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由与尊严的人类教育蓝图:斯金纳行为主义理念背景下的教育文化设计探析

作者: 卢建筠 崔岐恩 卢祖琴

[摘 要]基于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设计思想对于教育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超越自由与尊严的教育文化要求在目标上鼓励教育参与者努力挣脱现实的束缚,追寻自己充实的教育人生梦想,创造专属自己的人生精彩故事;要求从课程内容上不断拓展学习资源,持续减少教育资源的匮乏,促进教育公平;还要不断改善评价,摆脱低级简单评价,提升评价层次,增加评价的丰富性。超越尊严导向的教育文化设计的先决性要求尽量减少损害尊严的负强化,不断改善强化的方式,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参与者要持续地改善受教育者成长的环境,提升环境中的自由和丰富程度,创造教育的“桃花源”。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超越自由与尊严;教育文化设计;改善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4-000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4.002

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代宗师,斯金纳也坚持从外显行为的变化来了解机体内部。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显然比从前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有着重大的进步,因为这里毕竟开始出现了机体的主动性,虽然其基本观点仍然是以行为为基本研究对象的。而在其学术生涯后期,为了应对人们“小白鼠心理学”的嘲讽与质疑,斯金纳开始直接关注真实的人类社会,并提出了社会文化设计的想法,其基本的假设就是抛弃了传统人文社会研究中的“自主人”概念,重视环境对于人形成的作用,并提出了“他主人”的概念。笔者认为,这种文化设计思想概括地提炼出了重视环境文化设计的理论,并认为只有重视他主人的社会理论,人类才能真正前进,因为“一切控制都是由环境实施的,因此,我们要为之努力的是设计更好的环境而非更好的人”[1]。即要从人治的目标明确性转向环境的温和作用,“只有采取温和的非消极控制形式,自主人的自由与尊严似乎才能得到保障”[2]。也就是说,要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条件作用,促使教育参与者通过把外部期望转化为内部要求的方式,来发挥内部动机的作用。可见,基于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自由与尊严其实都不是什么高贵神秘的东西,相反,这些都是对环境的服从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追求教育自由的核心就是摆脱不利和空虚;满足教育尊严就是要给予教育参与者有力的强化。一言以蔽之,教育参与者冲破教育的束缚、获得教育自由之后,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强化的满足。

一、超越自由导向的教育文化设计特点

斯金纳认为,自由不是传统的为所欲为,而是对负强化物的摆脱,诸如排名类的隐私披露、体罚、严酷、恐惧、匮乏、羞辱、藐视等。因而可以说,需要超越自由的教育因素很多,所以我们才要批判现实,然后才能找到光明的目标。正如斯金纳所说的,“人类为自由奋斗,不是由于人有要自由的意志,而是由于人这种有机体所特有的行为过程所决定的,这种特性的主要效能在于躲避或逃脱环境中的所谓的‘不利的’特征”[3]。超越自由导向的教育文化设计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特点。

