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毛天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时期,这不仅需要物质生产的继续积累,还需要精神生产的优化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核心层面,正是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方法论意蕴和实践路径,对于推动以伟大建党精神加强高校思政课内涵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重要性。

[关键词]建党精神;思政课;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4-007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4.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讲话中,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概括:“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 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坚定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通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精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精神的科学总结,标志着对我们党思想精神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之源,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时期,这不仅需要物质生产的继续积累,还需要精神生产的优化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核心层面,正是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方法论意蕴和实践路径,对于加强思政课内涵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32个字在内涵上分为4个层次,并且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内涵互补,相辅相成的整体,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同一、规律性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概括的是认知层面,体现出规律和方向,照耀着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到建党百年不变的初心和理想。初心和理想的坚持是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前提下。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仁人志士无不在找寻救国救民的良方。在历经了各种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这种出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从一开始就在科学认知层面上与以往的各种救国方案表现出显著的区别。坚持真理体现了科学性和规律性。坚守理想是指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的具体理想。我们党的理想区别于其他理想的关键在于:这种理想是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可以实现的理想,在理想的指引下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坚持真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出规律和方向问题,强调求是明道。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揭示规律,基于规律看清历史趋势,根据历史趋势坚定理想信念。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概括的是实践层面,体现出行动和责任,体现了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 初心和使命是问题和任务。这里使用了动词“践行”和“担当”,强调实践,强调通过行动把精神体现在实践中。初心和使命不只停留在精神领域,而且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通过实践搭建起连接此岸和彼岸的阶梯,让精神现实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实践性。只认识规律还不够,马克思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更主要的是投身实践,肩负责任有始有终地前行。这一点深切地体现在我们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建党的这一百年,也是中华民族从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我们历经了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艰难困苦和繁复挑战。从革命时期的路线问题到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从实事求是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一路正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鲜明写照。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百年风雨历程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实践性。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概括的是意志层面,体现出无畏和英勇。无畏和英勇,指的是意志,牺牲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不怕牺牲体现了为正义事业奉献的彻底性,是精神意志的顶点;而英勇是指斗争的精神状态,英勇到不怕牺牲。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什么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因为懂得,所以无畏。正因为我们懂得中华民族的辉煌和苦难,懂得人民的渴盼和期望,懂得民族的重担和希望,我们才无畏革命的艰难险阻,才无畏社会主义建设的蜿蜒曲折。所以,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还是建设改革时期的英模人物,以及新时代涌现的楷模,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强精神状态。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概括的是情感层面,体现出忠诚和立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泉,也是精神之源。而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展现了党性和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人民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忠诚和立场的问题,强调对党对人民忠贞不二的情怀。忠贞是指忠于党忠于人民。不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对党一心一意,对人民也一心一意;第二层意思是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所以是不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曾经遭遇的“苏东剧变”这一红色断崖就是背离这一点的反面教材。

综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概括的是“知”的层面,体现了求真和理想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概括的是“行”的层面,体现了实践和担当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概括的是“意”的层面,体现了奉献和斗争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概括的是“情”的层面,体现了忠诚和立场的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既是知、信,行、责,勇、毅,忠、诚理念高度结合的先进精神样态,又体现了知情意行的大循环和每一个层次的知情意行的小循环,各有侧重又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这种先进精神样态可以引领思政课内涵建设,它在理论层面上与思政课教育内容契合,目标一致,既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意义所在。而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及其具体化的精神谱系可以具体融入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同时在融入方法上还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建党精神内涵体现出的知情意行的循环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方式,理论层面的内涵建设“知”— “情”— “意”,最终也要通过实践层面的“行”体现出来。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引领高校各门思政课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合力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厚重、鲜活的教材。

(一)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

建党精神是绵延不断、向前发展的系统,只有在传承与发展中才有生命力。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5]。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中,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中,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是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力量。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密码,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更好地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二)思政课是我们党精神教育的核心平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可替代。思政课在高校的课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是知识传播和价值观弘扬的统一体,是我们党精神教育的核心平台。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性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学生而言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养成和信仰确立的精神教育。百年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要通过思政课这一精神教育平台,让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加强精神统领和精神教育。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它在内容上与高校思政课高度契合,目标上完全一致,是无形而有神的精神统领。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意蕴

思政课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学习,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注重认知性教学,相对忽视了情感性和行为性教学。其实,情感体验和行为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的影响力,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四个层次本身就是知情意行的大循环和每个层次知情意行的小循环,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性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契合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内在学习规律,可以更好地将“价值—信仰”理念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伟大建党精神意蕴深厚,内涵丰富,可以根据高校各门思政课的内容和特点,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地融合进去,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建设。融入时要充分结合,既有整体,又各有侧重地融入建党精神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一门教会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主义自觉性的课程[6]。在此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的视野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当代价值,理解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在此课的课堂讲授中,可以按照章节内容有选择地自然穿插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把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为建党精神谱系中的每一个“精神”,辅以情感和故事,通过与相关历史故事的融合来解析精神要义,从而帮助大学生理解课本相应的理论知识,深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课程[7]。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和章节时间顺序,自然穿插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认知,梳理我们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对各个不同时期的精神谱系的具象化了解中,加深对建党精神总体的把握,树立起大历史观,从而深刻感受到历史和人们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