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问题研究

作者: 肖刚 彭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高中语文课标》)的首条“基本理念”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是语文学科对育人使命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新高中语文课标》还提出,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实际教学中,目前还缺少对“个性化”的关注,“以学生为中心”容易沦为空头口号,或走向缺少教师引导的另一极端。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问题分析与语文学科特色,笔者尝试从“发挥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注重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发语文学科特色活动”“充分借助数字教育的优势”“注重教育效果的延续性”六大方面提出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问题的措施与策略,以期建设更符合顶层要求、更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语文课堂。

一、发挥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这一首要问题,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新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设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等四个任务群,通过接触经典的传统作品及革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受到深刻的熏陶与教育。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同样精选了一系列杰出的文学作品。如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中国改天换地的伟大时刻,情理兼备地回顾了来时路,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能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豪情。再以《乡土中国》进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将之设置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必读作品,能积极推动学生乃至社会理解、更新传统文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和挖掘的文化本质,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特殊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寻找我们的“根”在何处,增强文化自觉,防止文化上的虚无主义。

二、利用读写结合强化道德体验感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学科的主体活动,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道德体验感的重要路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从而在内心形成丰富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笔者在开展《屈原列传》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深刻体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品质,再让学生对比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引导学生分析前人为何评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理解司马迁在相似处境下的家国情怀、史家担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二人“同心却作不同的生死选择”进行思考,写一段发言稿。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得以深度体会屈原、司马迁两位伟大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道德体验感。

三、借助读写活动引导个性化发展

语文学科中,阅读与写作都是落实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场域。阅读方面,在课内,可以通过“课前撰写课文短评——课中分享课文短评——课后升格课文短评”的思路,引导学生生成、升格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思考;在课外,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推荐文本,进一步提高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写作方面,可以通过课文短评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借助线下、线上一体化的交流平台对个性化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反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成果。以《劝学》为例,学生既可以在阅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学习文化,也可以结合时代特色和个人的学习经验,探讨“学习”的新变化和新意义,体现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同时,《劝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当下存在的学习问题,例如“内卷”和“躺平”等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学生可以结合《劝学》中的学习理念和个人的学习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树立新时代学习中的新人形象。

四、开发语文学科特色活动

我校利用升旗礼的集中时间开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全体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形成了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风气。在所选的诵读篇目与文段中,很好地体现了所立的“大德”“公德”“私德”。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也使他们更深入地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魅力。此外,我校语文科借助《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开展“我的乡土我的国”学科特色活动,让学生围绕作品内容设计相关展演。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乡土文化感知力,培养了他们对文化现状的思考力,增强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的首要问题,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理念,还有效地升级了评价体系,转向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有利于解决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的战略问题。

五、充分借助数字教育的优势

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优势,打造育人的智慧环境,连通多样化育人渠道,扩大育人场域,为个性化教学模式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保障。本校借助AI学平台,发挥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和支撑作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学生可以借助AI学平台完成实时的个性化学习交流与分享,教师也可以及时共享学习资源,建立线上的资源库,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数字化教学平台具备即时反馈与数据化处理的能力,这一特性使得学生的反馈能够迅速转化为具体数据,从而让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及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注重教育效果的延续性

在学校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多学科的多样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也为学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促使教育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以解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战略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兼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衔接。要建立起全面、系统、长效的育人机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建设强大的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一般项目)“个性化阅读视域下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立项号:2023YQJK03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