(一)从教育目标上要努力挣脱现实的束缚

斯金纳认为,无聊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甚至对于动物也不例外,“动物园中关在笼内的狮子得到了良好饲养,享有充分安全,但它的行为表现却与野外饱餐了一顿的狮子完全不同;它和关在疯人院中的人一样面临着最严峻的问题——无聊”[4]。人们之所以要追求自由,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是人们需要摆脱人生空虚、无聊。人类为什么要受教育呢?因为我们需要超越现实,超越自己。而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或人生追求,这样的事情才可能长久、才能具有永恒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希望、才能持久,正如老子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所以,我们就要追寻自己充实的教育人生梦想,创造专属自己的人生精彩故事。在教育现实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中心,也会产生深深的无聊感。其实,教师亦然。一个教师不学习而只是重复性地教书,很快就会体会到无聊的,自然也会产生职业倦怠。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有恒产者才有恒心”的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辉。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也是有助于充实教育参与者的生活,摆脱无聊,找到目标与兴趣焦点,从而有可能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为了实现这个超越自由的教育文化的目标,也就需要教育做出一定的反应。首先,教育者和家长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要构筑自己的教育梦想。有了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教育的支点,也就是世界的参考系基点。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是有助于教育参与者理解和批判教育现实。因为既然自由是对不自由的摆脱,那么就有必要深刻认识什么是不自由的、什么不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什么是可以改善和超越的、什么是虚伪和丑恶的。可见,批判是建设的前提,批判未必就是不热爱,反而可能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和理性评价。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理想就是要培养理想的人类成员,就是要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前进,从必然王国奔向人类理想的自由王国。斯金纳本来就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家,而他之所以要跨界探讨社会改造问题,就是出于他对人类理想国的梦想。他的初衷大致如此:“设计一个更美好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让最有强化力或者可能最有强化力的因素发挥作用,因此,这一世界肯定将得到未来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的喜爱”[5]。叔本华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生的幸福并非快乐,而只是免于痛苦的折磨。以此来看,如果能摆脱不利影响,则这样的教育人生就是幸福的。其次,我们的学校要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多样化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选择和追求自己的未来道路,包括多样化的专业和职业、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这也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注重培育学生的兴趣,努力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坚持多样化的评价标准,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贯彻到位。笔者听过一节高中物理课,授课者张老师出色的物理实验设计、制作水平和丰富内容令课堂精彩不断,组合拳式的有趣物理实验让全体学生和听课者都被其深深吸引。当时一个听课的资深教师评论道:“这才是真正的探索性课堂。”

(二)从课程内容上要不断拓展自主学习的资源

我们只有持续减少教育资源的匮乏,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因为现实总是有限的,无论表现在人际资源上,还是表现在人类浩如烟海般的远远超出课程内容的书籍上,特别是信息时代的电子资源上。当然,还有很多地方,如等级森严的学校差别,更不用说无穷无尽的家庭差异了。所以,摆脱目前的不利局限因素影响是追求自由与超越教育的基本选择。这里就要求我们妥善地处理有限的课内知识与无限的课外资源之间的关系,要鼓励学生向时代学习,向古今中外的贤者学习,敢于反思当代过分实用的导向,敢于坚持教育本身的原则,以学习特别是自由学习作为教育的核心,包括黑洞、引力波、人工智能等当代前沿探索都可以成为学习餐桌上的佳肴。

(三)从课程评价上要不断改善评价,摆脱低级简单评价

评价是教育的导向,也可以说是最有制约性力量的教育手段。真正地推进教育进步,必须建立在评价进步的基础上。要摆脱低级评价,就要鼓励自主评价,听从内心的声音,培育自由且强大的心灵,降低他人评价的权重,重视培育自己的想象力,发挥个性化评价的导向功能,从而增加生命体验的内涵,感受生命的意义。另外,还要发挥家庭的支持性功能,正如俗话所说的,“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庭的支持是人生力量的根本来源。一个温暖、宽容、民主、理性、有文化的家庭,无疑对于一个人的终身成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更是个体成长环境重要的现实存在,学校应该发展包容性评价,要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不是那种粗暴的排名,我们要警惕应试教育把本来是隐秘生长的教育变成赤裸裸的可视化教育。所以,学校需要不断改善评价机制,废除或者至少降低统一考试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就极力反对统一考试,坚持认为“所有用来考察单个学生情况为基本目的的外部考试制度,都不可能有效,而只能造成教育的浪费”[6]。甚至我们还可以重视游离目标评价,提倡柔性教育,以减少负面刺激对学生的伤害,如此才能奔向教育乐土,最终也才能实现人生潜能。为什么中国普遍热衷于学校排名、学生排名?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制的过分行政化,大学和基础教育都需要去行政化,因为所有的教育都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如果说教育体制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么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教室的改变就不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启示就是小步子原则的奇效,这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看到了微小的持续改变的力量。

当然,要真正地追求教育的自由与真谛,我们不但要摆脱不利刺激,更要追求满足有利刺激,真正增强进步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朝着超越尊严的方向努力。

