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向

作者: 侯月明

[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三全育人”对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三全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不强、育人过程之间的衔接性不足、育人方位间的联系较弱等困境。要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就要做到:构建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全员育人;建立有序衔接的教育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建立多方联动的教育框架,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有序衔接;多方联动

[中图分类号]G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4-007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4.013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不仅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才”的方面有所突破,更要在“德”的培养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然而在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主体、体系内外仍存在诸多未能充分适应的问题”[2],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清晰、重视程度不够等挑战。因此,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是当前全面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紧迫任务。“三全育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3],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因此,立足新时代,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思考和审视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廓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寻找突破的方向,有利于为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供借鉴。

一、“三全育人”对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三全育人”不仅是对研究生育人理念的变革,同时也是对其育人方式的重要革新,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有效推动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同时更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三全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要求

“三全育人”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的全局思考”[5]。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目标指向“立德树人”,根本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6]。可以说,“三全育人”不仅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指导性方针,也是其具体活动实施的实践性策略,它指明了高校研究生开展立德树人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指向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研究生培养的根本在于立德,也就是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更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更要把立德树人渗透到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相比于知识和能力而言,价值塑造更重要;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即是进行价值的塑造,同时,在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合理融入价值塑造的内容和元素[7]。也就是说,“三全育人”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出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进而有效提升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

(二)“三全育人”是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研究生教育位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顶端,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实施途径。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一些工作条件的保障建设不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还存在断点现象[8] 。“三全育人”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过程。在遵循研究生成长和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摒弃传统的以“成绩为王”的思想痼疾,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实现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三全育人”顺应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三全育人”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可以说,新时代给青年一代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方面的多重挑战。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消解不良社会思潮对研究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需求。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只有家国情怀的价值归属深植于青年一代的心灵中,他们的生命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这不仅是中国历代爱国志士的人文信仰,更是国人对价值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是研究生德性培养的最高层次”[9]。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研究生的高尚品德,使其成长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三全育人”强调的是综合育人的效果,然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不强、育人过程之间的衔接不够以及育人方位间的互联较弱等问题,尚未形成“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好局面和强大育人合力,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仍有不小差距。

(一)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不强

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导师、辅导员是承担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10],他们共同构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师资力量。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存在着责任模糊不清、育人主体间协同性不强、没有形成育人合力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的出现。

首先,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整体意识不足。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为学、为人方面发挥着方向指引和价值塑造的作用。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教书是传播知识、授予技能、培养人才的活动,育人是陶冶精神、塑造灵魂、培养新人的活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指导方面,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整体意识不足。

其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11]。思政课教师对研究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路径,然而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滞后,在教学中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讲清、讲透、讲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不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12]。

再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缺位。研究生辅导员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群体。然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一方面,不少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陷入大量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很少细致考查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也很少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不少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不够健全,很多研究生辅导员由一些任课教师兼任,且工作流动性比较大,这也影响了辅导员主体对研究生的育人作用。

(二)育人过程之间的衔接性不足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覆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当中,这也是“三全育人”中全过程育人的体现,是对“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高度概括。然而,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育人过程衔接不畅通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之间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差异性。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并没有明显差别,然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应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及建设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连续性不强,而且设置也不够健全。目前,多数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中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而这一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多数时间都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之中,这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不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也不佳。

(三)育人方位间的联系较弱

所谓“全方位”指的是高校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空间维度的延展性和立体性。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全方位育人要贯穿在育人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学校的一切育人资源,构建多时空、多维度的立体式协同育人格局。目前,一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并未真正有效建立。一方面,由于高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不同,各部门之间缺少协同合作的平台,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协同育人的效果较差。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较为单一,育人效果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路向

面对当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高校需要构筑主体协同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序衔接的教育系统、建立多方联动的教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切实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全员育人:着力构建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实现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全体人员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全体人员都要成为具有育人能力、育人意愿、育人情感的“教育者”,让“教育者”实现从育人个体到育人共同体的转变,让育人队伍发展壮大,增强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和凝聚力,构建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

首先,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育人作用,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导师不仅要引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要将学术研究中所秉承的追求真理的热情、开拓创新的批判精神、学术研究的社会使命等价值理念传导给学生,以此塑造学生的学术心灵,并养成良好的学术品质。同时,“基于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职责履行评价指标体系”[13],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败的关键。在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中,把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制定《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把立德树人作为导师考评的核心指标,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意识[14]。

其次,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切实发挥思政课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意识引领作用,打造高素质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师资的配备、选聘、考核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制度[15]。要保证思政课教师的数量,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师选聘方面,既要高标准,又要具有灵活性,推进思政课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制度的建立;构建责任落实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主体的胜任力,在专业课教师群体中构建一手抓专业课教学、一手抓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岗双责”制度,促其在教学中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16]。二是要激发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力。高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业务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综合素养,推动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三是构建资源整合,着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研究生思政课程。探索激励性的资源挖掘制度,设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针对研究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整理,为专业教学提供更多信息,使思政课程更贴近研究生的实际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