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力教学充满数学课堂
作者: 潘义欣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必须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53-001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现实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悟、理解新知。如,课改前我这样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师:(出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由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等等,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以上运用的是一度很盛行的“目标教学”模式。但实践证明,这种看课题想问题的“一刀切”导人,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欲望。课改后,我这样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在讲台上放三个刻度的量杯,里面分别装有20克、30克、50克水。教师用汤勺分别向3个量杯里加入2克、3克、5克糖,接着提问:如果不许用嘴尝,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再出示课前收集到的三种酒瓶上的百分数:善卷啤酒的酒精麦芽度为8%。新力啤酒酒精麦芽度为12%,新力苦瓜啤酒的酒精麦芽度为3%。问学生:你认为哪种酒最厉害?为什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增强数学体验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注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指导他们动手实践,领悟数学魅力。
以前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总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量一量课桌面、书本面、黑板面、跳绳的长度,称一称自己带来的苹果、鸡蛋、盐、味精。课堂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一到做练习时还是无法下手。为什么?因为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东西毕竟不多,学生对“米、千克”的感性知识实在太少了。因此,再次教学“米、千克”时,我用了两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把他们带到课堂外,让他们带着小皮尺、米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学生们兴趣很浓,有的量课桌、黑板、教室的长与宽,有的量教室外花坛的长与宽,走道的长与宽……
课后,学生回到家还在继续量。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比较丰富了。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知识技能得到同步发展。
三、鼓励猜想,解决数学问题
许多人都有过“猜”出数学答案的经历。其实“猜”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师!请同学们猜一猪,两个队合做,大概要多少天完成?
生1:应该是50天。(不假思索)生2:大概25天。(相加除以2)生3:不对,甲队单独做还只要20天,合做要25天吗?生4:大概12至13天。如果两个队都是甲队,那么他们合做10天就可以完成;如果两个队都是乙队,那么他们合做15天就可以完成。所以,我想应该是12天和13天之间。
师(鼓掌):这位同学讲得真精彩。正确答案到底是多少,还要请同学们想办法列式解答。
利用猜想可以发现解题思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并及时验证猜想,调整猜想,直至解决数学问题。
四、巧设悬念,启迪创造思维
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背景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出现这样的应用题:“李工程师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把一个圆形小铅球掉在一只长50分米、宽40分米、高30分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水面从原来的30分米上升到32分米,求圆形小铅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很难理解容器中水面升高的一部分还是一个长方体,其体积就是圆形铅球的体积。因此,在教学这一应用题前,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教师在讲台上放一只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一盆水、一把锁,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把锁的体积。然后让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再进行小组交流。
生1:把锁熔化后,铸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求出它的体积。(方法可取,但没有这种设备。)
生2:用橡皮泥仿制一把锁,再把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方法可以,但误差大。)
生3:我以前在语文课中学过的《曹冲称象》知道:可将锁放在天平的盘子里,再用许多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铅块放在天平的另一个盘子里,等天平平衡后,数一数铅块的个数,就可以了。(方法可以,但标准的铅块哪里找?)
生4:我从《乌鸦喝水》的故事想到:可将锁放人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看水上升多少,算出水上升的体积,就知道这把锁的体积。(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取。)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形体来计算。想出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
接着,教师宣布实验测量开始,顿时教室里出现了实验操作的热闹场面,学生很快得到了结果,再去解答应用题时,既省力又省时。这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