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场域识字教学初探

作者: 秦政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第一学段(1~2年级)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一千六百个。新版统编教材识字内容的编排不仅沿袭、发展了传统教材的优点,还充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及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凸显了母语教学的价值取向,给我们的教学实践以明确的指引。立足于课标要求,借助我校汉字博物馆场馆内不同的汉字文化主题,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汉字蕴含的中华文明智慧。在场域中巧识字、趣识字、多识字,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则作为辅助者协助学生探究学习。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不同学科知识在汉字学习中的实践与运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的同时,树立对中华文化的深厚自信。

一、幼小衔接识字教学现存问题

(一)忽略学情

分析当下学龄前学生受教育情况,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家长有超前学习的安排,还有部分幼儿园开设的语文识字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认写一体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识字能力参差不齐。当学生进入一年级面对1000多个陌生的汉字,继续接受读写机械识字的压力,只会让学生们产生怕识字,厌学习的心理。从识字教育本身看,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多变,有的字笔画也不少,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识字量又大大增加。改版后的教材更是把拼音学习放在了识字教学之后,虽然避免了拼音学习与相类似的英文字母学习混淆,但这对学生们掌握识字学习又增加了一大难度,没有拼音作为辅助的工具,识字认字会变得比较抽象,对学生的记忆力和辨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衔接意识,为识字教学的繁琐和学生识字兴趣不高而困扰,没有坚持儿童本位,以儿童被动学习为主导,没有创设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仍然以认字写字为主要教学目的,只求量变没得到质变。课堂缺乏兴趣培养和方法指导,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汉字符号化,识字方法以机械记忆为主,忽略了汉字根源文化渗透。

(三)忽视运用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字和用字相结合。”目前,低年级识字教学流行集中识字、快乐识字、借助拼音识字,大部分认主张快速扩张识字量,在阅读中检验识字效果,忽略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尽管够简单运用起来,但文化字理、内涵的渗透不深。

二、提高识字有效性策略

(一)学段性识字情况分析——让衔接真实起来

翻看一年级语文课本生字表或者走进场馆让学生们认读,看看自己一年级的识字情况,并做好记录。学生的识字情况分析可以让老师知道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困难点在哪里,还可以让学生知道一年级的我们是需要大量识字的,这样才能读课文、才能走进场馆了解更多文化。在有目标和方向的情况下去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是生本的,而不是师本的、本本的,更不能为考本服务,我们深入思考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重视场域识字教学方法研究——让衔接专业起来

依托场馆的识字教学是需要老师们有大局观和整体构架。按照场馆的设列找寻到规律设定主题,在各个主题部分中去认识汉字,学习汉字,了解文化和表达想法。再加上一年级新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我们会采取有趣、有效的场馆识字教学的方法。会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搭建支架或者是设定项目的方式,让小组学生在探究中去完成识字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当堂小组评价。

(三)构建场域识字教学模式——让衔接有趣起来

场域识字教学依托场馆的设列和历史文脉等,老师们在大局观和整体观的构建后,大致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板块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故事化教学和融入沉浸式教学。利用学校汉字博物馆的资源,组织小导游介绍博物馆,场内不同主题区域的文化主题都是学生学习的能量场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汉字文化,浸润每一个汉字蕴含的中华文明智慧。又如,学校可以借助各类场馆资源,让学生拍摄与场景相关的汉字讲解短视频,述说汉字的由来,讲解汉字的意蕴,让知识的习得更深刻,让知识的传播更有趣。

(四)基于场域识字教学的课程开发——让衔接个性起来

场馆活动课程是个很好的途径,通过教材内容和场馆文化的熏陶,学生对识字和小学语文有了基本的认识,爱上场馆的同时也爱上了汉字文化。如借助博物馆开展“古代食器炊器”专题识字课程,深入认识“缶”“皿”两个部件及相关器物汉字,了解几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借助科技馆开展“器物材料的演变”专题识字课,学习“石”“钅”等偏旁相关汉字,了解千年来人类对制造工具、器物材料的挖掘,了解石器时代至今人类制造工艺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识字专题活动中感受人类的才干。通过拓展课程“博物馆里学汉字”和未来课程中“汉字工坊”里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跨领域学习的热情。

(五)开发场域识字的德育功能——让衔接全面起来

汉字不仅凝练了中华优秀文化,还承载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如“孝”字承载爱戴老人、爱护幼小的精神,教师充分利用好学校共有的“品德廊”“博学亭”等校内场馆资源,在深挖汉字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德育“富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设计“德”“信”“善”“美”等识字育人课程,不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浸润文化自信。基础课程为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识字基础,融合课和精品课程则深化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三、结语

良好的课堂形态对学生发展具有基础意义,打破传统识字的教学模式,依托场域内的丰富资源和学科内容,设计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等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识字量,克服会认不理解、害怕识字的畏难情绪。通过立与破,让汉字学习更有深度,立在教学内容的本身,破是需要教师立足教材,以生为本,对主题、语言、思维、方法进行重组,再呈现出字源字理教学,多元课程的融合,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建构起一种个性鲜活的、开放灵活的、多元化的沉浸式识字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投入小学生活,为他们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