出,当前大学生消极负面心态的出现,主要受“社会认知层面的偏差化、社会情绪层面的感性化、价值观念层面的多元化、行为倾向层面的偏激化”等多重因素制约[24]。事实上,“社会价值—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意向”这一内部关系链正揭示了社会心态形成的内在机制。杨宜音将社会心态的心理层次由表及里界定为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及社会价值取向[25],可以说,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相互映射奠定了群体社会心态的底色。因此,社会价值观是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行为倾向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26]。除此以外,大学生在社会认知方面的局限和偏差也是不良社会心态形成的重要内因。彭陈等认为,大学生群体往往按照个人狭隘的经验和喜好进行是非判断和事情的解决,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不平与利益诱惑,时常会陷入纠结和挫败心理不能自拔[27]。再者,大学生处于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和自我同一性危机,从而导致情绪上的易感性、负面性和波动性。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会加剧其对社会现实产生片面性、偏激性乃至极端化的情绪体验,同时,长期的社会认知偏差和社会价值观偏离也会以负面性社会情绪的方式爆发出来,三者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大学生消极社会心态的蔓延。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过程中要加强培育机制的探讨,不仅要从外部环境出发优化培育的“苗圃”,更要从内部要素出发改良培育的“种子”,通过发掘心理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