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作者: 马志国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探讨了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问题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23-001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中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跟着教师的思路发展。因此,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如何设计问题和怎样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一、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设问要有技巧,要能抓住学生的三心:“好奇心”、“好胜心”、“责任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学生的思维自然会紧紧地围绕着老师,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起学习的责任心。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必须遵循教学原则,不得背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更不能背离科学去凭主观臆造,随意发挥,信口发问,满堂问或无目的问都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

提问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一个都不能少”

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提问时应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较难的问题要求优秀学生回答,中等问题由一般学生回答,这样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不至于出现尴尬或冷场的局面。

4.“一刻都不放松”

即思维流程环环相扣,要让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的思考之中。在教《祝福》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把课文浏览一遍,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一个善良的人”、有的说“是一个老实、安分守己的人”,还有的说“是一个呆板、麻木的人”,甚至有同学说“是一个让人烦厌的人”,答案很多,我对同学们的回答都做了肯定。接着,我加重语气,郑重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哄的笑了起来,“老师,你这个问题提过了”。我笑着说:“真的问过了吗?注意我的语气,没有任何不同吗?”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之中,进一步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同学们发言之后,我再次郑重其事的对大家说:“请注意听好我的第三个问题,要注意我提问的语气。”同学们哄的又笑了,纷纷说:“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笑了,通过一个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时刻处于紧张的思考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挖掘、对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认识,课堂氛围自然也搞活了。

二、提问艺术的思路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既要掌握问的主动权,又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注意变换问的角度,善于“曲问”,故设迂回,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

1.开门见山法

这种直截了当的提问法在于检查学生基础知识,加强记忆,了解预习的情况,同时也可充分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课文《赤壁赋》时,可提问: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同学们能背一背吗?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大家?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和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很自然地进入课文角色。

2.情境启示法

语文教学重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创设新的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示其思维,使其投人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设问:假若你们是“史铁生”,会有怎样地感受?这样使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置身于当时的情境,在心理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不难理解作者那种复杂的心情了。

3.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从现象到本质昭然揭示。例如,我在讲授鲁迅的《祝福》一文时,设置了系列问题:课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怎样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和全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联系?这样提问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对比区别、求异设问法

即将相类似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我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设置问题:《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以分析国家灭亡原因为题材,两篇文章的论点是否也相同呢?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了两篇文章论述国家灭亡的不同原因,达到触类旁通解疑析理的目标,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勇于创新,在新、奇、异的基础上,问得其法,紧紧把握提问这把“金钥匙”,就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