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

作者: 王金英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在为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随意与浮躁,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52-001

一、自主:既要凸显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案例1]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第二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师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从表面上看,教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目前,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如何表达,总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式学习就用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其自流。

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

二、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案例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

母亲节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的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

在这之后,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的发言被代表取代了。

[反思]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合作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3]教学片段: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二册《三角形的外角和》

引入新课后,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出两个三角形;第二步,学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拼放在另一个角的外角上,正好重合;第三步,学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三个外角,拼放在一起,三个外角组成一个周角。

部分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共三条,余略)。

[反思]这节课基本上学生都在探索和体验,教师基本上没有讲授,没有进行分析和推理论证。然而数学知识单靠学生探究、体验就能获取吗?这样获取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吗?另外,许多学生第三个结论还未得出已经下课了,过度的探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

四、整合:数学课别变了味

[案例4]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反思]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