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法应用

作者: 钱晓峰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是以计算机操作为栽体进行学习的,而计算机的学习主要是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54-002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这恰恰又符合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以下是我这几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的任务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任务设计的实践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与生动形象。学生接受任务后,会去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学生因为背负着任务,所以会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去解决困难,学会新的知识与技能。当学生遇到尝试过而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凭着切身体会提出问题,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时已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再传授新知识给他们效果出奇的好。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知识与技能自我构建的过程。例如:在“复制与粘贴”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画一个风车,布置任务后先不进行演示,而是请学生在接受任务后自己分析与尝试操作。学生们利用本来学过的知识完成了任务,其中很多同学提出有没有更加快捷的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也就是内隐在这个任务中的这节课所要掌握的新知识点“复制与粘贴”。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复习本来的知识,而且也学习了新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上机操作,才能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光看不练是没有办法学好的。所以在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新知。例如当学生第一次上机操作时,不需跟同学多讲解windows xp的基础知识或窗口知识,而是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画图中操作,回过头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发现并提出问题时,再由浅人深的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先感性再理性的一个过程把知识学得更扎实。

二、任务驱动中任务难度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些家庭有计算机有些没有,因此他们的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常有同学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时就应该发挥同学中“大虾”的作用来帮助一些“菜鸟”或针对一些基础更差的学生就应该由老师向他们讲解更加具体的操作步骤来共同提高。例如在进行word教学中,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在家中经常写写作文,还有一部分同学从没有接触过word,这时我在任务设计时,根据对学生已有知识积累摸底调查的结果,把word教学中的几课整合到一起重新设计,把各个任务设计的很细,学生在完成了任务时:“菜鸟”仍然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去完成任务掌握新知,“大虾”们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挑着进行学习,当完成任务后再去帮助“菜鸟”一起解决共同提高。我这时对“菜鸟”更加关心,把步骤讲细问题说明,而对于这些“大虾”们,我在他们完成任务时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高手们去解决,学得更精。

三、任务设计时注意问题解决多元化

在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多元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产生更多的学习迁移。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大部分问题的解决都是多元化的,而且是普遍的。比如:在windows中关闭所有的窗口都有很多种方法;学习下载时同样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用,可以直接保存、利用上载软件……在word中保存一个文件可以用单击图标中的保存按钮,也可以单击文件菜单的中保存……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多元可以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学生得到的不只是“鱼”。而是学到了如何去“渔”。

四、任务设计时注重任务的拓展空间

在任务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现在的计算机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许多应用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同时,应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去发现,要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比如:在“插入影片和声音”一课中,开始学生都是插入书本中提供的声音,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录音软件来自己录一段声音插入;在“下载与软件的安装”一课中,我们可以在任务布置中设计让学生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来进行下载,也可以让基础好点的学生下载除书本上提供的软件以外的文件;我在“设置动画效果”一课时,在完成了书本上的任务后,尝试让学生设置一些难度稍高的动作效果,如让一个球沿路径运动,结果学生任务完成的非常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的学习,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还使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任务驱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将继续积极地研究和实践这一方法,从而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你懂得如何放牧自己的孩子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