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改 请站准位置
作者: 魏名芝摘要:教师要关注学生,需要用心去关注,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手儿高举,金口常开。只有站好自己的位置,课堂上流动的定是一个个活跃的音符。
关键词:新课改;语言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32-001
近日,笔者听了县组织的有关新课改的优质课,参赛者都是各乡校选拔的小有名气的教师。课后,在分析教学问题与遗憾的原因时,听到了这样一些声音:借班上课,学生不熟,不知道和教师配合,发言不够积极。
初听到这些话,深感怅然,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曾这么说,长时间立足于语文课堂的教师也曾这么说,已经取得一定教学成绩的教师竟也这么说。这就不由得让我们斟酌一下这些话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一些观念问题。
析症结 教学中,到底谁配合谁,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行为都要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最终才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与才能。教学中,教师的一切举措,包括问题的设计、提出、点拨、引导的方法、信息的反馈等,都以学生为中心。埋怨学生不配合,发言不够积极。实质上是“教师中心论”的思想在作怪,其思想观念是学生围绕教师转,围着教师设计的教案转,在教育观念里没有站好自己的位置。
正由于这种观念的作祟,才导致了我们走进教学中的误区:重认知而轻情感。苏联教育专家卡特金曾说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能唤醒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有的学生之所以不太喜欢语文,或是因为“不新鲜”——教学内容枯燥,或是因为“太难”——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已知”难以建立与“未知”的联系。因而又怎能让他们手儿高举,金口常开呢?
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多数学生越来越不敢说越来越不想说,越来越不会说。刚入初中时高举的小手缩起来,抬头直视的目光躲起来,大家低着头,默默地听着记着,偶尔有站着回答问题的,也是扭扭捏捏,不能启齿,或者咿呀了半天,不知所云。这里面固然有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但也绝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情感关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解症结 以上问题的出现,确实值得我们重视。尤其目前,我们教师面对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应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迅速转变观念,从重认知轻情感中走出来,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都会表现在学生的手有无高高举起,学生的眼神有无光彩,这些表现提醒我们要随时关注。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智慧。当一个学生站起来打破沉寂,第一个回答问题以后,尽管他没有对,但是立刻会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而这期间,教师并没有说一句话,正是第一个发言的学生启发了其他学生,“对呀,问题可以这样想呀。”此时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说,如果提问了两三个学生,逮不住答案就干脆自己说了,时间长了,不举手发言的队伍就会庞大起来,就会滋生学生不自信的心理,懒惰的心理,“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反正老师会给我们答案的”。一旦与这支队伍对峙,教师孤军深入,铲除教学任务大山是小事,误人子弟可就是大事了。
另外,要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师还要修炼自己的内功。
其一、授课方式要放得开。教师在课堂的位置,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固定位置——讲台,而是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可采取灵活的教法,如讨论式,合作式,鉴赏式……根据课文的不同可以开展配乐朗诵,课本剧演出,情景会话,抢答激趣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徒有形式,而是为了激活课堂,优化教法,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交流中得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密切了关系,增进了感情。
其二、要设计好课堂提问。问题是思考之源,一个好的问题,除了具有通过它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的功能外,它还具有其它更为重要的功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能促进师生交流,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学习小桔灯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穿越时空隧道,小姑娘假若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或做点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加深了对小姑娘形象的理解和对文章的把握,同时还接受了情感态度与世界观的教育,这种设想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手儿高举,一吐为快。
其三、教师的语言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一个关键。教师的语言具有魅力,必能造成活泼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感化学生的心灵,用语言粘住学生,以情动人。除了有声语言外,也可以用无声语言,即表情和配合得体的体态语言,如面带微笑,点头示意等等。正由于教师的善导,激趣,学生就会随即进入角色,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了。
总之,我们要关注学生,需要用心去关注,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手儿高举,金口常开。只有站好自己的位置,课堂上流动的定是一个个活跃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