二、超越尊严导向的教育文化设计内涵

(一)尽量减少损害尊严的负强化

负强化物的存在是追求自由的动力,因为“负强化物是有机体要‘摆脱’的东西”[7],从教育现实来看,竞争已经成为教育的本源性动力,甚至演变为恶性竞争。考试排名,自然是最基本的竞争方式,不但班级排名,而且有年级排名,甚至学校与地区之间也有排名。如此激烈的学习竞争,自然会导致结果导向的学习,导致记忆与训练取代了理解和探索,也必然会损害学习过程的丰富和快乐。分数排名也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敌视,造成相互伤害。不少学校甚至通过考试排名而分班或再分班,有的班级还通过排名来安排选择座位,更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排斥、紧张和恶化。有些大型的中学,一个年级就有四五十个班级之多,两千多名学生参加排名。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情景。如此残酷紧张的人际关系必然伤害儿童正常的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培育出“弱敏感性”的特质,有点儿类似反应迟钝,就是不能对外界的看法太敏感。而这种弱敏感性也是要在12周岁之前发展起来的。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势必左顾右盼,更关心他人,却迷失了自己。另外,成绩排名也导致标签效应的持久发酵,影响学生正常的自我认知,造成自我矮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8周岁以下的都是儿童,基本涵盖了全程的基础教育。这些少男少女处于生命最旺盛的时期,正是了解世界,培育对世界的热情、对人生的向往,享受世界的精彩,探寻自己未来之路,构筑人生梦想的黄金年华,但所有这些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却在应试排名的摧残下变成了一路的花果飘零,童年的初心沦落为一地鸡毛。过度排名也导致了为了成绩而不顾一切的后果。大家蜂拥奔向传统的优质大学,而职业教育受到歧视,动手能力不被重视,这样不但造就了大量眼高手低的失业大军,也使得我们的产业严重缺乏高级技术工人,精密高端制造业严重滞后。而且,仅仅学习考试的知识,必然就要脱离丰富多彩、激流壮观的伟大时代,也与信息时代有助于造就强大的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和多种选择机会的个体的大趋势相悖。

所以,我们不但要努力超越现实,摆脱不利因素,也要学会在现实中增加获得追求梦想的力量。当然,从根本意义上说,正强化才能给人以更多幸福的感觉。

(二)不断改善强化的方式,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教育强化是保持尊严的基本方式,也是保障教育动力的基本条件。但是,如何才能更有效、更持久地促进教育良性进步?这的确是摆在全球教育人士面前的重大挑战。笔者认为,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心理学的原则,不断提升教育强化的层次。

首先,超越尊严的教育应该顺从人性变化的时代趋势,从刚性强化转向柔性强化。这里所谓的刚性强化,其实就是相对具体的重视外部与他律强化方式,比如直接的、物质的、即时的强化,分数排名的强化也可以归入这一类,也就是不那么文明的、缺乏人性内涵的、不考虑隐私与尊严的、相对传统的强化方式。这种强化方式非常普遍,可以说是相对低级的,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而柔性强化,则是相对抽象的、注重精神因素的、富有人性的、重视内部与自律的强化方式,比如想象的快乐、情感的享受、探索的乐趣,可见这就是一种柔性的、相对间接的、重视远期与延迟效果的、重视部分强化和素质导向的强化机制。不文明的教育往往也是过分功利的,也是没有人性的和没有持续能力的,当然也是没有创造性的。东亚地区教育很多都有这类色彩,如补习学校大有市场,“虎妈”“狼爸”的父母角色就是其中的典型。儿童本来应该拥有的快乐时代充满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导致自由丰富的健康人格被功利教育所摧残,而生命力匮乏也不再鲜见,最终的结果是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了“考生”。可欧美澳等发达地区的教育,往往更重视生命力的培育,重视潜能、创造力、想象力和健康人格的生长,于是其教育强化方式就显得自然、柔和,甚至目标游离评价也可以大行其道,而结果则是后来者居上。可见,教育的强化方法必须持续进步才能适应人性的要求,也才能接近心理及生理科学对人性真谛的探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