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作者: 张忠跃

[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探索和辉煌成就的文化印证,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文化育人功能,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明晰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契合与互助逻辑的基础上,从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进而不断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资源、创新育人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5-010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5.0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1]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红色传统及其物质载体,包括革命精神、英雄模范、革命作品、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文化印证。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文化育人功能,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助力其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红色资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种类繁多、价值深邃、功能独特,具有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大意义。红色资源的利用与优势在于:通过直观现实的红色历史事实让广大青年学生亲自感知和体验,深入了解党的辉煌历史,深刻领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进而自觉主动铭记光辉历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2]。

(一)思想导向功能

当今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进入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期,容易受到社会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而呈现出思想观念混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判断失准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3]红色资源作为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积累下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铸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方面,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同时期的红色资源以物质实体形式、精神文化形式、制度形式、文学艺术形式详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光辉事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对于党的革命、建设和初期改革的历史缺乏深入的体悟,但通过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实实在在的红色资源,使青年学生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历史的温度”“红色的热度”“文化的厚度”[4],深刻了解党披荆斩棘、奋力前行的峥嵘岁月,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进而引导其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和误导,铸牢信仰之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立场。红色资源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是革命先烈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使其“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5],深度明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进而坚定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长为党的后备力量和有用人才,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榜样示范功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平凡,但往往最能激发人民向善向美,最能点燃人民心中的梦想。红色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无论是领袖人物还是普通战士和人民大众,其身上展现出来的为党分忧、为国奉献的崇高理想,相比较于机械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更能直抵和震撼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灵,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达到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一方面,红色资源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向榜样学、向前辈学、向英雄学,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红色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作风。如:井冈山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自产自销,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面对日军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以及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发动广大军民掀起大生产运动,谱写了革命战争史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等等。青年学生通过参观革命遗址,体验革命生活,能够深入了解前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事迹,深刻体悟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6],进而增强其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自觉形成向革命先辈看齐的意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不言放弃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帮助青年学生向榜样学、向前辈学、向英雄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7]不同时期的红色资源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如:革命时期,无数先烈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用生命换来红色江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钱学森、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英雄们,他们为早日实现国强民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为国家奉献自己,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进入新时代,涌现出张桂梅、黄文秀、张富清等时代楷模,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辞辛劳地奋战在工作一线,凝聚起报效国家的磅礴力量。这些革命英雄和道德模范等红色资源,可以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进而使红色资源成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力量源泉。

(三)凝心聚力功能

红色资源详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拼搏奋斗、艰难探索谱写的壮丽篇章,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串成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党的史诗。一方面,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学生铭记党的历史,坚守党的使命。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无数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半截皮带”的故事生动写就“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仰,“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西路军彰显了为党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从这些真实感人的红色故事中,青年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自觉明晰党的初心与使命,担负起为国奋斗、为民服务的重任,增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帮助青年学生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前进力量。当青年学生对“红色富矿”中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所展现出的红色精神自觉接受和认同后,就会自觉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使命,“引起教育对象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未来共同的认知,从而实现凝聚社会成员共识、保持政治认同的功能”[8],进而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新时代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依据

当今广大青年学生思想多元化、思维发散性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时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在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施足铸魂育人之“营养”,善用、巧用、广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巨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最终实现对青年学生“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目的。

(一)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一致

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根本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红色资源作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沉淀而成的精神财富,集中展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等精神品质,对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意义重大,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教育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学识、过硬本领的时代新人,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关键在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因此,尽管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育人形式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是两者的教育根本属性不谋而合,最终都是要实现“教育同属、教育同向、教育同促”的教育效果。

(二)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红色资源和历史吻合、与时代同行,见证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党一百年来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印证[9]。红色资源通过无数的革命遗址、丰富的馆藏文物、诸多英雄楷模故居等物质形态和红色影视作品、红色网络作品等非物质形态重现党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重大事件,并将党的百年辉煌历史相串联,详实记录了党在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4个时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舍生忘死、赴汤蹈火所做出的伟大牺牲、伟大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帮助学生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路线进行教育宣传,特别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向广大青年学生系统阐释党在不同时期的重大理论、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关键时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发挥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根本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革命斗争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进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汇聚成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红色资源侧重以实体文物和文艺形式反映党的历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以理论形式阐释党的历史,尽管教育方式的形式不同,但是两者都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奋斗史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从此层面而言教育内容呈现一致性。

(三)红色资源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实效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持续提供精神给养的现实需求。其中,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等方面作用凸显。首先,红色资源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10]。红色资源的融入会打破传统单调理论灌输模式,使教育内容更全面丰富,不断拓展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其中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触动心灵引起情感共鸣,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进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其次,红色资源本身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载体,具有其他教育载体所无法媲美的独特功能。近年来,各地都下大气力深挖红色资源,并运用新技术将其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经济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和红色展馆,通过活生生的红色文物展示和高素质的专业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润物细无声般地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达到激发青年学生如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动力。最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11]因此,要改变传统灌输说教方式,引导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走出授课“舒适区”,将育人工作尽可能由室内转移到室外,有针对性地把课本上的内容与红色资源中革命故事、事迹、人物相结合,前往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热爱,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具趣味性、现实性和渗透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