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作者: 黄少秋

一、偏远山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方面。1.安全意识不高。偏远山区学校专科毕业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部分教师安全意识薄弱,未能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摸清健康状况。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患有阻碍正常开展体育运动的各种疾病——心脏病、骨折史、先天性运动障碍等。如果让这些学生与健康学生一起参加相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2.对学生运动服装检查不充分。一些学生穿着随意、衣服窄小且没弹性、不合身甚至穿上牛仔裤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服装,甚至个别学生穿上凉鞋或拖鞋参加上体育课,极容易导致摔倒、跌伤、关节扭伤等情况出现。3.课前教学准备不足。偏远山区小学体育专业教师少,平时教研不足,集体备课也极少。课前准备不充分,有些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学内容超过新课标要求。此外,家长普遍只关注语、数、英等文化课成绩,忽视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4.课前准备活动不够充分。课前的准备运动对于预防学生运动损伤至关重要,准备运动包括一般性准备运动和专门性准备运动,后者能充分激活人体相关肌肉、关节和身体系统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内容。因此,合理安排准备运动是保障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1.对运动伤害事故的认知不足。譬如上下肢体肌肉力量和耐力性发展不平衡,也容易引发运动伤害事故。跳远时起跳退的用力点不正确,而使身体摔倒可引起半月板伤害事故。2.身体素质参差不齐。3.技术动作掌握不正确。部分学生在学习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时,对基本技术要领理解不到位、不准确,导致动作与人体结构功能及运动力学原理不符,极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例如,在篮球传接球练习中,因手形不正确而造成手指扭挫伤。4.第三方的过错, 会导致运动损伤。例如,有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可能无意间在跑步时推搡其他人或伸腿绊人,也会造成意外伤害。5.安全保护与帮助的措施不当。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些运动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认识不足,对某些难度较大且复杂的运动项目,缺乏应有的保护和帮助的措施和方法,也会导致学生受意外的伤害。

(三)其他原因。气候条件的变化也容易导致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如春季潮湿易引起身体疲劳,夏季炎热容易中暑,冬季寒冷则易引发抽筋、关节扭伤、肌肉冻伤或韧带拉伤等问题。

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预防运动损伤的策略

(一)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教师要有加强安全教育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课前要认真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安全教育的内容,关注体质较弱、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及时排查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安全隐患。

(二)建立规范的课堂常规,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学生上课必须有合适着装、避免携带尖、硬物品等,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激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

(三)保持优良的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目标和原则组织教学,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避免推搡、打闹等危险行为。

(四)合理安排上课场地与器材。教师应合理使用运动场地,及时清除外部环境因素,排除可能造成损伤的场地隐患。同时,体育器材的摆放和使用也要特别讲究,避免学生因器材管理不当而受到伤害。

(五)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应及时发现、疏导学生恐惧体育运动的心理,营造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六)合理安排运动项目。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运动水平和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和适当运动量,避免局部肌肉负荷过大,引发运动损伤。

(七)掌握好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体育教师要充分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和准确的示范动作。例如,在耐力长跑等运动项目中,教师应重点强调步频与呼吸、摆臂与前跨、后登等关键技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健康保健指导。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关注患有疾病的学生,强化医学观察,做好自我保健工作,预防运动损伤,做到防患于未然。

责任编辑 邱 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