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动力的幼儿园融合教育策略和途径探索
作者: 陈莹当前,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种种困难:幼儿园缺少专业的融合教育团队,普通教师队伍因工作量加大而有抵触情绪,普通孩子的家长因担心孩子被有特殊教育需求幼儿影响而不支持,等等。要解决这些困难,让融合教育真正在普通幼儿园落实,需要幼儿园管理者运用群体动力理论去建设自身的融合教育。
一、群体动力理论及对融合教育的价值
1.群体动力理论的基本内容。群体动力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舒茨、比昂等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自身以及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群体所带来的影响,会形成群体动力;一个有着共同社会目标的群体系统会将群体力量紧密地凝聚在一起,相互促进与制约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运作方式和方向;群体规范是群体动力的要素之一,成员不仅要互相认同,还要遵守群体制定的规则。
2.基于群体动力的融合教育。在群体动力理论指导下推进融合教育,意味着幼儿园发展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还有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而融合教育是一个丰富幼儿园发展途径的机会。融合教育的推进,也需要教师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白自己必须要为融合教育做好素质上的准备。融合教育的推进,让幼儿从小就明白并接受所有的同伴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利,而融合保障了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教育权利。
二、群体动力理论下的五大教育策略
1.同伴学习策略。幼儿园在实施融合教育时,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幼儿安排的教育课程不能以个体的特殊教育为主。因为个体特殊教育措施固然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幼儿的成长(例如特定社交、心智发展、情绪调节等)会有所帮助,但在个体融入集体、集体接纳个体的融合效果上会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普通幼儿会觉得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儿是有别于自己的奇怪孩子,没有觉得“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不同的孩子需要老师提供不同的帮助”。所以,普通幼儿园要落实融合教育,可以将班级日常教育作为有特殊教育需求幼儿的主要教育形式,使同伴学习策略效果最大化。
2.因材施教策略。以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黄惠芳老师的《多动倾向幼儿的幼小衔接活动策略》为例:班上有一个多动倾向的幼儿小杰,在集体活动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少超过3分钟。为了提升小杰在集体活动中的专注力,教师在每次的集体活动中,将他安排在第一排的正中间,以便及时关注他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式帮助和正面回应;为了帮助小杰减少对其他幼儿的干扰,教师会在活动前给他一个小软刷,让他自行刷手心满足感觉刺激需要,从而减少对同伴的小动作。针对小杰乱摆放自己的物品和班级的活动材料的问题,教师引导小杰给使用的材料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让他可按标签整理材料。因材施教还需要为有特殊教育需求幼儿设计特需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资源教室完成一些必要的辅助教育,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情况给幼儿提供系统的教育辅助。
3.全面发展策略。融合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因为其中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儿,就减少幼儿受教育的全面性。幼儿有不同发展的潜能,需要教育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例如,我们在融合教育课程内容规划上,需要满足幼儿五大领域发展需求,同时需要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4.游戏活动策略。群体动力理论需要教育兼顾集体和个体,自主游戏是比较适合的活动模式。自主游戏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孩子的帮助效果可能会远超我们的意料:在大区域游戏中,一位确诊为轻度自闭症的孩子一改不参与同伴活动的日常状态,主动加入非同班幼儿中一起玩足球游戏,融入度就像一名普通孩子。当我们以自主游戏作为幼儿园主体课程时,可以创设包括艺术创意区、沙水游戏区、建构游戏区、体能游戏区、角色游戏区等等。当然,每种区域里可支持的幼儿发展并不指向单一领域,而是会关联多个领域,例如艺术创意区就可能涵盖艺术、社会和语言三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幼儿园会根据实际环境和活动需要尽可能创设多类型的区域,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5.家园协同策略。例如,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做班级生活助教,如果家长没时间则拍摄幼儿半天生活情况,或者老师以客观记录的方式形成幼儿生活记录,让家长了解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或表现。然后,教师需要就家长看到的情况和家长进行恳切的交谈,尽量争取家园在幼儿教养问题上达成共识。
三、融合教育三大实施路径
1.建设融合教育生态环境。(1)形成融合教育群体动力,让更多的从业相关者达成教育共识;(2)激发融合教师成长内动力,为融合教育落地做好师资储备;(3)培养尊重与接纳的班级氛围,让所有的幼儿没有偏见或被歧视。
2.建设融合教育的园本课程。(1)在园本课程中增设特殊教育目标和个别化教育策略。例如,当班上有一位ADHD幼儿时,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张丹娜落实融合教育的模式是:在一日生活常规培养与班本课程开展中,加入阶段性螺旋上升式教育策略。例如,在一日生活过渡的碎片时间里,教师设置了练习生活技能的打卡活动,阶段性颁发小奖状,鼓励普通幼儿生活自理,与此同时,教师会在这些碎片时间对ADHD幼儿进行一对一指导。(2)在资源课室中完成必要的特殊融合措施。例如,幼儿园可以对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提供沙盘游戏,为有认知障碍倾向的孩子提供CCPT游戏,为有情感障碍倾向的孩子提供美术治疗,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并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找到自己舒服又健康的成长途径。
3.建设家园融合共育通道。(1)建立家长咨询机制,设置预约通道,安排有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为有育儿问题的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建议。家长咨询可以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间接减少幼儿的成长压力,能有效减少幼儿特殊教育需求的滋生。(2)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提供帮助时,教师要及时跟进了解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同步成长情况,指导家长同频教育教养。例如,一个个性开朗的幼儿,突然情绪很容易波动,不愿意与人交流,交往颇有攻击性。教师除了对幼儿在生活上更多关心,交往上更多引导外,还与幼儿父母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了该家庭因为新生儿的出生而产生的两孩教养存在问题。于是,教师对家庭提出了如何避免忽略大孩的教养建议。家长很好地执行教师的建议后,该幼儿逐渐又恢复了开朗活泼的样子。
【注:本文系广东省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3-6岁多动症儿童班本融合课程”(立项编号:2022tsjyjpkc25)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